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优质职业学校建设: 价值与路径

时间:2021-12-09分类:教育理论

  【摘 要】乡村振兴是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着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可以从育人理念先进、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师资队伍健全和培训资源丰富五个方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优质职业学校建设进行“五促”路径建构,使优质职业学校建设能够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价值研判; 路径建构

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优质职业学校建设: 价值与路径

  谭绍华; 谭多宁; 李同同, 成人教育 发表时间:2021-11-08

  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党和国家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其背后的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服务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使命重大。教育部积极作为,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三年行动计划,在“计划”中提出推动建设 100 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并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了遴选工作,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大力推动能够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最终以人才资本优势助推乡村振兴。

  一、“三维”价值认知,提升优质校建设境界

  1. 国家政策的“导引”

  ( 1) 加快培育乡村人才。国家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中强调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要积极作为,重点是要为农村建设培养实用人才。中办和国办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对加快培育“五种人才”作出了具体安排。这些人才涵盖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社会治理及农业农村科技等方方面面,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也被提上日程。这充分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也彰显了学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自我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调整的重要性。

  ( 2)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对在农村地区面向广大劳动者开展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做出了明确指示,同时也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助政策改进等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 + 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明确将现代农业列为 20 个技能人才紧缺领域之一,[2]可见农业领域的技能人才远远无法支撑乡村建设,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对人才的旺盛需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 8 项建设任务,要求把职业学校办成农村技术培训与推广、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学校的扩招要向贫困地区倾斜。[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4]通过加强农村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文件还提出让有条件的高水平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农业技能人才的技术含量和技能水平。同时,文件特别强调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问题,将资源整合、政府支持和校企合作作为强化平台功能的重要举措。国家在政策文件中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服务农村建设的人才作出了明确指示和积极引导,充分彰显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迫切性,在这种环境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呼之欲出。

  ( 3) 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0—2023 年) 》中提出要 “建设 100 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5]旨在为农业农村振兴提供足够的紧缺人才供给,发挥好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2020 年 11 月,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遴选 100 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组织开展推介工作,计划利用 5 年时间,培养 100 万名乡村振兴带头人。[6]至此,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获得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实践上的必要性支持,大大激活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也为乡村人才的成长指明了出路。

  2. 学术研究的“启示”

  ( 1) 学校如何办。杨勇、康欢( 2021) 主张,学校在办学定位层面应该由“面向”向“契合”跃迁,即从传统的面向社会经济发展转变为契合社会经济发展; 在培养模式层面由合作向交融跃迁,从过去的合作式发展向新兴的交融式发展跃迁; 在组织形态层面由学校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资源聚合平台跃迁。并主张进一步打造“职业学校 + 行业企业 + 乡村农舍”的“1 + N”培育联合体。其中,“1”指居于核心地位的职业学校; “N”指相关行业企业及乡村农舍等要素。通过“1”和“N”的联动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教育人、校乡共建养育人、企乡共生发展人的三维联动人才培育格局。同时还主张创设“项目 + 行动 + 创造”的联动育人载体,构建“学校 + 田野 + 庭院”的“1 + N”联动育人空间。其中“1”是传统的学校空间,旨在培育学生的农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N” 是新兴的“田野空间”“庭院空间”等,着重发展学生的农业实践能力。[7]瞿连贵、石伟平、李耀莲( 2021) 认为,可以通过探索区域性城乡两地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机制,来促进城乡两地职业院校实现深度融合发展。[8]城乡职业院校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深度互动和资源共享,改变城乡职业院校各自招生、各自培养的分隔状态。还主张职业教育要跨区域统筹发展,促进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共建共享先进模式、先进经验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 2) 专业如何办。杨勇、康欢( 2021) 认为,职业教育要以乡村产业优化升级为旨趣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首先是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然后是要依据乡村产业升级的需求,及时、适时进行调整优化,增强针对性,发挥其推进乡村产业转型的作用。同时,随着产业集群式发展,要进一步推动专业群的建设。在信息化时代,要运用信息技术对不同乡村的现实产业状态和融合取向开展系统分析,厘清其核心产业和衍生产业,在此基础上构建“1 + N”专业集群。其中,“1”是以乡村支柱产业为参照设置与之相匹配的核心专业,“N”是以乡村其他或衍生的产业为参照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这样的“1 + N”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旨归生成专业人才培养链的过程。[9]瞿连贵、石伟平、李耀莲( 2021) 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以专业建设为起点和重心,综合考量农村的发展需求。从普适意义上来说,与“乡村医生、乡村学前教育教师、新农商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的专业[10]是职业院校为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而进行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乡村学前教育教师和乡村医生关乎乡村学前教育质量和乡村医疗卫生水平,这是增强乡村发展优势和吸引力的关键。目前,普遍存在好的医生和老师“招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即使有留得住的医生、老师,他们往往又存在“医不好”“教不好”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定向招录培养、定向乡村就业等方式解决。从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看,新农商人才将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生力量,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是支撑产业兴旺的重要举措,是振兴乡村产业的必由之路。在培养时,不仅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还要涵养他们的技术文化和技术伦理,使他们在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加强其生态文明思想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促进其成为乡村生态的保护者、文化的传承者。

  ( 3) 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11]一方面,要着力培养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成功实施的专门性人才,“立足局外”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发展作出客观科学审视; 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力度培养农村本土人才,“深入其中”对家乡建设作出更加卓越的贡献。[12]曾欢、朱德全( 2021) 提出职业教育要培育有农业情怀的“田秀才”、有文化自信的“乡村工匠”、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土专家”、有乡土情结的“乡创客”和能全面振兴乡村的 “双创新农人”。具体来说,培育有农业情怀的“田秀才”旨在破解乡村农业生产功能消解的问题; 培育有乡土情结的“乡创客”旨在破解乡村社会保障功能弱化的问题; 培育有绿色发展理念的“土专家” 旨在破解乡村生态保育功能虚化的问题; 培育有文化自信的“乡村工匠”旨在破解乡村文化传承功能退化的问题; 培育能全面振兴乡村的“双创新农人” 旨在破解乡村发展中资源识别、功能甄别和功能协调方面的问题。[13]

  ( 4) 培训如何开展。瞿连贵、石伟平、李耀莲 ( 2021) 主张,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技能培训重点有二: 一是面向乡村贫困群体开展非农职业技能储备培训,旨在满足其增收脱贫的需求。这是由于目前的乡村,尤其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效益很差,单纯从事农业生产还不能摆脱贫困和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增收致富必须离开农村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 二是面向希望就地就近就业人群开展灵活的技能培训,满足其就业的需要。原因主要是迫于老年照料、子女上学等家庭负担,这些农民工多数是 80 后和 90 后,他们不能外出务工,希望采取农业与非农业相结合的就业方式,农忙时在家务农并兼顾家庭,农闲和子女寒暑假时在附近地区从事临时性工作。这样的群体多数是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能工巧匠”,他们大多具有深厚的“农村情结”,自然会更加愿意以己之力来助力乡村振兴。目前乡村实用人才的培训,主要集中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乡村工匠和文化能人提升培训,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农村村组干部职业技能培训、乡村创业者培训等需求也日益迫切。[14]服务乡村振兴的培训,不能以职业教育既定的模式开展,要积极构建诸如“学校 + 基地 + 产业 + 农民”等一体化的联动模式,并依据不同乡村的地方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现状为农民打造针对性的培训方案。[15]

  3. 先进经验的“借鉴”

  不少职业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出了积极贡献。四川省巴中地区的南江县小河职业中学,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积累了宝贵办学经验,取得突出社会效应,发挥了较大的辐射作用,得到四川省委组织部等部门的推介推广和表彰奖励。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动发展来推进村政学院建设,培养乡村振兴引领人才,夯实基层队伍; 推进巴山土鸡研究院建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16]其中,村政学院于 2021 年 2 月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其主要事迹是培养本土人才,打造“永不走”的脱贫攻坚 “带头人”。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成立瑶族文化传承教研室 ( 瑶修室) ,重点打造“瑶族刺绣”和“瑶族歌舞”两个文化品牌项目,支持乡村艺术节和民间艺人立足乡村开展文艺创造和文化活动。[17]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探索了贫困村“职教扶智 + 产业帮扶”的有效模式,开展了送科技下地、送教师入户、送文化进村等活动,在践行党建扶贫、实施农村和学校对接、培育体面村民、激发内生动力和扶助产业振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18]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电子商务企业伙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接班人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通过几年的实践,培育了一批两级村委委员和农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法定代表人。[19]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组建科技下乡服务团队, 2020 年深入 4 个县、15 个乡镇,为2 000多名农民开展科技培训并组织进村文化宣传和组织参观学习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其服务团队的成员,包括了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家库专家,但更多的是学校涉农专业高级讲师。[20]重庆市彭水苗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秉承立足苗乡、培育工匠幼苗的办学和育人理念,从传承民间工艺苗绣着手,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产生良好的育人成效和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经济效应。[21]重庆市经贸中专学校通过建立“一集团、两基地、两中心”,搭建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科技服务、信息咨询、资源共享五大平台,以项目化、契约化、市场化的方式,实施现代农业技术、农合组织发展、精准扶贫等培训项目,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建立刘人怀院士工作站,组建专职科研团队,开展餐厨垃圾环保处理,取得突出社会效益。这方面的典型学校及经验很多,因各地乡村情况和需求不一,其他学校虽不能照搬和复制,但理念相通,值得借鉴。

  二、“五促”路径建构,增强优质校建设实效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建设的目标,是要建成一批育人理念先进、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先进、师资队伍健全和培训资源丰富的学校,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适合农民发展需要的乡村人才队伍。因此,推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可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

  1. 促进育人理念转变: 站位要“高”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应是“育人理念先进”的学校。从总体上讲,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保障,以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为抓手,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引导下推进优质校建设。具体来说,其一,乡村振兴的需求不仅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目标; 其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当地支柱产业的支撑,同时也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其三,人才培养形式要立足农村特色条件和学生发展规律进行因材施教; 其四,“以文化人”始终是人才培养的不变法则,用扎根于农村的当地文化来开展教育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吸引力的关键一步。

  ( 1) 保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转变育人理念的重要法宝,要深化认知和积极践行,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中,要切实推动“三进”,即: 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2]把习近平同志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指示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中,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三农”情怀发展和认知深化,从热爱自己的农村家乡到有志于乡村振兴,有志于中国梦的实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 2) 研制科学培养方案。教育部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提出了具体要求。有学者在《江苏教育》发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基础》,认为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五个要”,包括概念认知要清晰、制定程序要规范、内容要素要完整、方案实施要到位和监督机制要健全。[23]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成要素讲,首先应当明晰人才培养的面向,包括对应的行业、职业和岗位。在此基础上,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解构分析,厘清具体任务所对应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一定要按照规范的程序研制面向乡村相关行业、职业和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做调研时,一定要走进乡村、走进乡村产业、走近乡村产业的从业人员,获得一手的真实的信息。

  ( 3) 探索实践耕读教育。耕读教育古已有之,是教育的原初形态,是与生产劳动完全一体的教育。目前有关耕读教育的价值认知主要是在劳动教育方面,其人群面向扩展到小学生。本研究从职业教育视角看,耕读教育是产教融合的最初形式和形态,是契合乡村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的有效方式。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要努力探索当代社会耕读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实施的有效模式。既要用好校内的教育阵地,又要拓展社会教育阵地,还要创构网络教育阵地。[24]要努力探索既“助耕”又“助读” 的办学育人新模式。近年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把思政课办到农村院坝,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把乡村振兴学院办到村社,为农舍绘制文化墙,产生了良好的“助耕”与“助读”成效。[25]

  2. 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面向要“农”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应是“专业特色鲜明”的学校。从总体上讲,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总要求进行具体的专业建设,培养能够引领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具体来讲,一是要在深入调研学校和区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专业; 二是要在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内设置专业,在此前提下,学校可根据办学优势条件、人才培养面向自主选择开设专业的方向; 三是专业建设必须体现“三个趋势”,也就是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趋势、新产业新业态融合趋势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 1) 推进专业对接实际。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他认为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要依据地方实际,必须考虑城市与农村不同,此农村和彼农村不同,此城市与彼城市不同。如果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会影响学生的出路。[26]黄炎培还强调,要“把教育和实业连为一体”,在解决人的生计的同时,要发展地方产业。[27]应当说,黄炎培的这些思想和现在的产教融合要求是完全相通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教育很难对接到农村的“产”,即“教产分离”。一般而言,专业设置的底线要求是适应产业发展,理想状态是引领产业发展。在农业产业发展落后的背景下,谋划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更多的是要走前瞻和引领之路。要形成从中职到专科高职、从专科高职到本科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处于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要找准人才培养的位置。具体来说,可以考虑开设乡村种养、乡村电商、乡村建工、乡村医生、乡村幼师、乡村旅游、乡村加工和乡村营销等专业,以更好地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2)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决策要广纳意见,不可专权独断。他指出,职业学校开设什么样的科目,要听取职业界人士的意见,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使用什么样的教材,也要听取职业界的意见,如何训练学生,还是要听取职业界的意见,看看职业界的做法和习惯。[28]专业建设的水平既要体现在特色上,又要体现在质量上,总的来说就是要把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讲,专业建设的水平,要体现在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和毕业生质量等方面。要强化专业建设的路径优化、过程序化和质量标准化。要以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水平,增强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

  3) 带动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该方面技术技能的人才支撑,而特色专业的开办将为其培养大量可用于生产创造的人才,最终特色产业的发展将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习近平同志于 2021 年考察调研了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螺蛳粉是特色产业,日产 150 万袋,创造了 30 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贫困户5 000多户。[29]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等职业教育的贡献。可见职业教育对特色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产业发挥特色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主要途径。

  3. 促进培养模式创新: 质量要“优”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应是“培养模式创新”的学校。总的来说,能够服务农村发展的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必须要实事求是,通过综合考虑农村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两个要素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一是培养内容的确定要坚持“实效性”的原则,既要能满足农村本地产业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需求,也要增强农民对职业教育的“信心”和“满意度”,满足农民未来就业的需求。二是推行“1 + 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课程和证书融合融通。三是培养形式要破解“工学矛盾”,满足农民一面求学、一面生产的现实要求,实现集中与分散结合、农忙停学与农闲复学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开展远程线上教学。

  1) 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基本逻辑有二: 一是促进“成人”的文化与素养教育课程设置; 二是促进“做事”的工作任务与技能训练课程设置。也就是,教育不仅要教人“处事”,更要教人“为人”。这是根本的立德树人任务,需通过课程设置强化落实。前一类课程一般称之为公共基础课程,后一类课程一般称之为专业技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涵盖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特别要强化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专业技能课程在体现技术性的同时,也要强化“课程思政”。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要突出习近平同志关于乡村振兴和“三农”的思想。从课程的结构讲,前一类课程一般称之为平台课程,这个平台不仅要夯实,还要根据学校的层次进行拓宽和升级。后一类课程一般称之为模块化课程,并非一门课程一个模块,而是一个模块包括多门课程,比如,专业方向模块包括 3 至 5 门课程,专业拓展模块包括 3 至 5 门课程,技能等级证书模块包括 3 个左右的证书课程。除此以外,还可设置兴趣特长模块,也包括若干课程。一旦课程体系建构完成,要着力课程标准研制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材料、教学资源建设。要努力建成一批满足线上教学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性教学的实训实习资源。

  ( 2) 创新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不仅包括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还包括教学的方式、方法、技术和策略等。要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按照“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努力建构适合于教学对象身心实际的教学组织形式、方式和方法。从具体的教学运行看,需要做好动员、做好诊断、做好训练、做好鉴定和做好反思五个环节工作,在训练环节,可以采取任务、行动、展示、评价四个步骤进行,[30]笔者将此表述为“五环四步”教学,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学校推进策略》一书中作了专章介绍。[31]在重庆市有不少职业学校的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其他省市也有推广应用,比如南宁市卫生学校李夏老师在中职口腔临床护理教学中进行了运用。[32]在信息化时代,要通过组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常态化进行集体备课和教改研究,推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建构和推广应用。

  4. 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要“红”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应是“师资队伍健全”的学校。从总体上讲,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具体来讲,一是保证师生比科学合理,即“双师型”教师数量要与学生培养规模相适应; 二是建设一支熟悉农村、懂得农业、对农民有深情厚谊、既有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

  ( 1) 培育“四有”好老师和“红色”教育家。习近平同志对各级各类教育教师提出了“四有”殷切期盼和要求。教师的“四有”,一方面要通过政治学习进行培育,促进教师自觉担当培育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使命; 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树立学习榜样,从 教育家的著述和传记中汲取发展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动力。遵循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积极引导教师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家事迹。譬如《中国教育报》2021 年 4 月 4 日第二版宣传的吴玉章、林伯渠、钱亦石、陈望道、成仿吾、谢觉哉、李四光、竺可桢、恽代英、蒋南翔等,他们是富有教育情怀的优秀共产党人,是红色教育家。

  2) 建设一支培育乡村工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需要。过去强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基本没有考虑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面向二三产业的专业教师居多,所以各个学校基本没有此方面教师储备。 “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教学”,还能“教做”。可以认为,“双师型”教师是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师。进一步讲,国家倡导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成为“工匠之师”,这是对教师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精神修炼的更高要求。“双师型”教师培育的目标是“工匠之师”,更高的要求是“大国工匠之师”。要督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各种技能培训,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 要推动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和考察学习,增进他们对职业的理解与认知; 要引导教师洞悉农业行业、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涉农专业教师特别需要在研究农业、研究农村、研究农民方面下功夫,成为爱农、知农、懂农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秀教师,他们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要“农味十足”“村味芬芳”。

  5. 促进培训资源建设: 机制要“活”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成为“培训资源丰富”的学校。实训实习基地是当下承载培训资源的主要平台。从总体上讲,通过建设能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具体讲,可以依托农村当地龙头产业来整合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社会资源,采取灵活的机制和集成的理念,建设多功能实训实习基地,充分满足职业院校在进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训时的实践教学、技术技能积累与展示、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的需要。

  在建设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等培训资源方面,不少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笔者从重庆市经贸中专学校了解到,该校在重庆市永川区来苏镇流转土地 400 亩,建成了农科教结合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并配套了2 000多万元教学实训设备和优质教学团队,实施情景式、实体化和项目化教学培训,该基地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该案例获重庆市教科院 2020 年评选的中职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了解到,该校在实施乡村医生培养过程中,推进了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中医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了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三峡中医药技术研发中心、三峡天然药物抗肿瘤工程技术中心等 3 个中医药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政校企协同开展科技创新; 建成了三峡中药科技馆等 3 个三峡中医药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三峡中药种植与加工等 3 个市级应用技术推广中心,政校企协同开展技术服务,实现了专业反哺产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扶贫。

  三、结束语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建设,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职业院校要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前提下,依靠政府的统筹推动,依靠相关行业组织的指导,联合相关企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创造性开展建设工作。政府要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上下功夫; 学校要在确立正确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社会贡献理念、举办特色专业、创新培养模式、建设优良教师队伍和建设优质培训资源等方面下功夫; 农业行业企业要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提供农业发展新需求、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新岗位等方面下功夫。多方联动,共同发力,努力形成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高品质的职业教育服务和多样化的农业农村人才支撑。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