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青春题材网剧质量逐步上升,在主题阐述上具有鲜明特色,更加注重网剧中的情感表达与价值导向,赋予其更深刻的思想价值。《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作为一部热播青春题材网剧,以独特的故事线、精心的细节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本文以该剧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传播策略。
王元鑫, 视听 发表时间:2021-09-13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青春题材网剧;传播策略;《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传播学与心理学交叉学科。作为传播学的延展和心理学的分支,该学科从传播主体和受众的角度出发,研究二者间的心理互动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帮助内容生产者创新传播策略,打造优质内容,引发受众的注意。
2020 年 5 月 19 日,《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在芒果 TV 播出。该剧采用“回到过去”的设定,在并不新奇的套路中讲述温暖人心的青春故事。真实、共情、强烈的代入感使它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引发了网友极高的关注度。本文从传播心理学中的传者、受者两方面,结合《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实践经验,探究我国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传播策略。
一、我国青春题材网剧的创新动机
(一)受众需要的改变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民众思想更加开放多元。大众文化盛行,使青春题材网剧拥有了更好的成长土壤,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成为观众在当前文化多元时代的首要选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声音、影像的接收不再局限于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电脑等简易、便捷的设备进行接触。5G 技术飞速发展,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丰富了这一过程中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人们通过便携设备进行信息接收的同时,往往会拓展到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的层面,社交需求出现并不断增加。观众在观看网剧的同时,还会通过网上论坛、讨论群组等进行交流。新形势下受众需求不断丰富,而网剧的发展也能够有效满足受众多样的需要。
作为集合青春、校园、浪漫、温馨等元素的文化产品,青春题材网剧除了拥有忠实的年轻群体,近年来还受到注重怀旧情感而追求“身份、文化认同”的中年群体的喜爱。相当数量的中年群体通过观看人物成长历程的校园青春剧而感受自身的青春时光,能够自发地将自己的青春“情结”投射到剧中的人物与情节中,渴望在剧中找到“我”的踪迹,重温“我”的情感,弥补“我”的遗憾。
(二)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表现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网剧传播中,受众的选择性心理指的是受众在对网剧的接受、理解和贮存时,容易出现选择并接受某些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认知处理方式。注意作为先决条件,在受众的认知过程中极为重要,决定着能否开启“认知的大门”。然而在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选择范围广、获取方式多元,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目前网剧的发展主要依靠其主题、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大多是播出之后借助观众口碑去进一步推广,前期宣传工作相对欠缺,又因其小众化、演员平民化的特点难以在前期产生影响,对于受众注意力的把握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基于对受众选择性心理的认识,青春题材网剧需要创新传播策略,有效吸引受众注意力,力争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定势思维下的发展契机
定势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指某一特定活动的直接准备性。定势思维广泛存在于受众对青春题材网剧的认知中。在受众的观念里,青春题材的连续剧大多有固定的模式,套路单一、主题相似,很难突破受众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因此,高度还原现实的青春题材网剧担负着突破刻板的青春印象、体现时代走向、反映大众情感的责任。换句话说,定势思维下的受众认知也给了网剧传播者以发展契机,通过题材扩张、元素扩容、跨次元组合创新等,实现其内容的多元融合和青春的多样表达,就容易在同质化的青春题材剧中脱颖而出。
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传播策略
(一)注重传受双方的心理互动
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不断进行着的以媒介符号为中介的相互之间心理上的动态平衡。青春题材网剧的生产和受众观看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心理互动过程,传者的制作和受者的消费都是人心理活动的表现。
在制作《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时,平台方对项目的运作提供了市场化的反馈,对人物间互动等方面做了更贴近芒果 TV 年轻女性观众的类型化的处理,比如加入更多爱情戏的甜宠桥段,使作品更加贴近受众。如制片人所言,“最开始我们想做一个原创的青春校园类的项目,但当时市面上同类题材的作品很多,我们就说要不要尝试做一个双女主的故事。”这样基于前期市场调研而做出的定位,不仅能够抓住平台更多观众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有效满足观众需求。并且在人物和情节的设计过程中,编剧会倾听主创人员分享的自己小时候和妈妈、初恋男友之间的故事。在这些真实的事件和情感中挑选出最符合剧情的细节,使故事的整体质感更偏向现实。如李青桐家庭的变化与下岗潮的时代大背景贴合,东北大男孩在恋爱中的直爽性格,八蛋这个人物也是编剧真实存在的一个朋友,甚至剧中李青桐出场时被车门夹的场景也是王珍妮高中时的亲身经历。
(二)注重文化呈现,呈现自身特色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人类先祖遗传下来的心理积淀在现代人潜意识深处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人的心理活动。”关于集体无意识理论的认知可以从人类共性、民族性、地域性三个层面理解,其中,《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在地域性差异上的文化表达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呈现。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开场便以“东北名片”抛头露面,在青春校园剧中放了一把火,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捧火在冰天雪地的东北烟火气里颇有愈演愈烈的味道。东北“文艺复兴”的浪潮波及到影视领域,独特的东北元素发挥着深厚功力。买冰糖葫芦、打雪仗、滑雪橇的东北校园生活;对喜欢的女生说“待会儿我把我姥做的大棉裤给你找出来,背带的,带个马甲,老暖和了,你穿都得出汗”的东北式情话;热闹的大众澡堂、吐着烟圈的重工业厂房、冰雪掺杂的东北生活图景,都令观众耳目一新。编剧在台词中大量引用了在全国都具有广泛普及度的东北方言,导演在主要演员和配角演员的选择上也大量任用了东北籍演员,使得整体风格更加落地和统一。整部剧中贯穿了大量笑点,喜剧感更强烈。东北地区的文化输出也成了这部青春校园网剧的一大特色。
(三)主题呈现贴近生活、指导生活
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
在《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这部剧中,主体的故事线是母女和解。在剧中,单亲家庭母女间沟通不畅,互不理解,争吵不断。当女儿李进步回到母亲的学生时代,以同学、朋友身份亲历了上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后,她逐渐理解了母亲,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和解。对于李进步与李青桐母女之间的代际冲突的呈现,可以说直击现实生活的痛点。在剧中,李进步是在亲身感受母亲的昔日时光,以一位平等的朋友的形象和母亲相处之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的选择,给两人的问题解决按下了快捷键。观众在观看这一主线情节的同时,除了能够产生对当今家庭代际冲突问题的思考,还能够吸取剧中的经验,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家庭关系,懂得爱与包容、理解与支持,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四)以人为本,以情动人
见物见人、见事见人、见人见思想、见思想见动因,注重对人的深度关怀。《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塑造了鲜活多样的人物形象,有学霸、学渣,有拖油瓶也有开心果,这些人物性格鲜明,颇受观众喜爱。学霸看似成熟稳重,但也想要融入热闹的生活中;学渣不仅性格开朗,同时也有上进的决心;坏孩子绝不是一“恶”到底,也会真诚待人。《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真实地刻画每一个平凡人物,充满人文关怀,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对人本身的关照。该剧以亲情、爱情为主题,这种真实的亲情与纯纯的爱情让人感动。少年感的爱恨情仇更加浓烈,剧情也更具感染力。
三、结语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从而形成系统的策略性研究,更好地进行融合创新。《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热映有其必然性,从传受者心理、集体无意识、社会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等方面可以发现其特有的闪光点。该剧不仅准确把握了受众的心理,而且能够突破既有的刻板青春印象,正确认识到青春校园类网剧的同质化问题,另辟蹊径,展现双女主的故事,对人物的真实刻画充满了人文关怀,亲情、爱情的主题表达也引发了观众的深层次思考。该剧的成功为青春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