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7~17 岁中小学生血压与生长发育相关性

时间:2021-11-29分类:教育理论

  摘要:目的 探讨 7~17 岁中小学生血压与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为开展中小学生高血压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辖区内抽取 1 所高中、2 所初中和 2 所小学,每所学校各年级以整班为单位至少抽取 80 名学生,调查项目包括血压、身高、体重、月经史等。结果 共监测了 1 725 名学生,体质量指数正常、超重和肥胖学生的血压偏高率分别为 13.62%、22.15%和 29.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1.229,P<0.05);7~11 岁、12~14 岁和 15~17 岁组血压偏高率分别为 21.85%、15.25%和 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328,P<0.05)。11~12 岁年龄组月经组和非月经组身高平均值分别为(157.279±5.300)cm 和(150.345±6.8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3,P<0.05);收缩压平均值分别为(111.98±10.504)mm Hg 和 (109.69±13.428)mm Hg,舒张压平均值分别为 (69.55±7.666)mm Hg 和(68.92±7.211)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收缩压=1.341,t 舒张压=0.585,均 P>0.05)。男女生的血压偏高率分别为 19.33%和 2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455,P>0.05)。结论 中小学生血压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超重、肥胖易导致血压偏高;同年龄组女生身高与月经来潮有关;提示今后应采取有效的血压偏高干预措施,切实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生;血压偏高;体质量指数;生长发育

7~17 岁中小学生血压与生长发育相关性

  孙云芬; 郑志军; 李海林; 彭雪冰; 吴殿波; 孙丽娟; 吴艳丽,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发表时间:2021-11-22

  儿童血压随年龄的增高而增长,存在一定的“轨迹现象”[1]。儿童期血压水平不仅影响儿童当前的健康状态,也会对成年后的健康造成影响[2],因此高血压的预防从儿童期抓起是非常必要的。为评价中小学生的血压水平,掌握儿童青少年血压变化的规律,探讨中小学生血压与生长发育的关联性,唐山市曹妃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 2020 年 10 月份对辖区的中小学生开展了血压、身高、体重等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辖区内城区(区政府所在地学校)抽取了 1 所高中(辖区仅有 1 所高中,为半寄宿制,寄宿的为农村学生,走读的为城市学生)、1 所初中和 1 所小学;从农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抽取了 1 所初中和 1 所小学。每所学校各年级以整班为单位至少抽取 80 名学生开展调查。实际抽取了中小学生 1 725 人,其中男生 838 人、女生 887 人。

  1.2 方法 调查人员经过统一的培训和考核,采用统一的测量标准,立柱式水银血压计、机械式身高计、电子体重计等均由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根据被测儿童上臂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袖带,气囊长度应为上臂周长的 80%~100%,宽度至少为上臂肩峰到尺骨鹰嘴中点处周长的 40%,气囊宽度和长度比值为 1∶2[1]189。测量血压时受检者取坐位,右臂自然前伸与血压计零位、受检者心脏处同一水平,袖带松紧适度,听诊器听不到肱动脉搏动声时再升高 20~30 mm Hg,然后缓缓放气,当听到第一个脉跳声时即为收缩压,继续放气消逝瞬间即为舒张压,测试 2 次,求平均值进行记录,若两次血压差超过 10 mm Hg,进行第 3 次测试,取血压数据接近的 2 次测试结果求平均值进行记录。测量身高时受检者赤足背向立柱,躯干自然挺直,两眼平视前方,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最低点呈水平位,足跟、骶骨部及两肩甲间与立柱相接触呈“三点一线”,读数时检测人员双眼与水平压板平面等高。测量体重时受检者穿单衣、赤足,站立在体重计量盘中央,待显示屏上数值稳定后读数。

  1.3 判定标准 血压偏高判定标准采用 WS/T 610- 2018《7 岁~18 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3], 7~17 岁男、女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同性别、同年龄、同身高百分位人群 P95 血压者为血压偏高。

  1.4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 EpiData 3.1 进行双录入,使用 SPSS 17.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2 检验,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 t 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 结 果

  2.1 血压随年龄增长变化趋势 对 1 725 名 7~17 岁中小学生进行了血压监测,男生收缩压、男生舒张压、女生收缩压和女生舒张压随年龄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F 男生收缩压=33.560,F 女生收缩压=13.581,F 男生舒张压= 2.995,F 女生舒张压=2.170,均 P<0.05)。见表 1。

  2.2 性别与血压偏高的关系 838 名男生中,血压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455,P>0.05)。

  2.3 体质量指数与血压偏高的关系 1 725 名学生中,体质量指数(BMI)正常 874 名,其中血压偏高 119 人,血压偏高率 13.62%;超重 316 名,其中血压偏高 70 人,血压偏高率 22.15%;肥胖 535 名,其中血压偏高 156 人,血压偏高率 29.16%。不同体型学生的血压偏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1.229,P<0.05)。

  2.4 血压、身高与月经的关系 对 197 名 11~12 岁女生进行了监测,其中已出现月经者 106 名,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分别为 (111.98±10.504)mm Hg 和(69.55±7.666)mmHg,身高平均值为(157.279±5.300)cm;尚未月经初潮者 91 名,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值分别为(109.69±13.428)mm Hg 和(68.92±7.211)mm Hg,身高平均值为(150.345±6.817)cm。两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收缩压=1.341,t 舒张压=0.585,均 P>0.05);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23,P<0.05)。

  2.5 年龄与血压偏高、肥胖的关系 将监测人群分成 7~11 岁、12~14 岁、15~17 岁三个年龄组,不同年龄组血压偏高率和肥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3 讨 论

  结果显示,7~17 岁学生血压水平随年龄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收缩压上升趋势较明显。对儿童血压长期追踪发现,尽管血压随年龄变化,但多数儿童的血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同年龄组中所处的百分位数大体保持不变,某年龄组中处于上限的儿童,若干年后或进入成年后,血压水平有较大可能处于相应的上限水平[1]188,因此血压偏高儿童到成年后发展为高血压的风险较高。

  本次调查显示,7~17 岁学生中血压偏高率男生(19.33%)与女生(2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徐双等[4]报道的苏州 6~17 岁学生中男生血压偏高率(26.30%)高于女生(20.11%)不同,原因可能是因为二者采用的血压判定标准不同所致。本研究中肥胖学生血压偏高率(29.16%)高于超重学生(22.15%),超重学生高于 BMI 正常学生(13.62%),与孙云芬等[5]研究结果一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儿童期超重和肥胖是儿童期或成人期高血压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188,因此应当采取合理膳食、积极锻炼等干预措施,遏制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及肥胖的发生。

  11~12 岁女生中已出现月经者的身高高于尚未月经初潮者,与云南省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月经初潮是女性生殖功能发育最重要的指标,被称为性发育过程的“里程碑”[1]86,女性身高增幅最大时间多在初潮前 12 个月,临近初潮 6 个月时增速开始减慢,初潮后身高增速更慢[1]80,因此,对于同年龄组的女生来说,已出现月经者身高已达到最大生长高峰,而尚未月经初潮者未达身高生长高峰,导致同年龄组女生月经组身高高于非月经组。

  不同年龄组血压偏高率和肥胖率不同。7~11 岁组(主要是小学生)血压偏高率较高可能是由于血压增长速率明显加快的年龄较身高增速高峰年龄提前 1~2 岁[2],而女性 9~10 岁、男性 11~12 岁进入青春期生长的第二突增阶段[1]80,7~11 岁正处于血压突增期; 7~11 岁组肥胖率高于 12~14 岁和 15~17 岁组也是 7~11 岁组血压偏高率较高的另一个原因。15~17 岁组(主要是高中生)血压偏高率较高可能和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学习紧张、长期久坐、运动量较少等有关,与张媛媛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教育和卫生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的中小学生血压偏高干预措施,如大力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适当减轻课业负担,预防学生超重和肥胖的发生,以保障和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