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浅谈《红与黑》的创作理念及对现

时间:2021-06-15分类:哲学

  论文摘要:于连的形象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司汤达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亲身参加了为保卫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而进行的斗争,在资产阶级反复辟的斗争中是一个坚强的战士。

  关键词:于连 《红与黑》,性格,时代意义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1828年10月《司法公报》报道的一桩刑事案件《安托万·贝尔德案件》启示的故事框架创作而成的,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社会细致入微的观察都融入了作品中,成功创造了于连·索雷尔这个悲剧主人公。作为主人公,于连的经历展示了法国复辟王朝时期广阔的时代画卷,触及到当时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仔细阅读分析,可以发现在他的身上,具有和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不少的时代意义。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风气闭塞的小城维立叶尔,他出身贫民,自幼家庭贫穷,厌恶劳动,父亲对他十分的粗暴,他崇拜卢梭,接受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在一位老军医的熏陶下,他也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他企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达到向上爬的目的。如果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的军服走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朝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就决定穿上黑色的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他背熟一部拉丁文的《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来适应社会。他常常口是心非,言不由衷,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深藏起来,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人前诋毁他,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

  于连有着十分敏锐的贫民意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可怜虫”,“没有保护人,也没有钱。”①地位不同,阶级不同的观念时刻刺激着他,他惟恐自己出身贫民而受到上层阶级的轻蔑。于连18岁时,西朗神父介绍他去做市长家的家庭教师,在听到市长给他的待遇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不愿(下转第32页)意当佣人。”②第一个问题是“我跟谁同桌吃饭呢?”③因为意识到自己地位的低下,所以他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丑陋观察的十分透彻,怀着强烈的愤懑。在市长家他所感受到的是“对上流社会的仇恨和厌恶”,他虽然痛骂他们所取得的肮脏的财富和建立在这种财富之上的享乐,但同时又渴望着这种财富和享乐,不断追求。这是他矛盾性格的体现。

  于连是世界人物画廊里的一个经典形象,所以他复杂的性格也历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从他的性格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悲剧的必然性;同时,也可从中窥见当时整个社会时代的缩影。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所做的也不过是一个粗浅的分析,随着时间的打磨和人生阅历的增加,笔者对这部作品和于连的性格必然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小说中,于连时刻都在反抗着这个社会,他的性格中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进行的反抗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不断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冲突,这都是他的性格所决定的。于连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一类。他是一个“理想型”青年,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现状,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

  于连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矛盾性格。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弱,虚伪的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他出身低微,在环境的重压下,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他的心灵中酿成了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多重心理矛盾。从当家庭教师到被送上断头台,这短暂的生活经历,实际上是他内心多重矛盾交替展开的过程——在德·雷纳尔市长家,主要是自尊与自卑的冲突;在神学院中,主要是虚伪与正直的冲突;在侯爵府中,主要是雄心与野心、反抗与妥协的冲突。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我觉得“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德·雷纳尔放假时,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④从这句话中不难发现于连记得感恩,在想着利用女人发迹的同时,他也会感谢女人给他的一切。有时候,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得不让人感到他的真情所在。

  纵观于连短暂的一生,他走过了一条曲折的个人奋斗的道路。他的一生是“一个不幸的人在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一生,他并没有向统治阶级投降,他曾对自己做过公正的总结:“我动摇过,我受过颠簸。总之,我不过是一个人……但是我并没有被风暴卷走。”⑤

  于连是法国封建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人物形象,有广泛的典型意义。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通过自由竞争可能进入资产阶级行列而获得他们的个人利益。但是,在封建复辟时期,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阶级妄图恢复过去的旧制度,这就必然会引起象于连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的抗争。作者曾说:“在法国有二十万个于连·索雷尔,他们眼见许多吹鼓手、下级军官和见习生平步青云而成为拿破仑帝国的元老和公侯之列,你怎么能期望他们不去反对那些昏庸无能的高官显爵呢。”于连这一人物形象,正是典型地反映了这些小资产阶级青年在封建复辟时代为谋求个人出路而进行的反抗。所以于连的个人反抗的悲剧就是历史的悲剧。于连的悲剧告诉我们: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人,却又不愿厚颜无耻地讨好主子,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于连在法席上的一席话,揭示了这一真理。

  于连的形象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包含着作者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司汤达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亲身参加了为保卫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而进行的斗争,在资产阶级反复辟的斗争中是一个坚强的战士。他把平民出身的于连作为一个复杂的“圆形人物”来描写,肯定他的反抗,欣赏他的聪明才干,同情他的命运,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可以说,司汤达所塑造的于连,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骗子”,既不是“革命者”也不是“投降者”。

  于连一生坎坷、曲折。他生活在一个反动黑暗的波旁王朝时期,险恶的生活环境,诸多的社会基因造就了于连矛盾复杂的个性。他的矛盾是王政复辟时期贵族资产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腐化享乐的社会风趣和第三等级反复辟逆流的革命情绪所组合的时代色彩在他身上的凝聚和反射,但是,《红与黑》中,作者并没有将法国大革命中复辟的斗争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却用几个复杂的典型的环境(如德·雷纳尔市长家,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邸),让主人公于连穿梭于其中,真实地表现了波旁王朝复辟时尖锐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也再现了法国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为于连性格的滋生、发展、完成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可以说,《红与黑》真实地再现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以后的历史氛围。在于连生活的那个小城维立叶尔,耶稣会横行霸道,自由资产阶级虎视眈眈,封建贵族则感到危机四伏。不过,从上到下到贵族到平民,最高的行为准则只有一个:“带来收益。”巴黎的上流社会烦闷无聊,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夸夸其谈。在巴黎,在外省,复辟的贵族和反动的教会都一样害怕再一次革命的到来,这是一个停滞、委琐、丧失了活力的社会。自由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勾结。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象于连这样一个有才华的平民青年,要想实现自我价值,不是同一个或几个贵族作战,而是同整个贵族社会作战,策略上的退缩、忍让和妥协是必要的,可是他又是那么一个自尊,善心都尚存的人,所以,他的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注释:

  ①②③④⑤:《红与黑》 [法] 司汤达 著郭宏安译 译林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 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2]《司汤达论爱情》[法] 司汤达 著崔士箎译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