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类型教育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内涵与实践

时间:2021-06-26分类:教育理论

  摘 要: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按照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的逻辑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建立职业教育的新体制和新路径,专业群在类型教育的建设轨道上应找准方向和目标,建立新型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探索实质等效下的学分积累和两类教育互通机制,培养符合职业要求、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化人力资源,为服务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类型教育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内涵与实践

  本文源自谭起兵, 实验技术与管理 发表时间:2021-06-25

  关键词:类型教育;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路径

  类型教育既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是“双高计划”的新起点、新课题和新路径。我国职业教育经过 40 年的探索、改革与创新,在许多方面已经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但整体上还未进入类型教育变革的深层次,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和教学模式始终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间摇摆[1]。“职教 20 条”是中国职业教育在多年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完整、最准确、最科学的诠释[2]。“双高计划”为中国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3],在已经评审通过的 253 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诸多高职院校围绕建群的逻辑关系等进行了大量论证,做到了目标明确、建群合理、核心专业突出,跳出了传统“专业”的范畴。但部分院校在专业群组群和建设中则过多强调了专业与专业的联系,忽略了其中的产业联系和职业联系,尤其没有体现出类型教育的特征和本质要求。在专业群整体建设方案中,将类型教育这一“双高计划”不能回避和缺失的关键点搁置,从而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突出类型教育的重心方面出现了缺失。

  1 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

  1.1 跨界性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不仅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社会人力资本的属性,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职业教育有为社会与产业发展服务的使命,因此在国家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和产业变革、企业转型和创新创业等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承担着不同的使命和任务[4-5]。

  1.2 产业性

  产业的存在、变革和创新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群)的存在和布局。在这一基点上,“围绕产业建专业、根据产业办专业”是职业教育专业(群)设置和发展的依据。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变革的智能化、数据化、生态化和集群化将使社会生产关系和各种产业要素发生改变,从而必将导致职业教育与产业在新产业革命中同频共振、同向并行[6-7]。

  1.3 职业性

  职业教育核心特征是其职业性。职业性是由职业人、职业要素、职业联系、职业协同和职业岗位决定的。在现代化生产组织中所出现的产业群化(链化)将使职业也呈现群化即产生职业群,从而派生出专业群,使产业决定职业,派生专业成为一条逻辑线。在新时代中,产业的不断变革将使职业不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将导致专业(群)也要随着产业和职业的更新迭代进行动态调整。传统产业派生了传统职业而新兴产业必将产生新型职业,而职业改变或重组的内生动力是产业不断进步和产业要素重组的结果。

  1.4 多样性

  职业教育的多样性体现在办学层次、面向对象、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制等方面。职业教育的多样性体现在应具备与普通教育所不同的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体系。如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弹性学制,使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学习。此外,中国职业教育除了具有学历性质的基本功能外还有广泛的社会培训、技术技能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和面向“一带一路”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服务等功能,从而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办学功能和范围有了区别。

  1.5 终身性

  职业教育面向的是职业和职业岗位,培养职业人的职业能力。这就使职业教育除学历教育之外更多的是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职业的存在和不断的延续及变革将导致职业人要不断学习,只要职业人没有抛弃其“人的职业本能和能力”,将不间断地接受职业教育甚至伴随其终身[8-9]。

  2 类型教育与专业群的内在关联

  2.1 专业群组群的基本点

  在高水平专业群组群过程和论证中,多数是在区域产业基础上分析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底层相同、中间相通、上层相近”进行专业群的组建,并据此作为组群的逻辑关系[10-13]。从类型教育特征看,产业的集聚(产业群、产业链)是因为现代产业革命中,社会大生产与分工造成的结果,产业的链(群)化是因为链(群)上不同节点的序化和关联形成的;而产业群的形成将使单一职业和职业岗位与产业群(链)产生错位(即不对应),从而导致职业群的形成;专业群是在职业群的基础上组建的(即职业的群化),导致传统职业进行重新排序,其内在的职业要素及其联系也将改变,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也将做出新的定义和范围界定。因此,产业群(链)的形成是基础,职业群的构建是依据,专业群的组群是必然。职业教育是在职业特征的基础上,成为区别于普通教育又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类型教育,对职业和职业群的正确分析判断是专业群组群的基本点。

  2.2 专业群成群的基本线

  类型教育的特征包括跨界性和多样性,由此决定了专业群成群也需要“跨界”和“多样”。高水平专业群组群的应然逻辑应当遵循产业要素(联系)—职业要素(联系)—专业要素(联系)的基本线,不同的专业就可以“跨界”“灵活”成群,前提是“三群”的关联必须清晰,要素的对应必须明确,否则将使专业群人才培养与职业群的职业岗位与能力不对应,与产业群人才需求的实际不匹配。

  2.3 专业群建设的基本体

  从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分析过程和结果看, “成群必然成体”,产业群的产业要素按照生产过程及社会分工的关联性形成产业群体系;职业群按照职业要素及其联系形成职业群体系;专业群按照专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之间固有内在的体系联系,使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对应、与产业需求匹配,彼此互为因果,相互支撑,从而从形成体系化的专业群建设的逻辑关系。在智能经济时代,产业链快速转型和提升将导致职业的变化,职业的改变必然使职业人的职业观、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能力发生变化,从而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新定位和转型,这是职业教育在新时代下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必然。在新职业不断替代传统职业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专业需要重组和创新发展,从而显现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功能。

  2.4 专业群评价的基本环

  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的各自组群机理相近,彼此交互作用,组成可持续发展的闭环系统。从系统的正向顺序看,体现了专业群建群的过程和机理,成为类型教育视域下专业群建群的依据;从系统的逆向顺序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成效是与新型职业群中职业要素相对应,与产业需求相匹配[14]。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 9 项任务中,虽然各有侧重,并且相互关联、互为支撑,但“建设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积累和转化高地”无疑是重中之重,经过专业群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与产业需求高匹配,对区域经济作出高支撑,对社会发展作出高贡献,无疑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与评价的重要标准。对此,需要从类型教育的视角,从“三群”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认清专业群建设的本质和成效。

  3 类型教育下的专业群建设路径分析

  3.1 误区与障碍

  3.1.1 建设误区

  经过多年建设,中国职业院校在硬件条件方面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并不意味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已经到达世界水平。实施“双高计划”不能再照走过去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的老路,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国际化办学等方面与新时代对接,真正站在新起点、迈出新步伐、实现新跨越。

  多年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但大赛获奖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仅为少数和个例,受益面相对较小,获奖情况不能代表院校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群的整体办学水平。

  在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评审过程中,将历年数据平台指标作为评审依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历年人才培养数据平台的单项指标能够在教学成果奖、国家资源库等局部方面体现办学质量,体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建设成效的呈现不能以偏概全。

  3.1.2 主要障碍

  首先,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高。经过多年建设,中国职业教育的建设成果和成效得到社会和产业界的认可,但“重普、轻职”观念和现象仍然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在招生录取时的 “低档低分”、在学生毕业录用时的学历歧视、在岗位职务晋升时的“慢半拍”是社会普遍现象,从而使职业教育不但没有成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类型教育,反而成为“低等教育”或“低质教育”的代名词。

  其次,两类教育互通互融的机制缺失。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标准是两类教育的互通互融,但互通互融的基础和机制是两类教育在相应层次上的等值等效。我国现行的“1+X”制度是两种证书在做数量上的加法,并未解决两类教育等值等效问题。加之,我国尚未建立和形成职业资格框架下的教育体制和制度,从而造成了两类教育的中间梗阻,出现壁垒。

  最后,职业教育管理机构重叠,行业参与效度不明显。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政府管理体制分属于教育和人社两个部门,客观上存在职能重叠、分工不清晰的问题。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均具由行业权威机构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而我国行业组织则参与度不够、权威性不强。

  3.2 对策与路径

  3.2.1 牢固树立类型教育的新理念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不断改革与创新经历了 40 余年的历史,国家强大的资金支持、政府有力的政策引领、院校富有成效的努力、研究机构深层次的研究成果均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与国际对接,达到了世界水平,中国特色职业类型教育特点凸显。职业教育的“本”和“魂”是“类型教育”,教育体制制度和人才培养如果与类型教育脱轨,则偏离了主方向,“花再多的钱”“下再大的气力” 也会“事倍功半”,达不到世界一流水平。

  3.2.2 构建推动类型教育的新体制

  1)建立实质等效制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7 年推出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阶段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进入需要高技术要求专门化”的普通高等教育,称为 5A 教育;将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教育即“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称为 5B 教育[15],两类教育属性不同,却能够互通、互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沿着类型教育的主线,其基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但前提是必须有两类教育在“实质等效”基础上的各自纵向递进、彼此横向贯通的机制,否则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将无法体现[16-17]。

  2)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等级框架制度。

  我国已经推行的“1+X”制度的实施使我国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两种证书做加法不能替代我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框架制度。对此,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应当作为重要项目加以研究和推动,扫除障碍、破解难题、消除壁垒、实现跨界,尽快建立并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框架。类型教育需要有两类教育互通的“立交桥”,职业资格框架制度则是重要支撑——“桥桩”。

  3)逐步实施学分等值互换制度。

  加快制定职业标准并做到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加强标准化建设,使两类教育学习成果能够实现等值互换。建立国家标准化学分等值互换制度,可实现学生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果在相应的层级上获取的学分做到“等值”,能够以“等值的学分” 使两类教育互通,社会、家长和学生将会大大提高对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真正体现“普职融通”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优越性。

  4)打破部门壁垒。

  打破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中的教育和人社部门职能重叠、标准不统一的壁垒,实现跨界、统一领导,建立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行业部门对职业教育重大问题的共议制度,将“职教 20 条”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落地,切实发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权威性领导、协调和指挥作用。

  3.2.3 构建类型教育下专业群人才培养新体系

  1)做实做深产教融合。

  在类型教育下产业、职业、专业(群)是一个系统,职业教育专业(群)必须在产业的引领下进行相应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并使毕业生具备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从而为产业服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将蜕变为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人,并在相关产业中作为有价值的人力资本加以储备。首先,专业群建设既要依托产业(行业),聘请业态领军人物作为专业群带头人并切实发挥作用;其次,专业群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业态的职业标准设计教学标准,职业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应当“职业化”;最后,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成果应立足于体现为产业发展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2)构建中、高、本一体化教育体系。

  我国职业教育实施“中职接高职”和“3+2 高职接本科”已经多年,在探索和实践职业教育层次递进贯通方面取得了成效,但从教学体系的视角看,许多要素未做到合理衔接,造成了“重复式”或“断崖式” 的教育资源浪费。在类型教育下,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达到标准的学生将颁发相应的等级证书,作为职业技能方面的资质。任何一个职业中的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具有“高低”之分,其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都有“强弱”之别,这就导致了职业人的资质等级差异。职业教育类学生必须具有不断积累和晋升的通道,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中的职业资格框架充分体现了职业人能力递进的通道,按照“学分等值”可以跨过职教和普教的“立交桥”。我国高水平专业群应当在构建中、高、本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即使在现有体制框架下按照成熟的国家职业标准,在衔接中做出努力取得成效。同时,我国 600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确定方向,列出“转型”的目标和时间表,尽快加入中、专、本、硕的中国职业教育体系。

  3)扎实推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类型教育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最基本目标是要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彻底改革并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两类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本质的差异,高水平专业群应当在彻底摒弃传统教学法,广泛深入实施现代学徒制,采用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法方面进行根本性改革,经过专业群建设出现课程教学的新气象、新面貌和新效果。

  3.2.4 在闭环系统中确定专业群建设的新支点

  在类型教育下,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将形成自闭环系统。一方面,产业群决定职业群、派生专业群,产业的改变(转型升级)将使职业群的职业要素重组,同时新生职业岗位及其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的变化将使专业群的内部结构尤其是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使人才培养与新职业对应、与新产业匹配。另一方面,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会使职业人更加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水平的职业能力,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支持作用。

  在这一闭环系统中,专业群建设应在类型教育属性和特征引领下,确定方向并找准支点,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凸显类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一是专业群的所有的建设任务和目标不能偏离产业需求,体现职业性,将学生职业素养、道德和能力及其在未来职场中的各种软实力培养贯于始终;二是做好“1+X”试点,从中探索并实践两种证书教育并举和相融、相汇、相交的方式;三是体现类型教育终身性的特征,将现有的三年制学历教育向社会延伸,不断开拓社会培训领域;四是尽快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弹性学制,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地点、时间和方式上具有更宽泛的选择性,另一方面呈现出学分积累、等值、互换,为两类教育互融互通奠定基础;五是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能够进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六是不断开发和完善充分体现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有业内领军人物和能工巧匠在内的教师教学创新新团队,不断提高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做到合理分工、紧密合作。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