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势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政建设,将廉政建设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治国理政的基石;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廉洁教育应是国家廉政建设的第一环节。“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欲形成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就必须深刻研究目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廉洁教育的看法,仔细剖析当代大学生的廉洁观念,为深入研究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路径打下理论基础。
本文源自高教学刊,2020(34):165-168.《高教学刊》(半月刊)创刊于2015年2月,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学术期刊。《高教学刊》办刊宗旨:刊发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教理论研究成果,交流高校教学与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路,为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经济社会发达、社会思想多变、人心趋利的复杂新形势下。与传统的高校生态与社会发展相对隔绝不同的是———新时代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当代高校校园生态与社会发展整体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语境上均趋于一致,商业社会重利本质已经深刻影响了大学校园及大学生的价值观。社会思想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改变头脑、改革教育方式、构建新的思想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廉洁观,为国家培养能在未来肩负起国家发展任务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拒腐工作,腐败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党内法规体系基本建成,建立了有效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反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在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廉洁教育的必要性。仅从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来看,我国公务员的录用条件几乎已经限定了未来国家的管理群体大多来自大学生群体。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高度重视大学生廉洁教育,为国家未来管理建设者们的思想发展和价值观形成做出适当纠偏、引导是新形势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历史重任。
廉政制度的建设与廉洁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廉政建设主要表现在法律层面的约束功能,廉洁教育则体现在道德层面对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形成内在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公务机构还是大学校园教育,廉洁教育都是廉政建设的基石。只有两者互相结合、相辅相成,形成从国家法律、社会舆论乃至校园文化共同提倡诚信清廉的氛围,才能确保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效长期、标本兼治地开展下去。
新形势下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身处物质主义影响巨大的现代社会,其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深受冲击;同时现代社会网络和媒体的高度发达对大学生活和学习形成极大影响,网络不良舆情和利己主义思想渗透了部分学生的精神生活,双重影响之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在爱慕虚荣,追求过度物质享受,在人生道路上追求速成“捷径”,进而对一些社会贪腐丑陋现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批判,甚至对一些所谓“成功人士”在心底竟然有追崇的想法。当代高校校园并非身处世外的“象牙塔”,不良思想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引起教育者高度的重视。对大学生讲授必要的廉洁文化知识、帮助其树立廉洁道德情感、增强其廉洁自律意志,对其进行必要的廉洁教育,助其“守信守心”,是高校人才培养内容的必要因素。适当及时的廉洁教育,能让大学生夯实廉洁理论基础、区别是非对错、明确学习的目的,进而带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正确规划人生道路。因此,从战略意义上讲,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国家廉政建设的第一环节。
二、当代大学生的廉洁观问题分析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工作的第一步是先研究教育对象,尤其要研究教育对象在此项教育上的知识背景和情绪表现。欲对大学生进行长期有效的廉洁教育,首要要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在廉洁问题上的价值取向,既廉洁观问题,也可以称之为廉洁价值观问题。
古时教育家孔子朦胧的提出了“知、情、意、行”的教育概念,当代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将其应用到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梯次推进,努力实践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开发学生学习的智力因素,也强调要开发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结合廉洁观在教育实践中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廉洁观定义为大学生对廉洁问题的认知因子、情感取向、意志精神以及行为表现等四个方面在内在思想上的统一,是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在廉洁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需要一一分析当代大学生在这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发现问题,方能对症下药。
(一)当代大学生在廉洁基础知识认识上存在理论支撑不够、体系不全、教育内容过于宏观的问题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对廉洁知识的了解渠道是多元化的,主渠道一般为课堂中各科目老师尤其是思政课老师的教诲,同时还通过网络媒体和纸质媒体得到相关信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完成意见交换和价值趋同。但这些知识在当代大学生综合知识体系中比较边缘、散乱,缺乏学科体系支撑,不够完整完善,且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以引导自身素质发展。例如对于廉政与廉洁的科学内涵分析不清,对于加强廉洁教育以养成诚信品德、职业道德的作用缺乏认识,对中国传统廉洁理念所知不多,对从业人员廉洁廉政的职业道德要求认识也比较肤浅。总而言之,高校各专业除少部分特定专业会强化廉洁认知教育,大部分专业的学生对廉洁基础知识,无论是从道德观念层面还是法律体系层面都不够深入。对于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言,这种缺陷会影响大学生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社会公德等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我们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需要紧跟社会新形势的变化带来的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而采取具体的教育措施,毫无疑问,加强对大学生的廉洁认知教育是弥补缺陷的重要措施。
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还是目前高校廉洁教育工作积累不够,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从理论支撑、教材支持到课程建设还未形成高校廉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首先,从学科支撑上看,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典型的跨学科教育模式,至少涉及到教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历史学;目前高校廉洁教育学科建设是单一的,缺乏学科间的联系,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理论支撑必然是不够的。
其次,从课程建设上看,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教育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廉洁教育课程,大多将廉洁教育概念和理念混杂于职业道德教育或者思政教育过程中讲解,较为粗浅、无序;这导致若干问题的产生,一是廉洁教育队伍的建设无法积累,缺乏长期的教育队伍储备,廉洁教育无法可持续发展;二是教育内容和过程非常宏观,达不到细致微观,对教育对象的情绪心理品德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很低,感染力不强,理性和感性认识都不够,教学效果不彰。
再次,目前高校廉洁教育注重教育而缺少训诫,廉洁教育是为国家的廉政建设打下的第一道基石,廉洁教育是非常严肃严格的教育,其目的是明确的,既培养廉洁诚信的国家建设者和管理者;其意义是重大的———国家的有序发展需要廉洁教育。因此,廉洁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是刚性的、是非区分非常明确,需要学生去思考且不允许出现价值偏离,需要学生去分析但不能出现思维混乱。
(二)当代大学生在廉洁情感取向上存在部分学生取向无序、是非混淆的问题
情感取向即为情感态度,在廉洁问题上表现出的就是大学生对廉洁、诚信等问题的是非认知。虽然我国的廉洁教育存在起步较晚的问题,部分高校还未将其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但得益于我国传统廉洁文化的熏陶和高校其他相关课程内容上的关联,大部分经过高校教育的学生在廉洁情感取向上是正向的,心理上是健康的,尤其是表现出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憎恶情绪。但深入调查和分析当代大学生廉洁情感取向问题,还是有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较多的学生在廉洁情感取向上的正向表现,仅仅是表现在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敌视,却缺乏廉洁情感更加持久更加坚固更加深入的表现———对清廉公正观念的支持及对奉公为民精神的信仰。一方面,很多学生对贪腐现象嗤之以鼻,但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社会清廉公正的模范榜样在内心上较为疏远,或者是敬而远之。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教育工作者细微研究学生心理,找出社会根源和教育缺陷,利用教育规律来慢慢化解,达到内化于心的教育境界效果。
其次,在当代经济社会背景下,趋利是大部分人正常的思维行为范式。但受社会大思潮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少部分学生在廉洁情感取向上缺乏外在教育和内省内警,情感取向出现明显偏差,具体表现为对社会腐败和自身行为失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例如对物质享受、对同学关系、对师生关系都存在不正确的想法做法,例如近年校园内出现的“校园贷”问题,部分同学沉湎于物质享受,缺乏对自身的约束和警醒,致使重大校园问题屡屡发生。分析内在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有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外在关联,有学生品性道德内在修养的问题,也有社会风气导致的攀比、炫耀等因素的影响,但廉洁情感取向出现偏差是根本因素。
廉洁的情感取向是廉洁教育中最难把握、最难进行教育实践的部分,也是廉洁教育实效最终能否实现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情感取向不可能仅仅依赖一门课程就能实现,甚至不是独自依赖校园教育就能完成的目标,当代大学生对廉洁诚信等问题内心的思索到最终正确的情感认同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家庭、校园协同配合、共同完成。
(三)当代大学生在廉洁意志上存在不够坚定的问题
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经营单位,总是有部分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贪污腐败的初次犯罪过程中体现出其“一念之间”的心理活动,既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继而把持不住,持续犯罪。但深入研究其心理和行为过程,廉洁认知不充分、廉洁意志不坚定才是其走向歧途的内在因素。强化廉洁意志、形成自觉本能、构筑防腐“保护膜”才是对关键职务人员的最好保护。
许多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已经证明,当代大学生由于优渥的生活条件以及长期家庭“中心地位”的烘托,在心理上晚熟,形成隐性的内心矛盾:在个性上追求自由以及独立、在生活中却又高度依赖网络和他人,表面成熟与内心幼稚交织,使得其行为和语言较为极端化,意志力较为薄弱,经受挫折以及抵抗“病毒”能力不足。在对待廉洁问题上,语言上正向的表述表态并不能确保他们在意志上真正拥有抵抗不健康思想的精神境界。
首先,受商业社会大思潮影响,部分学生未能得到家庭和学校及时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诲,导致价值观产生偏差。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有部分同学表现出廉洁态度不够坚定的问题。据调查,部分学生对待廉洁问题的表态,在公众场合的表述和在私下场合的表述是不一致的,这种表里不一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种态度会渐渐影响其对廉洁意志的坚定保持,在校园中,就有可能使得其对不健康现象采取漠视乃至默认的态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会使其缺乏明确的社会责任感,无法正确承担国家建设者和管理者的责任。
其次,很多人认为意志是人脑对于自身行为的价值率高差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主体根据各种行为的价值收益率的多少来选择、实施、评价和修正自身的行为活动,使主体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表现在廉洁意志问题上,就是考量———抵抗———行动———坚持一直反复循环的过程。因此,锤炼当代大学生的廉洁意志,促其形成廉洁“保护膜”,将廉洁观养成个人直觉甚至是本能反应,方能助其在未来社会工作过程中健康成长。正如前文所述,部分学生语言表态上对社会贪腐、利用职权拉关系走后门、不劳而获等现象持否定意见,但内心却艳羡社会某些人士的上述行为,甚至部分学生对“能者非法多得”现象持肯定态度。这些内心真实必然在其走上社会岗位后影响其最终行为抉择,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遗憾。作为教育者,务必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
(四)当代大学生在廉洁行为表现上存在部分学生行为失范的问题
外化于行是廉洁教育的根本目的,所有的“知、情、意”教育结果归根结底要在大学生行为上表现出来,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实效必须是长期化的,既在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有所体现,也在其职业生涯过程中全程体现。
首先,大学校园比之于社会和工作单位,面临的诱惑较少,贪腐问题相对简单,大学生在廉洁行为表现上更多是情感意志上的,进行行为抉择的机会不多,出现腐败问题自然不是很严重。但新时代的大学校园绝非一尘不染,社会思潮的转变已然深刻影响校园。大学生廉洁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是否能维持诚信、抵制物质诱惑等方面。长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行为抉择时都较为理性客观,以自身的素质维系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学生仍旧存在一些行为失范,主要出现的问题是诚信欠缺、物质享受过度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是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心态,导致惰学、作弊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校风学风;二是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职业生涯规划,导致部分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上不踏实,个人前途上盲从捷径,没能在青年时期夯实职业本领,影响个人今后的一系列职业发展问题,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部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对廉洁问题认识不深刻,对党性理解不彻底,自觉接受廉洁教育的意识不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行为失范问题。例如少部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问题。这都反映了高校教育对该类学生进行廉洁教育的缺失空白。
大学生中的廉洁问题大多是细微问题,主要依赖大学生自身素质养成过程中对事物的判断力来选择行为,这些行为抉择最终使得其价值观成型稳固。因此,针对部分大学生行为失范问题,要及时进行纠偏纠正,防微杜渐。
三、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浅思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也认为,制度是人与人交往的产物,“现存的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也是制度建设的理想。大学生廉洁教育问题,不是校园教育本身就能独自完成的工作。大学生廉洁教育应主动适应我国廉政体制机制建设的总体要求,适应国家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形成校园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努力成为我国廉政建设的前置环节,为我国廉政建设打下基础。大学生群体未来必将成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上工之术,先治未病;上工之心,先治其身”,此时他们面临的廉洁观问题主要还是道德层面,但未来进入社会就将直面权利、金钱问题等现实层面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适当及时的廉洁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廉洁价值观念,将廉洁视为本能,是我们国家进行廉政建设的第一环节,也是确保我国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针对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观念的调查与分析,是为了更深入的探讨如何进行高校廉洁教育,为进一步的廉洁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只有在深入分析研判当代大学生在廉洁问题上的行为及思想现状,才能有的放矢,探索实效化的大学生廉洁教育途径。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从实践路径的探索到有效载体的尝试必然是长期的、复杂的,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活动,但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基础仍旧薄弱,廉洁教育过程和内容也过于“宏观”,缺乏“微观”落地,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较为边缘,缺乏以实践检验理论的底气。简而言之,我国廉洁教育尽管意义重大,但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方兴未艾、任重道远。将大学生廉洁教育融合思政课堂契合“课程思政”要求,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赋予廉洁文化内涵,建立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大学生廉洁教育课程,设置大学生廉洁教育专职机构等工作,多措并举、齐抓共管,理论与实践并行,形成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均是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课题。
总之,高校教育不能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教育,研究大学生廉洁教育理论,探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途径和载体,培养大学生具备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明辨是非、艰苦奋斗、自律自省、见贤思齐等良好道德品质,确保其在未来关键抉择过程中形成廉洁自觉本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形势下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Z].教思政〔2007〕4号,2007.
[3]吴肇庆,李向成.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4]唐高峰.高校人才培养视域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概念界定及意义[J].文教资料,2019(29):122-123+94.
[5]许晓辉.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6(1):56-60.
[6]蒋嵘涛,隆昌兵.大学生廉洁教育国内外比较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5(6):129-131.
[7]唐高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意义和载体[J].文教资料,2017(16):156-157+53.
[8]邓纯余.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述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48-151.
[9]何华宇,丁勇,江宗彬.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基于广东省10所高校的调查与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04-111.
[10]吉文雅.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76-77.
[11]任建明.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6(5):5-9.
[12]汪芝泉.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4):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