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积极探索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建立心理俱乐部、利用时间节点、开展艺术类活动、整合育人资源等方式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三个因素。
本文源自心理月刊,2020,15(18):91-92.《心理月刊》杂志,半月刊,于200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其中主要栏目有:疫情心理专题、心育教学、生涯教练、心理与疾病扶持、心理与健康、临床护理、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综述。
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已作为一个社会命题,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1]。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无不在积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具体要求是: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地协调发展。《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也明确提出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笔者所在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益地探索,在心理育人方面初见成效[2,3]。
1.1以心理俱乐部为阵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
清华大学出版的《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一书中将朋辈心理辅导定义为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帮助,具有自发性、义务性、亲情性、友谊性和简便有效性。在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经历系统心理培训、熟练掌握心理干预技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主动接受心理咨询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在心理健康教师供不应求的现实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与日俱增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而朋辈心理辅导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因素。
笔者所在高校以实现朋辈心理辅导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以俱乐部和社团为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在发挥心理育人环境的作用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有雪绒花心理协会,院系有自己成立的心理俱乐部,例如心灵成长俱乐部、心理小屋等。这些俱乐部成员通常由心理委员和对心理感兴趣的同学组成,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活动。俱乐部的建立为学生们搭建了探索心理的平台,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在俱乐部运营的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去学习心理知识,准备心理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在上传下达的过程中实现了普通学生-心理委员-俱乐部工作人员-心理老师的联动。
1.2以关键时间节点为契机,宣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当代大学生讲究生活中的“仪式感”,利用大学生凡是节日都想庆祝、凡是纪念日都要庆祝的心理,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自身生源特点,以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时间节点为契机,特意组织系列活动,扩大活动宣传范围,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提醒大学生关注自己,关爱自己。例如3·7女生节、5·20男生节、5·25心理健康活动月、10·10精神卫生日等。5·20男生节是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学院男生人数多这一特点而特意建立的节日,庆祝活动中以“真正男子汉”为主题开展体力比拼、智力比拼、动手能力比拼、文学素养比拼等,使学生思考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具备什么技能和美德的男子汉,实现心育和德育的结合。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在为受疫情影响的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之外,也将关心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全体学生中,以疫情为契机开展“生命故事分享”“感恩教育”“内在探索”等网上活动,在学生面临和经历天灾人祸的同时,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积蓄更好生活的勇气。
1.3以艺术类活动为载体,激发大学生自我探索和成长
心理学家米哈里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艺术类活动具备特殊的魅力,能触及人心灵最柔软的部分,投入在艺术创作中能够体验心流,提升幸福感。
心理剧、做手工等活动需要学生专注和投入,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心理剧的排练和演出过程能够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案例,觉察到自己身上“看不见”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的负面人格特质,从而起到修复心理创伤,提升心灵品质的效果。投入在塑造角色过程中的学生能够体验不同的情绪,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经历了对人物角色心理特点的揣摩;绘画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吐露心声的良好载体,学生运用色彩和线条将无声的语言用作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心理压力宣泄的良好渠道,有助于平复情绪情感;捏黏土、做手工等操作类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专注于事物的分解和构建,感知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且在操作完成后会有较大的成就感,有助于习得性乐观的形成。
1.4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发挥“三全育人”作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这里“全”是关键。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实现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因素的有效结合,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
笔者所在学校凝练出“一导二师三保障”育人模式,提倡辅导员、思政导师、专业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经历4年的探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应该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在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心理老师、辅导员、任课教师互相沟通情况,信息共享,能够实现对特殊学生的无时无刻地关照,能有效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有关问题
在笔者所在学校各部门通力配合,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关注明显提升。但是,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困惑和困难。
2.1朋辈心理辅导作用的发挥不明显
心理俱乐部等阵地的建设对大学生认识心理健康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参加的人员太少;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辐射的人员很多,但是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层次太浅。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在帮助朋辈做心理辅导的时候感觉力不从心,说不清楚问题的关键点,不能使用恰当的干预措施;并且,一些学生关注自我多过关注他人,对他人的共情能力较差,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更倾向于寻求长辈或者专业人员的帮助,朋辈的专业性常常受到质疑,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实际生活中作用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2.2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不够强大
从事或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之路任重路远。教育部日前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关于心理育人方面,《实施纲要》提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大多数高校专业心理老师的师生比刚刚达到教育部标准或还未达到标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重任,但是由于工作内容繁多琐碎,真正经过系统培训并且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十分稀缺。
2.3网络信息掌握情况较差
新时代的大学生处于互联网时代,在网络上沟通和表达自己是生活习惯,面对面言语的沟通机会相较传统媒体时代大量减少。学生更愿意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表达出来,因此,通过网络信息的观察和收集,很容易暴露出学生即时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在大数据统计为背景的研究下,通过学生的网络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状态评估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是,通过网络信息了解学生状态存在延时性、滞后性和偶然性,不是所有学生的所有信息都能够第一时间被学校教育人员发现,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无法确保,为通过网络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造成了阻碍。
3、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效果的途径探索
面对上述三点突出问题,笔者结合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研究,对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进行了探索,并尝试给出解决的办法。
3.1积极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朋辈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心理辅导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其能够补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手缺失问题,能够从学生的层面使一些小的心理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针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胜任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几种方式补足:首先,建设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不仅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更要注重学生的真实收获,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有明确认识,营造出人人关心心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其次,选拔和培养一批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优秀大学生,担任各个学院和各个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组建一支具备专业实力的培训团队,为心理站站长、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开展系统性地培训,切实提升其心理辅导能力,以便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展现作用;最后,将朋辈心理辅导的理念渗透在校园活动中,在育心的过程中育德,形成互助互爱,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美好、阳光的校园氛围。
3.2积极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强化师资力量是重中之重。首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每个学年应该接受的培训学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与人的互动,建议以现场培训为主,以网络培训为辅;其次,开展校内校外的案例讨论与经验分享,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吸取间接经验补充自己实战经验不足的缺点;再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其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学校应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供心理支持,例如帮助选择心理督导,或者提供纾解心理压力的场地和资金,帮助其更好地开展工作;最后,摆正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系,将工作职责、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做好区分将有利于解决此问题。
3.3积极探索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当代大学生与网络关系十分密切,网络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能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势必事半功倍。首先,用漫画、动画、短视频等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使宣传心理健康的信息成功被发现,被锁定;其次,从社会热点事件和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讨论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迎合大学生的口味;最后,注重价值观输出,炮制心理“软文”,引导大学生树立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
4、小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美好心理环境的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平台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都不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方式,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准确评估,以学生为本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用教育者的仁爱之心,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书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分析与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6(28):174.
[2]张文芳,同雪莉.大数据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路径[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5):71-76.
[3]何小轮.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