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的研究

时间:2014-08-06分类:论文发表

  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的研究,第一、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研究的科学基础及其技术路线信息技术辅助的语言教育存在着可以以数量呈现、以逻辑进行推理的种种现象。 就语言教育而言,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及过程环节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可观测、可分析,甚至可预测、可操纵的形式与内容,信息技术辅助的语言教育则融合了更多客观性、技术性要素,科学性程度更高,相应的研究方法应该更具有客观性、逻辑性以及可验证性。 因而,这一领域的研究首先具有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特征,即通过将语言教育过程中各类成分定义为变量,运用数学原理和统计方法进行量化观察与分析,确立其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具有普遍法则的系统知识。

  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研究是以应用性为其外在形式、以语言教育为内在核心的。 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语言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和逻辑意识,并具有严谨的学科特性和悠久的实证传统。 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言教育研究应力求坚持语言学研究的实证路向,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语言教育问题进行描写和分析。

  需要重视的是,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实验唯一”,而是多向度的科学观察、描述与分析。 目前对信息技术辅助的语言教育的科学性研究大多表现在对教学过程的案例实验, 总体上呈现出技术路线的单一化,科学系统性程度较低。 信息技术辅助的语言教育研究是传统语言教育研究中科学性与技术性的进一步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语言教学、语言学习的特点与机制以及信息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延伸与拓展等研究问题, 都要求研究路线的综合性与系统性。

  二、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研究的人文结构及其思辨范式语言教育包含“知识”、“行为”以及“主体间性”等学科特证,具有较强的人文特性和社会功能。 语言教育活动,无论是否具有信息技术的融合或辅助,都是由人在意识和情感支配下完成的,必然有参与者行为方式的主观价值因素,因而不完全是客观的,还有人赋予的意义。 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并不是技术(或机器)“替代”教学,人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都是教育中不可替代、不能被边缘化的,更不可删除的必然要素。 以客观性为主的研究范式只局限于处理与语言教育有关的技术性、形式性问题,听命于现实或经验的电化教育研究数据统计而无法在符合价值取向的层面上得出人文性结论,触及不到语言能力形成以及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实质。 因而,对语言教育进行研究应蕴含认识方面的人文理解方式, 即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主体理解、体验、现场观察等方法,对教学现象进行自然的、整体的、定性的把握。

  在传统的语言教育(尤其是外语教学)研究观念中, 人文理解往往单一等同于主观的阐释与判断,或经验性的反思。 事实上,教育教学的人文思辨性研究范式早已具有多样化的形态特征,且对操作性的研究方法产生着种种作用,如教育教学研究中逐渐普遍化的人种志研究、文化人类学方法以及充分体现人文特性的行动研究等。 信息技术辅助外语教育研究的(外语教师)研究者习惯于沿袭外语教学研究传统的方法论范式,而常常忽略教育教学的基础性结构及其相关研究的内在特征。

  三、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研究的哲学(认识论)范式及其理论体系任何研究都以一定认识论为哲学基础,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研究所具有的学科综合性渗透了语言、教育及科学的普遍性哲学原理,深刻影响着语言教育的综合理论体系构建。

  第一,就语言教学而言,语言哲学的认识论基础为外语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如结构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的语言认知教学理论、行为主义哲学影响下的语言交际教学理论、系统论哲学基础上的互动教学理论等。

  第二,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对教育教学的各种哲学认识影响并推动普遍性教育教学理论的建立,如赫尔巴特以唯理论为基础的联结主义的教学论、杜威以经验论为基础的实证主义教学理论等。

  第三,科学哲学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影响也日趋广泛。 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以夏佩尔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和以波普尔、拉卡托斯为代表的证伪主义学派等,正在逐渐影响教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如这些哲学思想中的“信息域”、“证伪”、“硬核”等概念已经被应用于教学研究的理性描述。 技术不简单是工具,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应用,都渗透着深刻的科学哲学原理。

  认识上的方法论范式是语言教育研究理论建构的基础,如何认识研究客体直接关系到研究结果的理论概括。 目前,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研究在认识方式上还很局限,多以主观经验性为主,对教育过程的普遍性人文特征及社会性功能的认识较弱, 换言之,系统性认识不够。 就其科学的哲学内涵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认识空间。 在理论建构上还处在初级的、以借用为主的阶段, 尚缺乏自成体系的逻辑思辨性结论。 尤其是,大多研究所借用的理论往往缺少人文学科理论思想或观点的系统性结构,即缺乏“点”与“面”的有机结合,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对比较单薄,认识上大多存在着片面性问题。

  语言学的技术传统为信息技术在语言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语言教育和技术的整合使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获得丰富的跨学科内涵,这一学科领域的理论体系因而具备多样性系统特征(语言教学与语言学习理论、教育学理论、人文学科理论、社会学理论、科学理论等)。 因此,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研究应该具有清晰的跨学科理论结构,在借鉴和整合各分类学科理论流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成体系的理论思想,从而有效实现信息技术辅助的语言教育现象的针对性描写、解释与概括,完成对这一特殊领域现象的教育学阐释和理论提升。

  语言、教育与技术三者的结合,生发出很多全新的研究选题。 交叉生成的研究课题虽然具有良好的研究生态和研究前景,但容易流于研究定位模糊、研究方法失范等交叉学科研究范式中极易产生的流弊,因此在研究中应该予以关注和重视。 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的研究方法应该在尊重语言学、 教育学与信息技术学等学科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形成以描写研究、实证研究、人文阐释等为主要特色的方法论体系。 语言学与信息技术学的实证传统、教育学的理论思辨传统都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辅助语言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来源。 同时,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关注理性的认识与概括,有效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