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董永的故事最早载于刘向的《孝子图》,主要的故事情节是董永卖身葬父。但是到了《董永变文》,内容却变成了卖身葬父母,文中说“所卖当身殡爷娘”、“父母骨肉在堂内”等。无独有偶,在敦煌遗书中还有其他的记载与此相似。
关键词:变文,创作时代,作者
引言
敦煌变文作为一种民间文学综合艺术,其创作时代和作者的情况如何,我们现在知之甚少。在本文中,笔者就《汉将王陵变》、《董永变文》、《张议潮变文》、《舜子变》、《秋胡变文》、《前汉刘家太子传》等六篇的创作时代和作者情况做了一点研究。它们的情况如下:
一、《汉将王陵变》作时作者考论
关于《汉将王陵变》的创作年代,抄写此变文的写卷大致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线索:
P.3627 +P.3867卷尾有题记“天福四年(939年)八月十六日孔目官阎物成写记”,可知此卷的抄写年代是天福四年,抄写者是阎物成;北大D188尾有题记“太平兴国三年(978)索清子”,可知此卷的抄写年代在太平兴国三年,抄写者是索清子。
据这两条写卷信息,我们知道《汉将王陵变》应产生于939年之前。
根据本变文的内容可知其作者应该是熟悉儒家经典的僧人。
二、《董永变文》的作时作者考论
董永的故事最早载于刘向的《孝子图》,主要的故事情节是董永卖身葬父。但是到了《董永变文》,内容却变成了卖身葬父母,文中说“所卖当身殡爷娘”、“父母骨肉在堂内”等。无独有偶,在敦煌遗书中还有其他的记载与此相似,如S.133《秋胡变文》说“董永卖身葬父母,天女以之酬恩”;P.2193《目连缘起》说“且如董永卖身,迁殡葬其父母,敢(感)得织女为妻”;《天下传孝十二时》说“正南午,董永卖身葬父母。天下流传孝顺名。感得织女来相助”1等。由此可见《董永变文》的传唱时代和它们大体相同,或者要早于它们的时代。依据《董永变文》本身的信息我们很难判断它产生的时代,如果参照以上记载的话,我们知道P.2193《目连缘起》是道真在十世纪上半叶抄写的,《目连缘起》的创作应该早于它的抄写时间。那么,我们推知《董永变文》的创作不会晚于十世纪上半叶。
谢海平通过考证《董永变文》中的“八十贯”、“百千”等,认为“作变文时之锦价,匹约百钱耳,其时当在玄宗天宝之前,或在太宗贞观间乎?”2此说值得参考。
《董永变文》的作者,笔者以为是佛教僧人。理由是变文说唱董永的故事时,其中有宣扬“帝释”的文句:“帝释宫中亲处分,便遣汝等共田常。”
三、《张议潮变文》作时作者考论
关于《张议潮变文》的创作时代,据文中“大中十年六月六日”、“先去大中十载”、“至十一年八月五日”等句可知其创作时间最早在大中十一年(857)关于《张议潮变文》的创作时代,据文中“大中十年六月六日”、“先去大中十载”、“至十一年八月五日”等句可知其创作时间最早在大中十一年(857)八月。据荣新江考证,张议潮称仆射的时间在858——861年之间。变文中称主人公张议潮为“仆射”,如“仆射闻吐浑王反乱”、“仆射遂号令三军”等,以此来判断,《张议潮变文》的创作时间应在张议潮称“仆射”的858——861年之间。又变文中有句“自十载提戈驱丑虏”,意思是说驱逐丑虏的十年以来。而张议潮848年率众赶走吐蕃守将,收复瓜、沙二州,到858年正好十年,以此推断,则《张议潮变文》的创作时间在858年的可能性很大。
变文作者称张议潮的军队时说的是“我军”,如“我军遂列鸟云之阵”、“我将军意气怀文武”、“我军大胜”等。由此可知,变文的作者是张议潮军中的一员;并且据变文内容可知,作者对当时的军事形势、战争细节了如指掌,足见他应该是军中的要员。考察在归义军初期的文坛状况,悟真最符合条件。
悟真是张议潮军幕中的要员,这样的记载见于“又随军幕,修表题书,非为继绍真师,亦军务要害,□前勤效”(P.3770)、“特蒙前河西节度故太保随军驱使,长为耳目,修表题书……累在军营所立功勋”(P.3720)、“盛年耽读骋风云,披检车书要略文。学缀五言题四句,务存遍计一生身”(P.3821)、“缀笺简而临机。赞元戎之开化,从辕门而佐时。军功抑选,勇效驱驰” (P.4660)等。
四、《舜子变》作时作者考论
关于《舜子变》的创作时代,学者有这样一些结论:
罗宗涛认为:“《舜子变》是唐以后完成的。”3
谢海平通过考证“辽阳”认为:“魏改辽阳,北齐省,隋开皇十年(五九〇)复置,而改名辽山,唐因之。舜子变既有辽阳之名,其文当不得作于开皇十年已后。且变文之义,似其时辽阳亦为重镇,而辽阳至北齐时已省,然则舜子变之传说当适于北魏之际矣。”4
曲金良也认为是“晋后隋前”的作品,他说:“罗氏(罗宗涛)认为‘是唐以后完成的’的四条理由不足以成立,并提出“尽管辽宁辽阳县五代时叫辽阳,然《舜子变》中的辽阳显然不是此地,而是指在北魏时叫‘辽阳’,到隋开皇十年改名为‘辽山’的山西的辽阳县地域。综观《舜子变》全文,其中屡言‘昨日从辽阳城来’可知”等六条理由来支撑其观点。5
本文赞同曲金良的观点,认为《舜子变》在文体上明显带有赋体的特征,其是变文发展早期的作品。
另外,敦煌本《孝子传》中载两则舜子故事,尤其是第二则,它最后的两首诗与《舜子变》中的完全相同,研究此卷的抄创年代或许能为判断《舜子变》的创作时代提供一些线索(待考)。再者,抄写《舜子变》的P.2721卷尾有题记“天福十五年岁当己酉朱明蕤宾之日蓂生十四叶写毕记”,据此推断《舜子变》的创作时间在950年以前。这个下限虽然非常晚,但也有参考价值,所以在此也列出来。
《舜子变》的作者应该是佛教僧人。变文中有“舜子是孝顺之男,上界帝释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帝释变作一黄龙,引舜通穴往东家井出”两个“帝释”变化救舜子的情节,这一情节的设置完全是为了宣传“帝释”的形象。由此可知,《舜子变》虽然讲的是史传的故事,但是已经被佛教僧人借用来宣传佛教了。(下转第31页)
(上接第30页)
五、《秋胡变文》作时作者考论
《秋胡变文》中显示时代信息的地方很少,其中“九经”和秋胡读的书或者能为本变文的创作时代提供点线索。文中说“终日披寻‘三史’,洞达‘九经’,以显先宗”、“洞达‘九经’,明解‘七略’,秋胡即谢,便乃只承三年,得‘九经’通达”。又说秋胡外出游学时,“服得十袟文书,并是《孝经》、《论语》、《尚书》、《左传》、《公羊》、《谷梁》、《毛诗》、《礼记》、《庄子》、《文选》,便即登逞(程)”。从“九经”这一角度来说,《秋胡变文》应出现在唐代“九经”概念盛行之时。
敦煌文献中只有S.133写卷抄了此变文。S.133正面抄《春秋左传杜注》,文中“民”字缺笔,背面抄《秋胡变文》(拟名)。根据正面抄写时“民”字缺笔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推测此篇《秋胡变》的抄写在唐代李世民朝或之后。根据《秋胡变文》出现在唐代“九经”概念盛行之时推测,则S.133写卷变文的抄写时代距离它的创作时代或许并不远。
关于《秋胡变文》的作者,我们从变文对秋胡读书状况的详细描写来推测他应是一位精通儒学经典的人物。
六、《前汉刘家太子传》作时作者考论
P.3645写卷首题“前汉刘家太子传”,写卷先抄刘家太子的故事(最后的结束语“故云:‘南阳白水张,见王不下床。’此之事也”显示刘家太子的故事已讲完);接着又抄写了分别出自“史记”、“同贤记”、“史记”、“汉书”的汉武帝与西王母的故事、宋玉故事、郑简公写信给燕昭王的故事、董贤的故事。
本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篇作品却有两个名称:第一个名称是《前汉刘家太子传》(原题);第二个名称是“刘家太子变一卷”(尾题)。
那么,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当时作者是把此文既当“传”体又当“变文”来看待的。从这一角度看,此文应是一篇还没有脱离“传”这一体裁形式的“变文”,它应是“变文”发展早期的作品。
此变文的作者不可考。
以上是对《汉将王陵变》、《董永变文》、《张议潮变文》、《舜子变》、《秋胡变文》、《前汉刘家太子传》等六篇变文创作时代和作者情况的大致考证。
参考文献
[1]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97页。
[2]谢海平:《唐代文学家及文献研究》,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3页。
[3]罗宗涛:《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4]《唐代文学家及文献研究》,第328页。
[5]曲金良:《敦煌写本变文、讲经文作品创作时间汇考》,《敦煌学集刊》,198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