摘 要: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叠加此次疫情对产业链的冲击,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复产达产的难度。 本文对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进行了多维度的原因分析,并从产业链视角对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模式进行了探讨。 最后,提出在未来“开放、竞争、合作”的产业生态体系中,城商行应瞄准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发挥与地方政府的联结优势,从“切分蛋糕”转向“做大蛋糕”的思维模式,持续部署生态战略,探索出一条产业生态战略赋能银行业务转型及有效服务中小企业的成功发展路径。
关键词:产业链;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圈
丁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2-22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具市场活力的群体,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增长、加快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和制约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①。 尤其是在此次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中小企业经营受困,融资压力增大②,加之疫情在全球的持续和蔓延,产业链体系运行受阻,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复产达产的难度。 如何有效纾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支持实体企业加快恢复发展备受关注。相较大型银行, 中小银行尤其是中小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植根地方区域经济,拥有渠道下沉优势,天然具有服务中小企业的“基因”。 近年来,在外部监管导向和内部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城商行加快了业务转型步伐,持续探索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有效模式和路径。 面对疫情影响,监管部门指导商业银行聚焦重点产业链,增强金融支持和服务,提升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整体效应③。 为此,从传统的单一企业视角转向产业链甚至产业生态圈,研究探讨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贡献了 50%的税收、60%的 GDP、70%的发明专利和 80%的城镇就业岗位,在市场主体中占比超过 90%。 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却是一个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探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资体系层面
当前,我国企业融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2021 年中国间接融资占比超过 60%),直接融资地位尚未巩固。 而在间接融资体系下,商业银行天然存在顺周期行为、风险偏好较低,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偏向于优先对接信用风险较低、抵押物充足的大型企业和国有性质企业,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获得的资金有限,金融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较低。尽管政府及监管部门从政策导向、 考核激励等方面引导和支持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但企业实际获得的金融支持无论从覆盖面还是力度来看依然相对有限。
(二)企业自身层面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身处开放程度高、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 行业竞争充分虽然提高了市场效率,但同时也加大了行业企业的淘汰率。从生命周期来看,小微企业平均生命仅有 2.7 年,其中能存活 10 年以上的不到 2%。 并且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偏小,资产负债率偏高,盈利能力有限,利润收入不稳定,且缺乏信用担保,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由于底子薄、自有资产少,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授信标准。 此外, 受信息不对称以及中小企业主要从事轻资产的服务行业等因素影响, 企业难以通过提供有效的担保品从银行获得资金,抵质押是企业融资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银行机构层面
基于监管部门对贷款不良率、银行资本金、流动性等指标的考核要求, 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中尤为注重资产质量及风险收益,而企业信用的“二元化”则导致商业银行天然偏好大型企业或国有企业。 同时,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放贷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通常高于大型企业④,且需承担更大的违约风险, 致使银行客户经理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大大削弱。 此外,影子银行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补充,在流动性宽松、表内信贷收紧时,是中小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而 2017 年以来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信托、委托贷款等非标融资渠道收窄,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
以上多层面的因素叠加导致了融资环境的分化,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应运而生。 2020 年初以来, 为应对疫情冲击,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发布并实施了“中小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等系列政策,引导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融资支持力度, 缓解受困中小微企业的经营压力,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成效。 但总体来看,这些监管举措是短期的应急之策,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破局仍需聚焦问题核心且多层面共同努力,本文则侧重于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来探寻破解的思路和举措。
二、产业链视域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分析
聚焦问题内核,中小企业“融资难”破局的关键,是要化解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而言,不仅要关注中小企业的“内在价值”(如生产规模、销售收入、盈利水平、技术创新等多维指标)⑤,也要关注其“外在关联”(如区域集聚的集群关系、 供应链的上下游关系以及产业生态圈的圈层关系等),通过了解企业所处产业链的“链式关系”,全面掌握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价值数据,有效破解信息“不对称” 障碍。更进一步,通过构建覆盖“点、链、圈”产业生态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找准中小微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内在诉求,以精准滴灌式的产业金融服务,支持大中小微企业的协同共生发展。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一)供应链金融
在传统的业务模式中,商业银行主要关注单一企业自身,通过产品质量、技术水平、销售收入等内在指标来审视中小企业的资质和价值,信用评估主要针对单个企业的信用等级、盈利能力和担保抵押等,但囿于相关数据信息获取较难且有限,致使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对接难度较大、力度不足。 然而,伴随社会生产分工的日益深化, 目前市场竞争已经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的稳定性以及企业所处供应链的“地位”和“影响力”,已成为了解和评价企业商业价值的关键信息和重要考量。近年来,商业银行紧抓产业分工深化契机,结合区域支柱产业特点,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链主”优势,基于真实的贸易过程和交易信息, 向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积极提供典型“1+N”模式⑥下的供应链金融迅速发展。
在供应链金融⑦模式下, 商业银行立足产业供应链的全局和高度,跳出了单个企业的视域局限,授信评估采用新的视角,从整个供应链交易出发,通过考察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关系的紧密度, 整体的信用等级和经营实力降低了金融服务中的风险, 且扩大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这种模式在助力整个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同时,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途径。面对此次疫情,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为助力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工信部聚焦重点产业链,促进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⑧。 银保监会也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畅通产业链资金流,提升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整体效应⑨。 尤其是人民银行等八部委的发文⑩,则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发展方向, 着力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
(二)产业链金融
与供应链金融相比, 产业链金融輥輯訛从关注供应链中的某个环节延伸到整个产业中的资金流向, 服务对象从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拓展到整个产业中的参与者(如政府部门、仓储及物流企业、科技平台等第三方专业机构等),服务内容也从以往单纯的资金支持扩大到包含结算、 融资和财务管理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可以说,产业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的延展和升级。就商业银行而言,要以“跳出银行做银行”的思路,向深度参与产业链经营转型,满足客户不断提升的需求层次。银行要超越过去单纯的资金提供方角色, 成为企业的金融和咨询服务提供商;要帮助没有条件成立结算中心、财务公司的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帮助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为产业链内部企业提供数据信息的整合、交互和处理的服务,改变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等弊端,从而推动整体产业链内部企业的对接效率和整个产业链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要结合行业特征,对内部企业进行整合,以服务产业为导向,以共享资源为基础,搭建产业联盟平台輥輰訛,实现关联方增值。
在全产业链金融经营过程中, 商业银行作为畅通产业链的关键主体,应聚焦主业,立足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市场定位,加强与核心企业、政府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推动产业链金融场景化和生态化, 并依托核心企业来构建上下游一体化、 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动态把握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 进而建立与实体企业之间更加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
(三)产业生态圈金融
相比产业链,产业生态圈是遵循产业集聚发展的逻辑,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围绕特定产业链将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等要素有机排列组合,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 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的一种多维网络生态体系。 据麦肯锡预测,未来十年内,“生态系统”将成为发展趋势,取代全球现存的无数的价值链。对商业银行而言,产业生态圈聚焦区域特色产业,聚合龙头企业、链条企业、政府机构、仓储公司、物流公司、券商、保险、会所、律所等诸多协同主体,连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围绕产业链多样化的生产经营场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协同服务机制,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产业生态圈为商业银行在开发新客户、拓展新市场、丰富大数据等方面提供了良好机遇,使其获得更完善的风险管理资源,具备拓展和深化中小微企业服务的能力与空间。 例如,在产业生态圈中,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券商、基金、PE/VC 等非银金融机构,依托平台聚合的规模优势,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中小企业,生成价格更低、更易申请的融资方案;可以借助互联网、神经网络等新技术,畅通前、中、后台的信息交流,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在广覆盖、多维度大数据的支持下丰富客户画像,提升风险管理和授信评估成效。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零售客户的数量优势及需求潜力,搭建“供给端”和“需求端”有效对接平台,组织聚合个人客户零散的消费能力,促进中小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
在产业生态圈中,“开放合作平台”的打造是前提和关键。 “开放”可以虹吸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流动集聚,以及政、银、企等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合作”可以促进各参与主体协同共享、连接共生、多赢发展,用“做大蛋糕”的合作思维突破 “分割蛋糕”的“零和”局限,进而支撑产业生态圈形成更为深远的产业聚合力。对商业银行来说,主要是充分发挥自身大客群、大产业、大生态的资源优势,通过“自建”“合作”或“参与” 等平台建设模式,积极构筑或融入产业生态圈,实现自身与中小企业的“伙伴式”成长发展。概而言之,“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和“产业生态圈金融”三种服务模式,是遵循由“线”到“面”直至立体化“圈”的升级。从内容来看是逐层深入和丰富的,从范围来看是不断扩展和延伸的, 与主导产业相关中小企业的关系联结和服务对接是愈加紧密的, 而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专长和综合服务能力的要求自然也是更高的。
三、城商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行动举措和发展策略
自城商行成立之初,其市场定位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由于城商行植根地方经济,对当地市场的了解更加深入,且管理半径小、层级少,所以决策及服务效率高,对客户需求响应敏捷,与大型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错位经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受制于资源、规模及信贷投放能力,城商行更加深耕地方,更加关注和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 所以说,城商行天然具有服务中小企业的基因和优势。在此次疫情影响下,诸多企业日常经营遭受了冲击,尤其是位处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 因供应链中某些环节的订单取消、停摆或暂时性断裂,复工复产难度更大,且从下向上的波动需求会被进一步放大, 从而冲击整个产业及关联产业。 对此,监管部门积极指导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加快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复工复产。
同时,受疫情影响,一些国际产业链也将面临重塑过程,产业的链条将在纵向分工上趋于缩短, 在横向分工上趋于区域化集聚, 从而形成依托于区域性产业集群为主的全球产业链集群輥輱訛。 唯有如此,才能降低全球供应链因产业链过长、区位分布太散而导致的产业发展不确定性, 抵御未来各种外生的突发风险。 为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輥輲訛下,城商行需把握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和金融科技的新机遇, 聚焦区域成长性产业集群,通过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等场景式服务,从以往的“做业务”向“做客户”直至“做用户”转变,以综合化金融服务为导向, 支持特色产业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生态圈建设,打造多元主体“共生、共享、共荣”的产业生态体系,持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创造路径,积极实践“生态圈”战略。 具体来看,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区域产业集群发展
观察产业发展历程,源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原材料、劳动力、技术创新等)的差异,产业核心企业及关联企业将趋向于在特定区域范围内集中、集聚,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区位品牌” 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 如苏州吴江盛泽镇的丝绸纺织产业集群、 泰兴溪桥镇的提琴产业集群、 温州桥头镇的钮扣产业集群、绍兴嵊州的领带产业集群等。 而在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发展机制,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等途径,整个区域产业及中小企业竞争力得以提升,创造并增强了“1+1>2”的集群整体竞争优势。对城商行而言,紧抓当前“双循环”新格局构建机遇,发展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需立足地方经济特点,聚焦特色产业集群,找准主导产业和服务方向。 为此,城商行应优先瞄准和选择那些地方政府主推、产业集聚度高、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 示范带动力大的产业集群, 依托与地方政府的良好关系,通过投贷联动等新模式輥輳訛积极介入,携手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充分挖潜和深化产融业务合作。 例如,近年来江苏省工信厅相继认定了省内 13 个地市 100 余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輥輴訛,有效带动了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又如,2019 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 66 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輥輵訛,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推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竞争的整体优势。
(二)着力打造开放合作平台
近年来,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开放合作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立足自身传统服务,到依托场景支付建立单个业务线的闭环小生态,再到聚焦区域特色产业,打造开放合作平台,联结政府、企业、个人、非银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等多元主体,积极推进开放生态金融发展。同时,以“与第三方平台联结、合作”为特征,主动融入客户生产和生活中的“开放银行”实践,势必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新业态。对城商行而言,应充分发挥与地方政府的密切联结优势,积极构筑“产政融”结合的生态圈服务平台,努力实现资金聚集、人才聚集和产业聚集,便捷产业链中小企业的融资、融智、融商,助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方面,“生态圈”顺应了地方政府发展主导产业、投资机构寻求价值投资项目、龙头企业集聚资金、人才及配套产业的核心诉求,最大化地整合了各方主体的资源优势,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例如,南京银行联合江北新区政府组建了“南京江北新区产融中心”,携手知名创投机构大力支持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成长。另一方面,城商行可以利用内部沉淀的海量客户数据(包括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借助“金融+科技”赋能,通过 2B2C 方式,协助 B 端企业客户建立 C 端消费者的触达,并结合对 C 端客户的经营洞见,赋能 B 端企业治理,加深生态圈内部连接。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产业生态圈,城商行应把业务和场景连接起来,整合经营优势和产品特色,形成标准化、可输出产品,高效切入合作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 打通整条产业链上的交易服务功能,有效触达供应链全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将服务融入 “场景”之中。
(三)加快金融科技功能支撑
近年来, 金融科技輥輶訛的快速发展成为商业银行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供给的重要驱动力。从资源配置效率来看,金融科技通过对信息流的整合,对云数据的处理和过滤能力,能更有效地支持商业银行识别和满足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置需求。同时,通过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于需求市场, 提高与客户的关联度, 能更有效地支持银行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配置过程中的成本。从风险管理能力来看,金融科技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借助搜索引擎对信息的查找、采用云计算保障存储和计算能力,打造小微企业的精准画像并评分,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贷款技术升级。对城商行而言,应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发展大势,探索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渠道, 实现与产业生态连接共赢共生。 一方面,依托产业生态圈供应链体系,运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加密安全、智能合约、防篡改、可追溯等特性,以及物联网智能监管、智能标签、信息化等技术手段,采集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数据,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形成数据闭环。 同时,借助服务平台提升中小企业的数字化经营水平,进一步积累和沉淀有价数据,为风险识别和风险定价提供有效支撑。 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风控,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积极建设智能风控平台, 致力于打造从授信申请到贷后管理的全面数字化,降低服务小微企业运营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面对未来产业生态的加速构建和发展, 商业银行需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改变传统以“信贷+结算”为主的业务模式,转向基于产业生态场景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包含非金融服务), 从而为产业链上大中小企业建立起场景与金融的连接,通过更多的场景生态体验,让抽象无形的金融服务“看得见、摸得着”。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以客户价值为导向,着力提供覆盖“点、链、圈”产业生态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从单纯的产品应用,到综合的服务支撑,再到高质的体验提升,从独立的流程转变为嵌入式服务,从单一金融产品转变为综合解决方案,在服务内容上体现“产品+场景”“服务+生态”的高度融合,让优势更突出、让服务更高效。对城商行而言,一是要立足经营区域,结合自身禀赋优势与产业发展前景,深耕区域特色产业,从以往所有行业的广泛涉猎、面面俱到,转向行业服务的专业化,做深做精、成为行业专家。 二是,要依托金融科技,持续加强客户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从以往着力的产品销售转向基于客户画像和生命周期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方案,致力于服务内容和客户体验的升级。三是,要强化对公、零售等业务条线的内部联动,从以往条线的独立运作转向围绕产业上下游痛点和需求的合力价值创造。四是,要秉持合作开放精神,与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在金融与非金融的资源共享、场景融合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并从传统保守的风控文化转向与创新敏捷的开放文化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