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语文教学“一强一优三创新”策略探析

时间:2021-09-17分类:教育理论

  摘 要: 大学语文中蕴含着古今中外先贤圣人的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学科具有的独特资源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思想素质。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从“一强一优三创新”入手,探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语文教学“一强一优三创新”策略探析

  姜云霞,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21-09-15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教学; 一强一优三创新; 策略

  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体现新时代高校多元化教学理念的一种方式,是新时代课程思政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新途径,是推动语文学习多元化和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化的手段。为实现大学语文一科多教的目的,本文对 “一强一优三创新”策略加以论述。

  一、“一强一优三创新”的内涵及意义

  “一强一优三创新”指建强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这是本着激活教师、激活学生、激活内容、激活课堂,从而赋能课程教学的原理设计的。此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审美,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思想修养、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更好地明确课程定位、挖掘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改革课程评价,从而全方位建设优质课程,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

  二、大学语文“一强一优三创新”课程思政实施策略

  ( 一) 建强师资队伍———德才兼备

  大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专业的教学技能[1]。

  1.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语文教师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以文学作品为主体,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引导和熏陶学生,真正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德育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规范自己的言行,然后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主战场积极渗透并且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学习交流,提高教师学习的自觉性,切实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进而形成教师主动钻研、自觉开展课程思政的风气。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研讨与交流示范功能,鼓励课程思政效果好的教师带动其他教师,这也是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重要方法。

  2.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从美育的角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美、爱好美、欣赏美、表现美,在美文佳句中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拓展视野,提升自我审美水平。如教学王勃《滕王阁序》时,可从多角度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似是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上句写动,霞、鹜“齐飞”; 下句写静,水、天“一色”,画面的主体是红色的夕阳余晖下蓝绿色的水光接天,白色的野鹭穿插其间,其色彩美、动态美、虚实美、空间立体美,带给人无限的想象。美育的培养能够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在枯躁的学习生活中拥有良好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3. 大学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专业的教学技能

  大学语文教师要增强课程设计能力,实现课程建设与专业理论同步提升。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求教师应立足国情、社情、校情和学情,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增强课程思政的设计能力。首先应明晰课程定位,明了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设计好课程教学目标,尤其是课程思政目标。教学目标既要注重社会的需求,又要结合学科的核心内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需表明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及需要达到的标准。“掌握” “理解”“认识”等模糊性词语,缺少学习结果衡量的条件和标准。教学目标须趋于高阶认知,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用行为动词明确学生需要识记、理解的内容,如: 掌握诗歌赏析方法,可以表述为能够运用诗歌赏析方法鉴赏诗歌 ( 列出具体篇目) ,同时要将态度或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使思想政治目标达成与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内在契合,相得益彰。

  ( 二) 优化教学内容———文以载道

  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包括文学作品鉴赏和应用文写作训练两大板块,旨在促进学生将阅读与思考、交流与表达、学习知识与修身养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修养和表达沟通能力。课程内容可以选择的有很多,但是由于学生时间有限,课时有限,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内化的有效性,就必须在内容上慎重选择。文学作品鉴赏可选择的文章应聚焦优秀传统文化、立足当今时代生活[2]。应用文写作训练可选取的文种和例文应从学生所学专业需求出发,选好文种,选优例文。针对已选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找到恰当的切入点,深度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努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

  在 2021 年修订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实现如下目标: 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合作意识、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学生能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语言文字应用上体现文明素养,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坚持诚信的原则。通过赏析文学作品,使学生认同具有爱国精神、民主观念、奋斗意识等优秀品质的文学人物,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如在文学作品鉴赏板块诗歌专题中,为充分发挥诗歌的思想启蒙功能与艺术审美功能,选择了《诗经》《离骚》中的爱国诗,以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杜甫及杜甫诗歌”通过了解人物人生经历、诗歌创作风格,培养学生正直向上的美好品德,深入理解杜甫的思想核心———仁政思想,体会诗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中表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苏轼其人其词”以知人论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宽广胸怀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可贵品质,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 “朦胧诗派及代表诗人”从具体作品解析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朦胧诗是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其诗具有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特征。同时,在教学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时,引导学生关注司马迁著书立说时鲜明的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为发言人的社会现象,组织学生研讨: “当今时代,你为这个社会传播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在社交媒体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更有价值,明确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担当,立足当今时代和学生生活,让优秀思想文化生动起来,让学生对之产生亲近感。

  ( 三) 创新教学模式———“互联网 + ”

  “互联网 + ”教学模式,是在技术重构人类生活图景的背景下,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赋能课堂教学。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新闻、资讯等教学素材,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可以通过即时的互联网搜寻、现场连线直播、校外资源采集,实现课程资源由文字形式向图片、短视频转化,资源供给从有限时空到无时无地的传播共享[3]。如在进行小说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教材内容、教材刻画人物有关的动画、电影等视频,如此一来,仅靠语言文字阅读难以理解的细节描写,学生可以在视听环境中直观感知,从而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形象。其次,教师可以创建多媒体教学平台,如学习通、对分易、微助教等,利用 APP 交流平台,微信、QQ、微博、抖音等与学生展开线上交流,也可以借助平台发布相关信息、教学内容和测试题目,实现高效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借助“互联网 + ”的优势,引进推广高质量的教学平台,实现高质量的资源供给,如共享精品课程的 MOOC 平台、课程软件 APP、校园网图书库、推送优质文章的微信公众平台、“K12 语文论坛”网站、《百家讲坛》电视节目、学习强国慕课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 四) 创新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1.“团队—共享”合作学习

  “团队—共享”合作学习是当代最为常用的教学法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团队学习和共享两个步骤。教师将班级学生按照一定规则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提出语文学习主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先在团队中阐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之后进行团队间的分享和讨论,既可以使每个人充分表达,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习惯。

  以诗歌教学专题为例,主要教学内容为: 诗歌的概念、发展脉络、特征、种类、鉴赏、方法、范例赏析等。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分成 5—6 人的合作小组,先给出详细的学习任务: 一是有关文学常识类的任务; 二是有关理解表达类任务。第一个任务团队成员分工查找资料然后分享,大家互为补充,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有利于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第二个任务请团队同学结合具体作品按照赏析诗歌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交流与讨论,再与全班进行分享。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总结,点明问题答案的关键,并对小组学习的效果进行点评。

  2. 项目组合作学习

  项目组合作学习,是以项目完成效果为导向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由团队领袖带领团队成员寻找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有效实施,最后提交项目成果的学习方法,这是成果导向的学习策略,是实施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策略。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现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和个性化发展。

  比如,可以针对大学语文写作教学设计人物传记项目,学生以“为有故事的人”写传记为任务进行写作训练[4]。学生完成项目需要经过选择写作对象、查找人物相关资料、进行人物访谈、整理加工资料、形成作品等环节。项目需要一个整体的实施方案,每个环节又需要细化的实施方案,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形成传记作品,作品成形后可以组织各个项目组分享实施项目的经验做法,以及在写作对象身上所获得的成长感悟等。

  3. 文学圈合作学习

  文学圈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分享讨论形式进行文学阅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样形式开展,能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促进深入阅读,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种操作性强且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围绕“王小波作品经典片段选读”主题,组织开展文学圈活动。教师规定经典片段选择范围,组织学生选择想要阅读的小说,将选择同类或者同来源的学生分为一组,再为学生分配不同的阅读任务。接着,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决定文学圈交流会举行的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前自发地进行任务分配、分工合作,约定交流时间。最后,通过阅读汇报等形式在交流会上进行结果的汇报。

  ( 五) 创新评价机制———多元指向

  教学评价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一环。教师针对教学评价进行完善优化,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教师教学效果。与传统的书面评价以及教师单方面评价相比,形成性教学评价则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激励、鼓励以及鞭策作用。形成性教学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进行的评价”[5]。

  “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平时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机制,在“互联网 + ”模式下,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 + ”的数据库优势,制定“1 + X”考评机制,将学生的品格素质、语文能力、学习水平、学习成果等多方面因素都纳入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可以使学生清晰全面形成自我认知,为后续学习提供方向,不断发展改进。另外,在教师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大胆鼓励学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展开评价,给予教师真实的反馈,促进教与学共同改进,师与生共同成长。

  三、结束语

  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重经典,将德育、美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体现,达到一科多教的目的; 在教学模式上注重构建“互联网 + ”教学模式,使学习无时无处不发生; 在教学方法上重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成长感悟; 在评价机制上重过程,重实践,将知行合一的理念落地落实。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强调教师要注意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本文通过阐述“一强一优三创新”的内涵与路径,探讨提高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以期实现大学语文的思政功能和文化引领作用。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