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五对接”特色专业建设方式

时间:2019-03-21分类:教育理论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本文主要阐述了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通过“五对接”的方式,将电厂化学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中国大学生就业

  《中国大学生就业》(半月刊)创刊于1999年,是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全国唯一的一份为大学生就业和高校就业指导老师服务的专业性刊物。目前杂志发行已覆盖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校,深受广大学生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欢迎。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影响学生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建设是否具有特色。我校电厂化学专业自2008年被列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以来,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基于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设计教学情境,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五对接”的方式,将电厂化学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首先,在电厂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了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在核心课程开发和教学中,结合了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和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坚持校企结合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以“就业导向、市场导向、电力需求导向”为核心的转变。再次,认真抓好职业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实行了“双证书”培养制度。因此,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干得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在95%以上。

  通过“五对接”,建设特色专业

  在电力工业领域,电厂化学作为一个基本专业,涉及电力生产与管理的方方面面,所培养的人才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因此,电力企业对电厂化学专业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对电厂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同时,本专业针对性强,主要针对发供电企业的水质化验、水处理设备运行、燃料化验、油品分析等岗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要面对的工作,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毕业应聘到电力企业后,可直接顶岗工作,无需再岗前培训。我校在电厂化学特色专业建设中,主要注重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五对接”,即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接。通过“五对接”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火力发电厂化学专业生产运行、检测分析及专业技术管理等的一线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性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校与企业对接 学校对接企业,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电厂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分析电力行业发展需求和相关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相应地,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不断完善电厂化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能。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协同安排实践教学,负责“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企双方员工实行互兼互聘,共同修订顶岗实习教学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在学校与企业对接过程中,构建校企双向服务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主动服务、项目合作”的校企双向服务机制。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师资、实训场地、仪器设备、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条件,以项目合作方式开展校企之间技术咨询、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学校则利用企业的优势,分时期、分阶段地对学生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在学生下厂实习过程中,学生对电力企业的认知逐步得到提高。通过认识实习,实现从陌生到认识;再通过生产实习,实现从认识到熟悉的转变;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实现由熟悉到融入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对电力生产过程、热力设备、仪器仪表的认知,又有对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了解。总之,校企结合各自的内在需求,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另外,在学校对接企业中,每年要总结经验,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和相应措施,避免形式主义。近年来,我校与聊城热电有限公司、国能石横发电厂、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山东泰山钢铁、博兴诚力供气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习奠定了基础。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电厂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是: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在电力企业中,欲做好水质化验岗位工作,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电厂化学专业水处理系统工艺、水汽系统图的识别与绘制;常用化学仪器、仪表、药品、工具的使用;化学设备、仪器仪表的常规检修;水质分析技术、水汽技术标准规范、电厂水汽质量运行标准;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等。要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需要学习的核心课程有:工程制图与识图、无机化学、化学分析与测试、仪器分析测定、电厂水处理等。在讲授课程内容时,要打破学科制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和任务引领设计教学情境,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有关课程内容后,接着进行相应的实训操作,这样就为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火力发电厂化学车间的生产实际,合理安排课程的授课顺序。一门课程的情境教学设计以及不同教学情境中的任务,也要与生产过程对接。如我校水处理设备运行实训室,就是对应电力生产过程的制水车间而建的,内部主要的设备有过滤器、电渗析、反渗透、混床、EDI等,只是与现场生产过程成比例地缩小而已。水处理系统连接可以是原水→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电渗析→水箱→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水箱→混床→水箱,亦可采用如下方式连接,即原水→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水箱→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水箱→EDI→水箱。根据上述水处理系统连接方式的不同,可知这两种水处理工艺的不同。教师在讲授“电厂水处理”课程时,就容易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学生学习时由于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容易激发出学习兴趣。理论知识讲解后,接着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很容易掌握。通过这种形式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后,在生产一线工作起来轻车熟路。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为使毕业生至少掌握一门技能,做到毕业到企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操作,应基于学生就业和岗位准入的要求,实行“双证书”制度,使教学计划同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相衔接,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确定电厂化学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有:电厂水化验员、电厂水处理值班员、燃料化验员、油务员等。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确定不同职业资格理论培训内容、技能考核范围和技能鉴定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及实训项目参加鉴定,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时获取“双证书”,可为就业上岗提升竞争力。

  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对接 专职教师对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难题,将这些技术难题反馈给专职教师,双方进行项目合作,共同攻破难关。这样教师有了科研课题,学校锻炼了教师队伍,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对而言,专职教师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丰富,但在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相对薄弱。专职教师对接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后,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校企共同制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企业兼职教师实施与管理办法》、《校企人员互聘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发挥各自优势,构建“责任明确、管理规范、成果共享”的双向交流机制,努力实现专职教师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身份互换。两者以结对子的方式共同开展教学、教研、科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即学生除了要由一位本校教师作为导师指导实习外,还要选择企业的一位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导师,从而接受共同培养。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操作,而且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操作。毕业生上岗操作起来,工作任务明确,思路清晰,可避免误操作。

  建设特色专业的体会

  首先,建设特色专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次,毕业生就业评价标准不仅要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修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再次,在特色专业建设上,学校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专项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特色教材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及时更新设备、仪器,强化专业文化建设,搞好社会综合服务。最后,通过“五对接”建设特色专业,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在电力等工矿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厂化学及相近专业方面工作的技能要求。

  参考文献:

  [1]华挺,仰文昕.高职院校的优质就业“秘诀”[N].光明日报,2013-07-27(10).

  [2]伦国瑞.电厂化学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研究[J].教育前沿,2011(7).

  [3]王启洋.按照五对接原则建设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