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德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时间:2021-09-11分类:教育理论

  [摘 要]德育课程资源作为德育课程教材编制与教学内容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价值的潜在性、分类的多样性、效能的实践性等特点。小学阶段的教育现状、德育课程的有效改革、增强学生德育的实效性都迫切需要进行德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此,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应实现学科内、学科间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围绕活动主题,实现学科与体验式探究活动的有效整合;整合已有认知与教学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和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学习深度化。

德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倪红梅, 现代中小学教育 发表时间:2021-09-10

  [关键词]德育课程;资源整合;概念解读

  在素质教育逐渐普及、推进的背景下,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其课程资源作为一种潜在的影响学生德育的因素,是德育课程教材编制与教学内容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程资源整合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其资源的整合既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又满足了学生道德素质成长的需要。

  一、德育课程资源的概念解读

  1.德育课程资源的定义

  课程是促使学生学到知识、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而德育课程是助力学生习得德育知识、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载体,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容或者是道德教育影响的外在表现形式。

  课程资源有广义课程资源与狭义课程资源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一般是指有利于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一般是指形成各种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因此德育课程资源也有广义德育课程资源和狭义德育课程资源之分。

  广义德育课程资源一般是指,在塑造学生道德素养的过程中,在学生德育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中,在德育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活动评价等完整的德育课程编制过程中,有利于推动德育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素材,是具有潜在教学价值与效能的特殊教育资源存在形式。狭义的德育课程资源一般是指,直接服务于德育课程教学活动,是形成和帮助德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与进行的教学资源。无论是广义的德育课程资源还是狭义的德育课程资源,对其界定的主要因素就在于,其是否具有推动课程开展的潜能,是否有助于德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更好、更快实现,是否能够为德育课程教学、实践等服务。

  2.德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1)价值的潜在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潜在性价值始终贯穿于德育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德育课程编制的全过程中。首先,德育课程的编制基础与设计依据,离不开德育课程资源这一重要因素[1]。德育教师在编制教材、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德育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德育课程教师编排与设计的价值取向,赋予了德育课程资源以潜在性。

  (2)分类的多样性。德育课程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原则、分类特点等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资源类型。例如,按照德育课程资源的分布空间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校内德育课程资源与校外德育课程资源;按照德育课程资源的实际载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文本德育课程资源、音视频德育课程资源、实物德育课程资源等;按照德育课程资源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素材性德育课程资源与条件性德育课程资源。

  (3)效能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本质属性。德育课程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手段,其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影响到学生道德素养的高低。基于此,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与编排、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整合,都应当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道德等服务,其教学效能终将落实到德育实践中,因此,其课程资源也具有极其明显的效能实践性。

  二、德育课程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小学阶段教育现状的迫切需要

  目前,小学阶段的课程门类繁多、课程内容交叉,一个德育主题往往在多个学科中都会有所涉及。繁多的课程门类致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不同学科的不同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精力难免不足,学生接受的德育课程知识也是零散、不系统的。从教学实践方面看,课程资源的整合有助于课程的实施与完善。基于此,德育课程要想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价值,就应当整合其可利用的德育课程资源。

  2.德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与发展中,其改革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德育课程内容,应注重“体验性”,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贴近生活;其二,德育课程的教材结构,坚持“理论+实践”的综合课程理念;其三,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重理论经验传授,轻学生实践探究”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探究性。要想达成这一德育课程改革要求,就应当实现德育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使学生“内化”其德育理念,从内心深处肯定与接受德育[2]。

  3.德育课程资源整合是德育时效性增强的重要前提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学习阶段,他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较少反思自己的学习目的、方法及学习效果等,慢慢地,其习得的知识点只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无法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实际操作应用。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发展高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是以整合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思想,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教学情境的迁移与新知的积累。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整合德育课程资源,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优化其学习效果,实现德育时效性增强的良好效果。

  三、德育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策略

  实现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需要学科内、学科间教学资源的整合、学科与体验式探究活动的整合、学生已有认知与教学体验的整合,以期助力德育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

  1.实现学科内、学科间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

  为增强学生德育课程的体验认知,首先教师应当实现学科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于教学资源整合中增强德育体验感。

  其一,学科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即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基本学情,实现教材单元、课时顺序的有序调整,以提升学生的德育认同感。例如,以品德教材中的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班队干部大家选”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调整至开学伊始,在学生还没有具有较强的班级责任感与浓厚的班级凝聚力时进行讲授,以明确学生对班干部作用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班级民主生活人人参与”的认同感,有效指导学生自行推选班干部,进而为实现有效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奠定基础。

  其二,学科间教学资源的整合,并不是学科间教学资源单纯“相加”,而是教师基于对教材资源的有效解读,实现学科间教学资源的有机融合,以充分发挥学科间课程的整体性优势,促成学生习得知识的完整性,增强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全面理解。例如,关于“孝”等内容,在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都会有所涉及。为实现德育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教师可以从解读教材入手,梳理出课程整合的目标和内容明细,找出各课程教材中重复、交叉的有关“孝”的知识点,将学科间重复、交叉的内容及分别要达成的目标进行记录、梳理,形成整合后的课程目标体系,并将整合后的目标和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便于执教教师更好地抓住课程整合点,明晰整合后的教学目标,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增强学生对德育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刻认知。

  2.围绕活动主题,实现学科与体验式探究活动的有效整合

  一方面,学科与德育活动的整合。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正是体验式教育的真实诉求。体验式德育课程整合中的体验,就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即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基于此,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就需要通过体验式探究活动为学生搭建通向实际生活的桥梁,实现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以生活为基本载体,回味自己生活—镜观他人生活—参与群体生活。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延伸与深化德育课程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体验,实现“知行合一”,巩固德育课程教学成果。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尊老敬老过重阳”等知识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 “走进养老院”志愿体验活动,让学生于实践中体验,于实践中感悟德育情感,进而培养其尊老爱老的良好品德与文明习惯。

  另一方面,学科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社会实践活动是突破“关起门来办教育”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在开展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实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社会实践活动相整合,增强学生的德育实践认知体验。例如,在“秋游去”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秋游研学体验活动,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整合,有效促使学生将课内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课外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再如,在学习了“生活不能没有他们”“叔叔阿姨辛苦了”等课程内容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进社会”,体验不同的职业,促使学生切身体验职业生活的不易,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认同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整合已有认知与教学体验,增强体验式德育课程的学习深度化

  一方面,整合已有认知,增强德育课程的真实体验。受生活、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认同观,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体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应当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中,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 “社会文明大家谈”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社区,采访发生在身边的文明或不文明的现象,并利用“问卷星”等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引导他们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如此一来,教师通过课外的调查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具连贯性与体验性,从而更好地体现了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学习困惑、认知冲突、情感冲突等已有认知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寻找、发现来自学生身边的矛盾冲突的真实案例,以此增强学生德育课程的真实体验。

  另一方面,设计有效体验,增强德育课程深度学习的实效性。从德育教材的编排上看,其课程安排注重对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从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上看,德育课程实践体验活动在其形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为此,教师应以体验作为增强德育认知、深化德育感受的桥梁,以反思作为明辨的途径,以尝试作为积累技能的方式,打造德育实践课堂,让德育具有穿透力、震撼力、渗透力。例如,在教授“集体主义教育”等知识点时,为有效增强德育课程深度学习的有效性,德育教师应当吃透教材,理解每节课甚至是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的行为表现,设计、补充教材中未涉及的集体主义教育活动,通过角色扮演、观看视频等直观式的体验形式,加深学生对集体主义的认知,深化学生的德育体验与感悟。

  总之,德育课程资源的整合,需要优化各类课程资源,以增强德育课程的生命力,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