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浅析中国斗拱艺术

时间:2018-10-15分类:文哲艺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其独特而又大气的造型,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斗拱运用到展馆建筑中,让全世界通过这次世博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从斗拱的从无到有,到发展成熟,对其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探析。

中外建筑

  《中外建筑》于2003年6月全新改版,全方位、多视角触及建筑领域;发布权威信息,宣传建筑成就,推介学术成果,探索建筑新路;为优秀建筑作品提拱展示舞台,为业内人士评定职称发表论文提供平台。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会,作为东道主的中国馆更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凝聚了中国元素、象征了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气质。西方古代建筑为砖石结构体系,而中国古代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不难看出,中国馆巨大的顶部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并且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符号——斗拱。建筑师将斗拱的形象夸张、抽象和变形,将原有的复杂结构简化,提炼精髓并将之放大。

  几千年来,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与我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连,互相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符号”(深深影响了日本古代建筑),这其中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就是——斗拱。斗拱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程,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演变的缩影,是中国古代建筑能够与古希腊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斗拱在中国建筑上的地位,犹柱式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亦未尝不可,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梁思成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如“令簋”器足上的栌斗、铜器表面的建筑纹刻等),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及记载中也有不少,而石阙、石墓中的实物虽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保存了原有的风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拱的形式已经很多,表明当时的斗拱乃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成熟,但是其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宋是斗拱发展的鼎盛阶段,尺度和形式已经得到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的较为充分,都归纳在当时的官式建筑经验的《营造法式》中。但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木材的紧缺以及砖石的运用,斗拱越来越倾向于装饰作用,结构作用慢慢弱化甚至消失。

  斗拱形成之初就是为了满足木构架建筑的结构功能,它位于柱和梁之间,将屋面和上层构件传下来的荷载传递到柱子和基础上,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大屋顶,斗拱是“大屋顶”的结构基础,它可以向外悬挑,使建筑物的出檐更加深远,外观造型更有优美、壮观。而且再加上斗拱传递荷载的过渡作用,这种大屋顶非常的结实安全,在地震发生时尤为明显,历史上北京发生过多次地震,故宫太和殿两千多吨重的屋顶,因为斗拱的作用没有受到损坏。“墙倒屋不塌”是其生动的描述。

  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我国封建时期朝代众多,斗拱也反映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审美风尚。在以木构架体系为主的时期,斗拱用于结构作用的同时也起着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装饰作用主要通过“斗拱雄大,出檐深远”体现,再加上布局疏朗,体现一种结构美。但是随着砖石结构体系的出现,斗拱也由硕大、疏朗、豪放的风格逐渐向纤小、细柔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的是它的装饰性,补间铺作增多,形象越来越复杂,而且斜拱几乎完全用作装饰。可以看出来,任何时期的建筑装饰观念的变化,几乎都可以通过斗拱以及相关构件的变化体现出来。

  斗拱的审美特点还体现在创造不同形式的建筑风格,正是有了斗拱的存在,才有了垂脊交汇于顶部的攒尖顶、四面坡的庑殿顶以及悬山和庑殿相结合的歇山顶等各种形式的建筑。正式这些斗拱产生的飞檐,使形体庞大的建筑屋顶变得轻巧灵活,也使得整个建筑形象避免头重脚轻,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封建社会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斗拱中叶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作为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这也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斗拱蕴含的文化含义。自春秋时代之后,社会一切事物都冠之以“礼”,以“礼”为准则是“真理”的标准。孔子曰:“太庙之堂,亦尝有说,官致良工,因丽节文,非无良材也,盖曰贵文也”,这就说明斗拱是被“礼”化的结果。历代的集权统治者都是推崇“礼”的,以礼治国,故从斗拱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

  斗拱,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斗拱从最初的产生到发展演变到极致,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建筑的衍变史,深深的刻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从形制、造型以及色彩来塑造建筑本身,体现建筑的时代文化,映射着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兴衰史。今天,在许多现代建筑中依然不乏见到斗拱的存在,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一种结构构件。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能够反映不同时代的特点、建筑风格、思想观念、社会风俗以及审美风尚等。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斗拱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将“凝固的音乐”转变成一曲美妙的乐章,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1]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李泽厚.美的历程[M].文物出版社,1982.

  [5]程建军,孙尚礼.风水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6]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