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聚落作为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种类和形式,福建山区的土楼民居建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继承继承土楼建筑文化、弘扬传统居住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重构社会结构有着现实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土楼聚落;均等公正;社区重构
1 引言
在中国福建省南部,许多奇特的土楼建筑星罗棋布,它们是居住在那里的闽南人和客家人所创造的一种用生土夯筑辅以木构架建成的巨型民居建筑----土楼。它沉默而淡然,独立而包容,承载福建先民走过数百年岁月,其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让世界惊叹。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因其独特的建造形式,文化理念,齐全的功能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当代中国传统聚落解体及社会结构重构有着巨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给现当代中国建筑领域尤其是居住建筑留下了诸多的思考。
2 土楼的起源及其基本特点
2.1土楼的基本概念
福建土楼特指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的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巨型居住建筑。
2.2土楼的起源及衍变
土楼的建造技术及形体起源于宋代,成熟于明清。在宋朝时期,先民为避战乱,向南迁徙进入闽赣山区。中原的建筑防御和建造技艺也随之转移进入福建。福建土楼起源于漳州,其前身是驻防士兵的圆形兵营。漳州土楼的最初形态是依托山势建立的圆形堡垒,主要用于驻军以及日常的生活保障,逐步发展成为圆形城墙包围的山寨,最后演化为建筑和夯土墙体结合的圆寨。究其成因,是地形的限制和安全防御的需要,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耕地,聚落建筑----土楼应运而生,并衍伸出独特的居住文化。
2.3福建土楼的聚居特点
2.3.1单楼聚居
一个家族居住在一个土楼内,可以形象的说是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而且是有多个同宗同祖的小家庭共同组成的同居异财的居住模式。每户采取复式居住模式,从底层至顶层为一户,室内各层均有楼梯相通。每层设有回廊联系,既相互独立又便于联系。
2.3.2特大家族聚居
一座土楼内居住的是同宗同姓的族人,同族居住几百人在一座土楼聚落,血缘及家族概念得到集中体现,但是在世界居住聚落中却十分罕见,福建土楼可谓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单体传统民居建筑。
2.3.3均等的聚居方式
各户层数相同,开间相等,无明显的朝向差别,无贵贱等级之分,各家各户不论辈分,长幼一律平等。不设明显的划分标准,各户均等分配,户室格局与功能结构相同,其中蕴含的均等公正和平等理念给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与聚落组织以极大的启发和思考。
2.3.4向心的聚居布局
各户呈向心型布置,面朝内院,朝向中心的祖堂,刻画出对于祖先的崇拜与敬畏。展现出对于精神文化层面的追求和从不放弃信仰的传统和作风。
3 福建土楼对于未来的启示和影响
3.1和谐共生的建筑文化
土楼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木结构构造和夯土作业,但却因地制宜,依托自然地形在南方狭窄的山区丘陵地带实现了节约用地,保留耕地的实际功效,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典型代表,最大化的满足了聚落的要求。尤其是采用内庭院式的布局,在民居建筑采取创新的拓展思维,有效解决居住建筑中北向房屋的日照和整个聚落的通风问题,而目前国内所营建的居住公寓,多为独栋的板式和塔式建筑,由于进深加大,建筑的有效通风受到阻碍,北向的采光缺乏通道,土楼在形成宜人的体量和尺度同时,又提供了充分活动的空间,充分保障居民的安全以及私密性,同时集合式的居住空间更加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减少对于周边用地的侵占。而当前点式或板式住宅的周边往往为停车场地及道路所包围,无法有效地提供活动空间同时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导致土地使用强度的不均衡性,而向心性的院落空间更加可以满足居民安全和封闭的心里感官,符合实际需求,实现公共空间的均等使用,促进居民的交流的互动,在这方面福建土楼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3.2集合住宅的有益引导
土楼聚落在满足单个家庭聚居的同时也具备综合服务功能。在保障对外防御功能的同时,对内形成独立和围合的空间,兼具居住、仓储、饲养等多种职能,而院中的开敞空间满足了居民的交往和活动需要,成为中国单体功能集合住宅的典型案例。新形势下的土楼建筑模式,在保留传统建筑技艺同时增加现代化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譬如商店、娱乐等满足现代居住的需求,同时改进生活设施,增加卫生、电力、通信等现代设备,将落后的功能进行调整,结合当前的社区建设及土楼传统的居住文化,新土楼既保留传统的生活模式,同时也满足现代化的需求,重构当前因为职业工作及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传统聚落解体。将诸多的功能集于一桩单体建筑内,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的家族聚落式住宅,同时也可以作为现代化的社区进行推广,有效的节约空间的同时满足人们在居住层面的需求。而土楼由于其独特的环形布局所形成的内院空间,更利于住区聚落的沟通,从而获得成员的认同,在居住层面实现空间和心理的双重保障。由于土楼建筑上下开间结构相同的特点,便于形成面积紧凑的居住空间,可以有效提升居住密度,对于构建节约型社区空间有着现实意义,可以满足大规模住房需求,是现代住区聚落模式的有效拓展。
3.3保障均等公正的聚落结构
在传统土楼建筑中,各户无明显的朝向,开间和层数相等,无贵贱等级之分,在今天的异质性社会保持这种特性尤为重要。经改良、符合现代生活模式的土楼聚落,将重拾我们的社会公正和平等,由此产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将重新回归,有助于打破邻里淡漠,保持我们的社区和谐。因土楼对外部有封闭性,对内又采取宜人的尺度,因而会产生强烈的向心内聚式感官,营造出一个健康温馨的社区,完善我们的社区结构,以社区为单元建立新的邻里关系并以此为基点延伸至整个社会,实现我们社会整体的重构和维护。
3.4“兼相爱”的聚落文化
中国传统的居住聚落,“兼相爱”的互助协同观念始终相伴而生。邻里之间的互爱互助始终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始终在以聚落为基本单元的环境里不断的传承与弘扬。伴随传统血缘与地域居住聚落的解体,老式的居住模式不复存在,而土楼聚落所蕴含的哲理正是我们现代生活需要并欠缺的。以社区为基本单元,通过活动和交流重新建立居民的友情和信任构筑新时代的社区居民文化,传承土楼模式的聚落智慧,将已经打破的社会脉络重新接续,延续中国古老的居住文化及生活哲理,为居住模式的延续和创新奠定基础。
4 结语
耸立于福建山区的土楼民居聚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宝贵形态,体现了祖先们顽强不屈,勤俭耐劳,努力奋进的精神,饱含人文关怀和平等公正的思考。经过空间尺度、生活模式、功能定位等方面的调整,土楼建筑必将会增强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土楼聚落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已为我们重构社会伦理、维护社区结构提供了多元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汉民.福建土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6
[2]张佑周.守护、传承、运用:有关客家土楼文化的思考. [K]龙岩学院学报.2010.6.
[3]马 骏.重生态适应性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可持续性发展. [J]艺术探索.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