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广东省古树资源分布及文化要素研究

时间:2021-11-26 分类:林业

  摘 要:通过分析广东省古树资源的组成与分布特征,研究影响其分布格局的文化要素。结果表明,古树组成种类集中,榕树、樟 树、枫 香、荔 枝 和 龙 眼5种 古 树 占 总 株 数 的55.40%;总 体 树 龄 偏低,三级古树占93.07%。古树分布山区多,滨海少;村落古树数量远多于城市;历史名城古树数量普遍高于新城;风水林、公园景区、寺庙宗祠和学校等文化空间是古树的集中分布点。古树的组成与分布特征除了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更受到农业种植文化、植物个体文化、风水林文化、宗教与宗祠文化、开发与迁移文化等要素影响。这些古树文化既是古树组成与分布的重要成因,也是古树保护与利用的价值所在。基于资源分布及文化要素出发的举措应该成为古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径。

  关键词:广东;古树;分布特征;文化要素

广东省古树资源分布及文化要素研究

  魏丹; 郑昌辉; 叶广荣; 申富文; 陈盼, 西北林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21-11-25

  古树作为地区气候变迁的记录者和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不仅具有极高的人文、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同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旅游观赏价值以及地理坐标和历史纪念意义[1],是大自然和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古树种类庞杂且数量较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古树研究愈发受到重视。我国学者在古树的资源现状调查[2-5]、地理信息系统[6]、衰败死亡原因[7-9]和复壮技术[10-11]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但对古树的资源分布成因及文化价值研究较少。广东省地处岭南,水热条件较佳,加之历史悠久为春秋时的 百 越 之 地,积 累 下 丰 富 的 古 树 资 源[12]。作为多民族繁衍久远的省份,广东省古树受民族传统持续影响,其组成与分布具有文化典型性。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广东省开展一系列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建档、修复、复壮、宣传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工 程 措 施[13],单 体 古 树 得 到 了 有 效 保 护,但对整体古树的文化保护研究较少,对古树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不足。

  本研究以广东省为研究范围,通过对古树组成、空间分布及文化要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广东省古树的保护、资源利用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设和挖掘提供依据,以期为推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1 研究地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地概况

  广东省位 于 我 国 大 陆 南 部,北 倚 南 岭,南 临 南海,全境位于109°39′-117°19′E,20°13′-25°31′N。 全省陆地面积17.68万 km2,地势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并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交错;地属东亚季风区,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9℃~24℃,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300~2500mm。植被按纬度呈带状分布,主要有沿海滩涂红树林、北热带人工次生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古树资源丰富。

  1.2 数据来源

  根据《古 树 名 木 普 查 技 术 规 范》(LY/T2738-2016)[14]和《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2737-2016)的要求,2016-2019年,采用实地调查和访问群众相结合的方法,对省内(除自然保护区外)古树进行全面的实地调查,形成全国第2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广东省成果报告数据库。本研究以2019年9月17日的系统数据为准,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使用由ArcGIS10.4和 MicrosoftExcel2016完成。

  2 古树组成与分布特征

  2.1 古树的组成特征

  2.1.1 树种组成 调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共有古树80337株(不 包 含 名 木),隶 属 于 83 科 269 属549种。由表1可知,在83个科中,桑科(Moraceae)等15个科的古树是构成广东省古树的主要成分,占总株数的92.22%。其 中,古树数量所占比例位于前五的科 由 多 到 少 依 次 为 桑 科 > 无 患 子 科 (Sapin-daceae)>樟 科(Lauraceae)>壳 斗 科(Fagaceae)>金 缕 梅 科 (Hamamelidaceae),合 计 占 总 株 数 的72.20%,其 余 78 个科的古树仅占总株数的27.80%。

  由表2可知,在549个树种中,古树数量位于前5的树种分别是榕树(Ficusmicrocarpa)、荔枝(Li-tchichinensis)、樟树(Cinnamomumcamphora)、龙眼(Dimocarpuslongan)和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这 5 个 树 种 占 总 株 数 的 55.40%,其 余544个树种占总株数的44.60%,树种之间的数量差异悬殊,优势树种之间的数量差异也较明显。榕树与荔枝数量最多,合计占总株数的40.88%。2.1.2 树龄组成 古树树龄划分为3个 等 级[14]。由表3可知,广东省三级古树数量最多,占到总数的93.07%,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特征。随着树龄的增加,古树的数量急剧下降,一二级古树数量仅占全省古树数量的6.93%。

  比较不同树龄段古树科的组成特征可知,桑科、无患子科、樟科和壳斗科在各级古树均占据优势地位,且桑科植物的数量在不同树龄段均占最优地位,而无患子科 植 物 在 三 级 古 树 中 的 所 占 比 例 迅 速 上升。其中,如图1所示,一级古树数量前5的科为桑科>无患子科>樟科>壳斗科>银杏科(图1A);二级古树数量前5的科为桑科>金缕梅科>无患子科>樟科>壳斗科(图1B);三级数量前5的科为桑科>无患子科> 樟 科 > 壳 斗 科 > 金 缕 梅 科(图 1C)。其中,桑科以榕树为主,属于种植历史悠久的观赏树种,无患子科以荔枝和龙眼为主,属于采摘果实的经济树种。古树组成及变化特征说明榕树种植的传统延续性较好,龙眼、荔枝在近300a以来受农业种植的重视度明显增强。

  2.2 古树的空间分布特征

  2.2.1 地级市分布状况 由图2、图3可知,古 树总体分布呈现西北多,东南少,山区多,滨海少;珠三角核心区、粤北和粤西地区多,粤东地区少;历史名城多,新城数量少。在21个地级市中,古树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数量位于前5的地级市,惠州>广州>韶关>茂名>湛江,古树共计43958株,占总数的54.72%,超过全省的1/2,这些城市历史悠久,古树保护意识强烈,保护工作开展的较早。其中,惠州和广州的古树 数 量 均 超 过 全 省 的10%。惠 州 市 的 古树主要分布于惠东县、龙门县和博罗县,主要树种为榕树和荔枝;广州市古树主要分布于黄埔区和增城区,主要树种为荔枝。2.2.2 生境分布状况 由表4可知,广东省古树主要分布在村 落 风 水 林,城 镇 中 的 公 园 景 区、寺 庙 宗祠、学校等文化场所也是重要的分布区。对比各等级古树在各生境的分布发现,树龄高的古树多分布在寺庙、宗祠与公园景区中,可见在历史变迁中,宗教文化场地因传统文化的存在,新建设和破坏较少,对内部的古树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3 影响古树组成与分布的文化要素

  古树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类型,其组成与分布特征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合作,文化影响因素不容忽视。下文针对农业种植文化、植物个体文化、风水林文化、宗教与宗祠文化以及开发与迁移文化等要素影响展开叙述。

  3.1 农业种植文化的影响

  广东省古树的种类集中于乡村分布主要受到农业驯化与种植的累积影响,荔枝与龙眼正是此类典型。民以食为天,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优先选择种植的定然是承载了一定的食物功能的优势树种。荔枝原产于中国岭南,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初的《西京杂记录》[15],种植历史已有2000余a,龙眼种植略晚于荔枝,故龙眼还有 亚 荔 枝、荔 枝 奴 的 别 名。两者皆为无患子科,产区基本一致,北宋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出荔枝处,皆有之”。两者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上留下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著名诗句和传说故事[16-17]。作为经济与文化价值俱佳的水果,2千余a的农业种植形成了巨大的累积效应,留下了大量古树。通过表2可知,荔枝与龙眼的古树数量均在广东古树中位列前5,合计占古树总数的21.4%,其分布区主要在珠三角的乡村。随着城镇化与现代农业的冲击,荔枝与龙眼古树不仅面临着保护地消失、种类缩减、基因丰富性消亡等危险,更为严重的是短期效益驱动的现代农业使果树的生存周期大大缩减,当果树产量降低时就会被大量砍伐,果树型古树将有可能出现断层。

  3.2 植物个体文化的影响

  广 东 省 古 树 的 数 量 组 成 除 了 受 种 植 历 史 的 影响,文化建构的强化作用也不可忽视。在漫长的植物开发与利用的历史过程中,植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越发紧密,这种联系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便衍生出了很多与植物相关的文化体系,使植物呈现出“一含义多植物、一 植 物 多 含 义”的 特 点[18]。这 些 含 义和特点又反过来影响人们在进行植物造景时对植物种类的选择和种植形式,从而进一步影响植物的数量和分布。

  在本调查中发现,广东省古树的树种组成和分布广泛受植物个体文化内涵的影响(部分植物个体的文化内涵见表5)。其中,榕树作为广东省数量最多的古树,其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19]。以分布在潮汕地区榕树为例,在发音上,由于“榕”在潮汕方言中的发音同“成”、“承”或“诚”,被 赋 予 了 有 所 成就、承前启后、真心真意的美意而广受潮汕人们的喜爱;此 外,在 外 形 上,因 其 树 体 高 大,独 木 成 林 的 特点,象征着家族、宗 族 兴 旺 发 达 的 内 涵,而 出 现 “有村就有榕,无榕不成村”的景象。直到今日,潮汕的大小村落,必有生长有几株甚至成片的古榕,人们通过判断这些树的年龄,便可大致推算出这个村落的创乡历史。

  3.3 风水林文化的影响

  广东省古树的数量组成与空间分布受风水林文化影响,常以榕树、樟树、朴树为主体树种构成,并呈现高密度斑块状分布的特征。广东省常受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当地人通过在风水林种植高大浓密的乡土树种的方式来抵御灾害,以此来保护生产和生活,这既是环境选择的结果更是农林生产的强化效应。久而久之,风水林便成为古代村落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具有某种保护神性质的乡土景观[20-22]。风水林主要分布于村落水口、村落后山、村落前方河流、湖畔以及人们宅基周围等位置,它不仅仅具备文化与生态价值更是一种重要的空间标识物[23]。由表4可知,分布于村落的古树数量占总数的75%,而其中位于风水林的古树共有13451株,占村落古树数量的22.43%。榕树、樟树是广东省风水林的主 要 树 种,分 别 占 风 水 林 的20.88%和13.33%。清朝初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24]一书记载:“榕易高大,广人多植作风水,墟落间榕树多者地必兴。”,而古时亦有“前樟后朴”的种植习俗,取其避邪、长寿和吉祥等美好寓意。

  3.4 宗教、宗祠文化的影响

  宗教、宗祠空间是广东省高龄古树主要的分布地,其树种多以榕树与樟树为主,该类场所在进行的植物造景时 会 选 择 契 合 生 态 条 件[25]且 能 烘 托 环 境氛围的植物。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约定俗 成 的 植 物 搭 配[26]。调 查 数 据 显 示,位 于 寺庙、宗祠的5793株古树中以榕树的数量最多,共有2313株,占寺庙宗祠古树数量的39.93%,其 次 是樟树353株,占寺庙、宗祠古树数量的6.09%,树种的选择符 合 宗 教 和 宗 祠 的 造 景 习 惯。在 这 些 场 所中,一级古树96株,二级古树518株,高龄古树密度居各种生境之首。

  3.5 开发与迁移文化的影响

  岭南的开发历史悠久,惠州市、广州市、韶关市、茂名市和湛江市等历史较为悠久的区域较易于累积古树资源并形成古树文化。同时因为人口扩张、移民迁徙与灾害袭扰,部分古树是随人口迁徙活动而栽种的。造成大量人口迁徙的原因有战乱(在本研究中,韶关市叟里元村的1株雅榕为坪田始祖叶云兴的后裔在北宋期间,由于寇乱严重,为策安全,从乌迳迁到坪田定居时,随迁栽植)、自然灾害等(清远市湾刀村的榕树为村中祖先因清朝末年灾害不断,无奈几经搬迁,最后迁入此处后种下此树)。调查数据显示,随人口迁移而栽植的古树有1836株,其中属于一级古树的有68株、二级古树的有172株、三级古树的有1595株。其中,榕树有571株,占随迁而栽的古树的31.10%,是 随 人 口 迁 移 而 栽 植 数 量最多的树种。有研究表明,南方地区存在有移民栽植榕树的习俗[19],按照习俗走时会带着家乡的1枝榕树苗,到了理想之处便种下此苗,寓意落地生根,同时表达对故土和祖先家乡的思念之情。

  4 结论与讨论

  广东省古树数 量 众 多,共 有 古 树80337株,隶属于83科269属共549种。古树种类高度集中,榕树、樟树、枫 香、荔 枝、龙 眼 等5种 古 树 占 总 株 数 的55.40%,其 余 544 个 树 种 所 占 的 比 例 仅 为44.60%。古树树龄总体偏低,3级古树占93.07%;各树龄段中桑科、无患子科、樟科和壳斗科植物均占据优势地位。古树空间分布总体西北多东南少,山区多,滨海少;历史名城区域古树数量普遍高于后开发的新城。村落古树数量远多于城市;风水林、公园景区、寺庙、宗祠和学校等文化空间是古树的集中分布点。

  广东省古树组成与分布除受自然环境约束外,主要受农业种植文化、植物个体文化、风水林文化、宗教与宗祠文化、开发与迁移文化等要素影响。高度集中的树种组成主要受农业种植文化与植物个体文化的持续性影响。桑科的榕树、无患子科的荔枝与龙眼古树在各树龄段基本占优势地位则说明种植文化与植物个体文化具有连贯性影响。古树分布受广东地形与气候影响,也受台风灾害的影响,北部山区偏多是自然情况,但村落古树总量远超城市也是受城镇化累积发展的影响,不同城市间巨大的古树分布差异更是历史开发累计效益所至,也是地区历史文化影响所至。古树迁移文化强化了人树互动的强度,对树种选择形成固化,推动了古树的线状与网状的传播分布。这些古树文化既是古树组成与分布的重要成因,也是古树保护与利用的价值之一。

  古树普查数量与以往[8、12、27-28]相比有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调查范围扩大、精度增加、树龄增长等因素造成的,这也显示政府与研究机构对古树保护的重视与投入程度逐步增加。应当针对广东省古树的组成与分布特征及文化影响要素,逐步完善古树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1)重视广东省优势古树树种的保护,重视古树种植文化,积极培育后备古树。应当重视后备古树资源的培育,避免古树出现断层与逐步消亡的情况,通过政策、宣传鼓励地方居民,延续榕树、樟树、枫香、荔枝、龙眼等“古树”种植的传统。2)加强对中高龄古树的保护力度,优化古树树龄的构成梯队。科学运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抵御自然灾害、控制病虫害,提高中高龄古树寿命;对长势良好的中高龄古树进行数据采集,对其生境模式进行模拟,对其相关参数进行编程,用于科学评估古树保护的各项生物性指标。3)加强重点历史名城的古树保护。根据古树存量划分保护等级并分配资源,对重点城市加大保护力度,增加资金与技术投入。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加强执法力度,限制不当的建设行为。4)增加乡村古树保护的资金与技术投入,探索古树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村民主体对古树的保护作用。强化风水林、公园景区、寺庙、宗祠和学校等重要节点的古树保护力度。5)挖掘并普及推广本土古树文化。保护古树及其背后的驱动文化,做到古树保护的“生态化”与“人文化”并重,并通过科普、自然教育等方式让古树保护进校园、进社区,使古树保护能为全民认知,这才是古树保护的永续之道。应基于各地古树的资源分布与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地建立地方性、差异性、科学性、文化性并重的保护体系。充分挖掘古树的生态与科研价值、文化与经济价值,生态与人文并重的治理举措应该成为古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模式。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