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教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唐建新在《写作教学的艰难探索——关于部编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一文中指出,部编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写原则是“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建议一线教师开展循序渐进、层次丰富的写作课,掀起一场写作课堂上静悄悄的革命。通过访谈调研、深入课堂,笔者发现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东拼西凑、勉强成篇,缺乏写作兴趣,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二是写作教学缺少系统的内容设计,以致低效无序;三是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资源与训练材料;四是城区与乡镇、校与校、师与师之间的写作教学内容以及指导方式存在较大差距。
本文源自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1期《河南教育》(基教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传播教育教学改革主流声音,特别关注教育热点学校管理者的好参谋,班主任、辅导员培训的好教材以权威的理论解读教育现实,服务一线教师。
要真正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需要语文教师下功夫去改变学生“被表达”的状态,开启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表达的新路径,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目前,部编教材确立了初中阶段36个写作训练重点,但对写作教学缺乏系统有序的目标规划与教学设计,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挖掘和高效的写作过程指导训练也缺少系统研究。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序列式写作教学”研究旨在以读促写,建立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目标和总体规划,实现写作教学从素材积累到语言表达的有序分层和全方位的提升,打造真实、乐学、自然的写作生态体系。
一、写作教学的研究内容及价值
序列式写作教学旨在结合新教材理念及学生成长规律,梳理新教材中的读写教学资源,整合出层次清晰、系统完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写作体系,构建写作层级梯度,在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本真的语言实践中生成写作能力,以全面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出了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新教材背景下,写作目标的达成、写作素养的提升需依托规范的教学与训练,在有序的积累、运用、模仿、创新过程中生成落地。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序列式写作教学研究是落实课标要求、生成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序列式写作研究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以思维能力培养与审美品质发展为重点,从知识中心走向核心素养,建构学生语言力、思维力、表达力、文化力提升的梯度体系,使学生实现高品质阅读的积累和情感的表达,从而加强语文核心素养。这样,就构建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新样态,立足部编新教材注重“模仿写作、点拨写作、在实践中写作”的要求,根据学生生活和身心发展的实际,优化整合新教材中的读写教学资源,积极创设利于学生表达的语境和情境,打造教师写作教学高效持续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把初中写作训练纳入科学有序的轨道。
二、基于目标进行序列构建
序列是数学中的概念,指被排成一列的对象或事件,元素之间的顺序非常重要。序列式写作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
系统梳理写作目标序列。调查显示:初一、初二的学生写作文时在语言修饰、写作素材方面都感觉有困难,初一学生的困难是记叙、描写等基本的要求做不好,而初二学生是写作技巧的把握困难;初三学段的学生则大多是苦于写不出优秀的考试作文。由此确定,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总目标为能写、樂写、会写,即要写得出、写得顺、写得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阶段写作的要求,结合教材体裁编排体系,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规划学期写作目标:初一、初二上学期以片段描写和记叙文写作为主,初二下学期以说明文写作为主,初三上学期以议论文写作为主,初三下学期以考场作文指导和写作为主。同时,结合教材单元文本特点及主题写作要求,梳理初中整体写作课程目标,科学布局初中三年36个单元的写作能力训练点,搭建写作单元目标序列。比如七年级上册由“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到“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七年级下册由“写出人物精神”“学会抒情”“抓住细节”到“怎样选材”“文从字顺”等。
我们分解单元写作能力训练点,基于写作主题,结合文本特点,细化单元目标序列,设置36个同质锚点,形成锚点目标序列。锚点是网页制作中超级链接的一种,指同一页面中的不同位置链接,它像迅速定位器一样,可快速将访问者带到指定位置。借此概念,设置锚点旨在高效达成具体单项学习任务,为实现单元主题写作做好铺垫。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目标为“写人要抓住特点”,那么锚点写作目标可确定为“人物的正面描写”;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要求为“写出人物精神”,顺应写作目标梯度发展,可细化本单元写作锚点为“人物的侧面描写”。
写作目标序列化支撑了写作教学的有序开展,力求每个学年有目标、每个学期有目标、每个写作单元有目标、每节写作课有目标,避免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实现了写作教学的统筹规划。
着力构建训练方式序列。探究由片段写作训练到篇章写作提升的序列模式,构建以锚点目标为中心的微写作及以单元目标为中心的主题写作体系。
依托锚点开展微写作训练,渗透写作技法,指导写作思路,重在“点”的写作方法的习得与训练,同时也要注重素材的挖掘与积累。叶圣陶先生说:“习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微写作的设计便可基于生活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环境,发挥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将日常所见所闻所感作为写作材料储备,同时积累写作方法。比如在“人物的正面描写”微写作中可以设置情境化训练:“小明把防盗门钥匙丢了,只好坐在楼梯口等妈妈下班回来……请用一个片段将小明等妈妈回家时的心理、神态,以及妈妈回来后与他的对话描写出来。”这样,学生就明白正面描写人物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并且明白只有深入感受情境才能写出鲜活的文章。
经过锚点式的序列微写作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写作方法,生成了“点”的能力,但如何提升整体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提供主题写作机会,带领学生不断组合素材、斟酌文字、整合思想、反思提高。如果单元目标单一笼统,教师可梳理已经训练过的写作锚点,逐步扩充训练项目,完善写作要求,从而形成契合本单元的具体写作训练目标。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目标为“写出人物精神”,与此目标相关的有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叙典型事件”、第三单元“人物的正面描写”、第四单元“理清写作顺序,学会列写作提纲”及第五单元“注意详略得当”。基于此,主题写作可以本单元锚点为训练中心,以既往锚点为训练补充,共同组成具体写作训练目标。
由微写作到主题写作的序列构建了随笔写作、主题写作梯队,学生可以从写得充实到写得深刻,实现写作表达的进阶式提高,解决“胸中有丘壑,无从下笔抒”的难题。
规范落实训练过程序列。创设“导写评改”序列化写作模式,将指导、写作、评价、提升有机结合,既注重写作前兴趣的激发、素材的积累、方法的指导,更注重成文后的评价和修改,达到“当堂指导—快速成文—当堂批阅—及时修改”的目的,由此替代单一的写作教学,保证教学的连贯性、高效性。其中评价是自评、互评、师评的有机结合,发现亮点,生成改进点,落实提升点,促成精品写作的生成,为考场写作奠定基础。这样的评价方式能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更趋科学、实用、人性化,解决教师批改作文疲劳乏味、劳而无功的问题。
心中有法,笔下有文,练后有评。“导写评改”一体化构建了以锚点训练为素材累积点、以精品写作为能力提升点、以自评互评为多元评价点、以修改升格为完善达成点的写作提升序列,逐步探索出从细节到篇章、由仿写会写到创造性写作的教学思路,形成了一个促进语言发展的科学有序的课程体系。
三、序列式教学策略的实践
有效整合读写资源,开发精品写作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觉得写作难的学生往往是不主动阅读或不知道如何组织材料来支撑文章的。文字是思维活动的固定形式,用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的语言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把积累的东西变成可使用的写作素材,同时引导学生善于发掘、转化范文的写作思维规律,以生成自己的思维图式,进行有效的模仿、创作、完善和提升。
我们开发“精品写作之锚点写作”课程,编制《初中锚点高效写作学案》,广泛搜集与锚点目标相融的文本,随文而練,加以类文阅读提升,最终实现“X+1+X”的横向写作模式。“1”是主题锚点,即写作训练点;第一个“X”是经典文章中与写作点相契合的文段;第二个“X”是主题阅读和鉴赏的文本。
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精神之人物的侧面描写”,可将经典文章《社戏》《孙权劝学》《口技》片段作为典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经典范例层层解析、深入体验,从而总结出“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物衬人”的人物侧面描写手法。主题鉴赏环节则引入《骆驼祥子》片段,让学生在畅读中体会运用写作手法的妙处,从而进一步把握写作方法,强化对锚点的认识。又如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精神”主题的写作,设置“名家典范”《我的母亲》(胡适)和“佳作导航”《留下温情在心中》两大板块,是以写法探究为目标,以体悟感受为媒介,草中觅径,内化提升,通过对范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调动他们的创作体验。
扎实落实写作课程,研发系列课型。“理想的写作课,是短小精悍、真实快乐、高效智慧的课,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是将智慧语言和生命高度融合的课,是能够体现汉语之美的课”。由此可见,理想的写作课堂是真正生成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的阵地。
我们研发主题读写联动课,结合单元写作目标集结阅读资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鉴赏中发展阅读思维,感悟写作手法;研发写作方法指导课,依托经典文段总结写作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和体验式学习,实现技法迁移运用,融入自己的思考与写作内容;研发写作训练评改课,关注学生写作时的障碍,顺学而导,顺势而教,利用课上时间完成作文评改与指导,在原稿与修改稿的对比阅读中开拓思维、提升能力。
以上三种课型落实了导写评改序列写作模式,将阅读与写作、课内与课外、师评与生评、批阅与修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个部分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解决学生写作效率低下、教师评价不及时的问题。
打造教研共同体,全面优化写作教学。我们组建语文教学教研核心团队,发挥教育骨干梯队与生力军的主观能动性,遴选骨干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激发师资队伍活力,致力于提升核心学科素养、构建写作课程体系的探索之路,收集、汇总教研中的问题。在实践中,我们结合部编教材的解读和培训,引导教师针对当前写作教学和学生写作的低效、无序,树立新教材写作生态重构的新理念,鼓励教师亮“点子”、找“路子”,注重课题研究,增进课程研发,加强课型创新,全面推动写作生态重构。
新课程理念倡导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呼唤整合性、开放性的备课。鼓励教师在个人、学科内备课的基础上跨学科集体备课,构建教学资源库,互补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综合的思维习惯,提高教师协作教学和教研的能力,为教学提供动态、开放的空间。组建学校共同体,实现跨学校集体备课,共享教学成果,最大限度地平衡教学资源,实现写作教学共同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创作来源于生活,精品依托于实践。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序列式写作教学创设师生共读、共评理想模式,构建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写作课程与学生关键能力实践化的载体,推动了语文课程体系建设,有效实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地域化。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及时总结指导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比如指导过程不够精细、知识开发不够系统、个性化指导不够充分等,继续探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