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前教育“小学化”违背了幼儿成长的规律,会给幼儿及家长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必须予以治理。A市由于存在大量小型私立幼儿园及民办小学附设学前班,由于办园经验不足、幼教师资缺乏、幼儿教师专业能力不够等,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通过对A市的M小型私立幼儿园和N民办小学附设学前班的相关幼儿家长进行访谈,及对教学管理情景的现场观察,A市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及家长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消极作用、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加剧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致使家长对幼儿教育认知的混乱等方面。针对A市的实际情况,本文建议应采取坚持小学起始年级的“零起点”教学、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加大政府的宣传和监管力度等措施,整治其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
本文源自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0):128-130.《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杂志,月刊,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130/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思想政治研究、经济管理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小学化”、保教方式“小学化”、教学环境“小学化”[1]。教师能力不合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缺失、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等因素,都会对学前教育“小学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贵州省地处西部,属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在贵州省各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屡禁不止。本文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对贵州省A市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及家长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A市学前教育“小学化”产生的背景
A市位于贵州省中部,为贵州省的省会城市,是贵州省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近年来,A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较快发展,国家重视的“大数据”产业在A市落户,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各行各业的人才被引入A市,推动其朝良好方向发展。教育作为A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发展态势迅猛,在制度建设层面朝公平、普惠的方向发展。A市小学新生入学制度背景是:公立名校小学新生入学基于户籍片区“人户一致”的严格要求;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以市教育局统筹为基础的6周岁入学年龄限制;校际之间的户籍划片区域较为稳定。基于这些入学背景,A市的学前教育“小学化”从客观原因上来说,并非主要因为择校,而是因为部分学前教育机构不专业和不科学的理念导致的。
据调查了解,A市大多数公立幼儿园和正规的、大型的企业集团化幼儿园群“小学化”倾向并不十分严重。但是,近年来A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剧增,其间有不少幼儿在A市出生成长,而公立幼儿园数量有限,使入读公立幼儿园成为很多幼儿家庭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大型企业集团化办幼儿园保教费用较高,使这些刚在A市安家落户的新市民家庭望而却步,在此背景下,大量小型私立幼儿园应运而生。这些幼儿园办园经验不足,师资紧缺,教师不专业,办园经费困难,在幼教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常出现不因幼儿家长要求的自主的“小学化”。还有一类最主要的学前教育“小学化”机构,即为接受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民办小学附属学前班,多位于A市内的“城中村”之中,在混龄编班和监管盲区的基础之上,常体现出非常特殊的“小学化”倾向。这种“小学化”倾向的特点,体现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之中,诸如知识的识记、纪律的要求以及教育环境,如课座椅的摆放、游戏器材的缺失等方面。因为幼儿年龄不一,在“小学化”教学管理的过程之中,又常常不能顾及到全部幼儿,有异于正常小学的教育特点,是一种不成体系却表征明显的“小学化”形态。
二、A市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及家长的负面影响
笔者在前期已掌握的A市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的基础之上,从A市主城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型私立幼儿园和“城中村”民办小学附属学前班各一所,以家访的形式,对6名儿童的家长进行访谈调查。访谈对象的选取力求具有代表性,因而是有针对性地选取的。儿童家长的相关背景信息包括:角色(与幼儿的关系)、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户籍,儿童所在园的信息附于表中最后一列(参见表1)。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为了使访谈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时效性,只针对幼儿家长展开访谈。访谈方式主要采取面对面的谈话,也有通过电话、QQ或微信在线交流。观察法则是通过合法途径,在不说明具体意图的基础之上进行现场观察。访谈所获取的一手资料,通过归纳提炼,本文将其中主要的观点予以呈现。
表1家长的身份背景信息及儿童所在园所表
通过对A市M小型私立幼儿园的3位家长和N民办小学附属学前班的3位家长的访谈,以及亲自到M幼儿园和N民办小学学前班的观察,总结出A市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及家长心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消极作用
访谈对象A说:“我原是A市冷冻厂职工,后来下岗了,靠打零工维持家庭平时的开支。为了方便,在现在上班的附近租了房,儿子也离开了原来的幼儿园,进入了M幼儿园中班。不管是在以前的那个幼儿园,还是现在的M幼儿园,儿子都要学习算数、识字,有时还要布置家庭作业。”访谈对象B说:“我来自A市附近县的农村,娃的爸爸在A市打工,我负责家务和照顾女儿。女儿2岁时就入读了M幼儿园,几乎每周都有留家庭作业,她在幼儿园里已经呆了3年了,马上就要升大班了,每天都背着书包去上学。”可见,这种累积式的“小学化”教育,并非从大班或真正意义上的学前班开始,而是贯穿幼儿的整个学前教育时期,这种“小学化”的教育经年份累积后,会剥夺幼儿的童真和好奇心,对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消极作用。
(二)易使幼儿情绪不稳
访谈对象D说:“我家娃在N学前班学习,这个班上的娃儿年龄不是一样大,大娃打小娃的事情经常发生,我家娃儿被打过几次,都不愿意来上学了。我平时做点小生意,没有时间照护娃儿,想让娃儿在学前班里学点知识。”由于民办小学的学前班大多是“混龄制”编班,非专业的教师看护不周,引导不当,容易出现校园欺凌等问题。笔者在N民办学校学前班观察访谈时,了解到学前班的教师多数为该学校的小学教员兼管学前班,没有保教知识与能力,也常常以小学教师的态度看待其所带的学前班幼儿,教师有事时随时离开教室,对班上的幼儿放任不管,其间幼儿磕碰时有发生,因情绪波动而哭泣告状却得不到教师应有的关照,课堂与户外活动混乱不堪,临近放学时情绪波动尤为明显,盼望家长来接自己回家。
(三)加剧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
由于专业师资的缺乏,“小学化”教学管理的混乱与幼儿身心发展不相容,教师不会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真实心理状态,幼儿压抑太久会产生各种情绪,或是在园中就会表现出来,或是回到家后用某种行为进行释放。访谈对象C说:“我每天天不亮就要去批发市场进各种蔬菜来卖,家里收入低,为养家,我和娃爸爸疲于奔命,没有时间照顾娃,娃回家后若不乖,让人心烦,会遭我们打。”调查发现,A市小型私立幼儿园的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幼儿回家后表现出来的一些行为问题也无法获得家长的理解,甚至会惹恼家长,如幼儿做事时注意力极度不集中,求关注的、打趣的、无意义的小动作不断等。
(四)助推幼儿及其父母的“刻板”行为
访谈对象E说:“我们原来住在农村老家,近年来到A市打工,娃在农村老家时也没有正规上过幼儿园,不识拼音,汉字也不认识几个。在学前班里,不得不去死记硬背一些诗词,若老师布置的背诵任务完不成,就会看老师的脸色,甚至遭到老师的打骂。”这种不成体系的、混乱的教学,不仅使幼儿童年失真,变得刻板,其父母在监督背诵时因为幼儿不认识文字,采取的方式也会极其刻板,这是A市内一种很显著的“小学化”方式。据笔者到M私立幼儿园里的学前班和N民办小学的附属学前班观察,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侵蚀着幼儿的童年。
(五)致使家长对幼儿教育认知的混乱
A市民办小学附属学前班的幼儿多为中低收入家庭中的普通及困境儿童,家长因为文化程度低下,本来对教育的认知就有失公准,而因其子女处于这种混乱的、不成体系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环境之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长规律不甚了解。访谈对象F说:“我是娃儿的奶奶,不识字,没文化,吃了不少苦。我希望孙儿在学前班能好好学习,多学知识,以后有出息。”这种想法固然可以理解,但是,这样对幼儿教育的认知,是违反幼儿教育本质的,是不科学的。幼儿在家长这样管教和评价下成长,无疑是一种悲哀。
三、治理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A市仍有大量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存在于小型私立幼儿园和民办小学附属学前班之中,且影响着中低收入人群这个特殊的群体,这会加剧不同人群接受素质教育的程度,从而拉开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距。因此,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整治。
(一)坚持小学起始年级的“零起点”教学
A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多倾听民众的意见,关心和重视底层和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一些因小学入学制度带来的突出问题应尽快解决,在小学新生入学制度上应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同时,多措并举规范小学教师的行为,严格按国家课标实施小学起始年级的“零起点”教学[3]。这既可化解家庭导向的学前教育“小学化”症结,也有助于化解小型私立幼儿园和民办小学附设学前班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
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前提是要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4]。A市农民工子女较多,与此相应,民办小型私立幼儿园数量也多。这些民办园由于办园经费和经验不足,许多教师不具备幼教资格,专业能力不符合要求。因此,A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辖区的实际情况,对小型私立幼儿园和民办小学附设学前班的教师资格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治,同时要为其从业人员提供发展路径,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使其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
(三)加大政府的宣传和监管力度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投入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将学前教育理念灌输于家长。利用一些有创意的、契合实际的宣传方法,传播学前教育的新理念,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出台关于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文件,对各类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从内容、形式到教育方法及作息时间和班额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定期检查,从而降低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程度[5]。
参考文献:
[1]谢玉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5):150-151.
[2]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9):69-76.
[3]马健生,陈元龙.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14.
[4]郑琴.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的前提[J].学前教育研究,2018(4):67-69.
[5]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