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任何一个国家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物流作为为灾区输送应急物资的特殊物流方式,其效率直接影响着一线抗灾救援工作的效率。其中,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物流的重要一环。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可以在满足救灾需求的同时控制物流成本,这促使我们不断探究更为有效的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策略,以保障应急物流的高效运转。
本文源自傅浩, 中国商论 发表时间:2021-06-09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应急物资储备;物资管理;策略分析
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与此同时,重大突发性事件与自然灾害频发,例如近阶段的新冠疫情,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显著影响。应急物资的供给,作为救灾一线的重要支撑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对应急物资作出更好的管理,使得应急物资能更快速、更合理的到达救援一线,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1 应急物资与储备方式概述
应急物资是突发事件时的物资保障,所以区别于普通的物资。由于特殊性,其储备方式也有所不同。
1.1 应急物资
应急物资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全过程中所必需具备的物资保障。
应急物资有以下特点。
(1)时间的紧迫性。当灾难或者紧急事件发生时,应急物资需要第一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运送至正确的地点。
(2)应急物资的多样性。我国幅员辽阔,各种灾害种类较多,针对于不同类型的灾害,所需求的应急物资种类也不同。
(3)需求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当一些重大灾害发生时,受灾区域和外界的信息沟通出现障碍,外界无法第一时间得知准确的物资需求。
(4)物流弱经济性。应急物流强调物流效率,通过效率的提高来实现其价值,而普通的物流则强调降低运行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
1.2 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包括实物储备、合同储备以及生产能力储备三种方式。
1.2.1 实物储备
实物储备以实物的形式储存在仓库中,发生重大灾害时可以立即调用。实物储备是大规模突发事件初期时应急物资的主要来源。
1.2.2 合同储备
合同储备指的是政府部门与相应的企业、个人签订相关合同,合同内容规定在发生重大灾害时,政府可以调用这些企业和个人的物资作为应急物资的储备形式。
1.2.3 生产能力储备
生产能力储备是指应急物资被企业以生产能力的形式储备起来,当重大灾害发生时,企业将生产能力转变为实物作为应急物资使用。储备的形式一般为原材料与生产线,这种储备方式主要用于应对长期救灾的情景。
2 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的现存问题
由于我国应急物资相关的研究仍不成熟,所以先行的储备与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2.1 缺乏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我国现行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主要以政府主导的实物储备为主。这种储备方式虽然可以在第一时间解决救灾的紧急需求,但是由于应急物资需求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只依靠实物储备会大幅度增加仓储成本,同时浪费巨大的社会资源。与此同时,较为单一的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在面对突发性事件时,特别是需要长时间救灾的情况时并不能满足实际的救灾需求。
2.2 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应急物流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仍然处于不成熟的阶段。由于信息的标准化程度较低,比如缺乏统一的数据标识等致使一些数据库、信息平台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造成各个信息平台“各自为政”的情况。某些应急物资信息可能出现重复、遗漏的情况,使得应急救灾决策者无法得知应急物资的准确需求。同时,一些信息系统的缺失使得灾区人员无法得知物资动向,给救援带来更大的困难。
2.3 缺乏应急物资溯源体系
由于应急物资需求的突发性,重大灾害发生后,人们对应急物资的采购表现出巨大的盲目性。然而,在大规模采购应急物资,尤其是非政府主导的应急物资采购时,人们经常会忽视应急物资的质量。没有质量保证的应急物资可能会对救灾产生巨大风险。当应急物资出现质量问题时,目前却没有一套完善的应急物资溯源体系来定位问题的根源。
2.4 缺乏高效率的应急物资配送系统
应急物流配送系统的低效率运行,会给救灾造成巨大压力。应急物资的配送目的地一般都是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且配送点较多,工作量大,加上我国缺乏一些专业化的运输车辆以及物流工具,造成较大的配送难度。另外,各个物流企业与政府之间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缺乏高效的协作模式或者合作协议。整体应急物资配送系统未能高效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
3 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策略分析
3.1 使用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由于政府所拥有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可以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形式对应急物资进行储备。政府通过制定应急库存计划,将特定应急物资储备交由企业负责。企业根据分配的应急物资储备额,分配一定的原材料、生产线、储备空间,根据实际需求与风险持有一定安全库存。企业的物资储备在平时可以作为企业自身库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这些物资储备可被用作应急物资输出。这种政企合作的储备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储备成本,并且使政企双方“双赢”。
另外,由于应急物资具有需求量大、需求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加上某些应急物资保质期的限制,单独依靠实物储备方式存储应急物资,会造成库存量、管理成本过高且无法满足长时间抗灾的需求。所以对应急物资合理分配多样的储备手段,例如,对于生产周期较短、保质期较短的物资采用生产能力储备的形式。企业通过选择合理的物资储存方式,做到紧急时刻满足应急物资输出需求的同时,使运营成本降低。
3.2 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结构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灾害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不同,因此,不应该设立标准化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政府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结构,通过研究确定应急物资的储备结构,也能对生产线配比作出一定的调整,同时优化应急仓内储存比例,在低成本情况下,实现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立即输出应急物资,且适当的应急物资构成比例使得应急物资到达救援现场后立即可以投入使用。应急物资储备结构的定制应具备以下特点。
(1)根据实际灾害发生的特点,进行应急物资储备。如地震多发区域,应该储藏更多的帐篷、应急灯、安全绳等物资,洪涝多发区域应该储藏更多的防汛沙、雨衣、雨鞋等物资。
(2)根据物资属性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结构。对于某些物资应根据实际情况成比例配置。一些医药类物资,如注射器、棉球应成比例配置。
(3)应急物资储备结构应根据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及时调整。实物储备为主的情况下应储备更多保质期较长且需求性较高的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应储备较多生产周期较短、保质期要求较高的物资。
3.3 加大应急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力度
建立专业的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从物资接收、仓储、运输、配送、结算各个环节的子系统。统一各个子系统中的数据口径与标准,避免出现信息不一致的现象。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标准,采用GPC、UNSPSC等统一编码格式标识应急物流流通中的每个物流单元。由于灾害发生时,一般由政府与军队进行应急物资配送,所以信息系统还应与政府相关信息系统耦合,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结合物联网技术,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及时性,使决策者与救援人员能时刻掌握应急物资的实时动向,作出正确决策,使救援行动顺利开展。
3.4 建立健全应急物资溯源体系
由于应急物资的特殊性,其质量必须得到保障。当应急物资供应链逐渐发展成熟,准确定位出供应链链条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才能对应急物资供应链进行改进。因此,必须建立合理的溯源系统对应急物资流通全程进行监控管理。在一条供应链内完成追溯流程要求相关参与方将产品与信息流连接起来。追溯流程采用行业标准,保证可追溯项目的标识达成一致。利用如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通过所有可追溯单元的唯一标识,实现应急物资供应链全链路、端到端的有效追溯。当供应链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时,做到快速精准定位,如表1所示。
应急物资溯源的流程如下。
(1)物资接收者—物资接收者使用物资时发现问题。
(2)仓库—根据追溯码清点出现问题的应急物资。
(3)物流中心—清点撤回库存和已发出的包装箱、托盘;将追溯码反馈至分销商。
(4)分销商—分销商将问题转达至产品的制造商,并告知问题追溯码。
(5)制造商—核查问题产品批次所使用原材料批次;对于生产中、库中的产品进行排查;对已发出可能产生问题的产品进行召回;制造商根据排查问题并反馈至原材料提供商。
(6)原材料供应商—根据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排查可能出现问题的原材料;对于生产中、库中的原材料进行排查;确认并清点出问题原材料,及时妥善处理。
3.5 结合一切可用资源建立高效率应急配送体系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政策使救援人员与应急物资更快抵达目的地,例如物流绿色通道,大幅缩短高速收费站、机场等场景通关时间。同时,调用一切可用的社会资源为应急物资配送服务。与符合标准的物流企业、电商签订合作协议,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调用这些物流企业与电商的物流资源输送应急物资。在电商物流网络分布广、运力大的优势基础上,给予其政策协助,简化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环节,开辟紧急运输通道,保障应急物资输送通道时刻畅通。另外,应设立专业化的调度中心,根据灾区反馈的实时信息,对应急配送计划作出适当调整。调度中心通过整合各物流中心、企业的物流信息,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高效协作,同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应急物资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使得整个应急物流系统得以高效运转。
3.6 培训专业化应急物流管理人才
高效的应急物流运营离不开专业化人才的支撑。从高校物流专业教育就应开始普及应急物流基础以及应急物流系统信息化思想,选拔物流高水平人才。对于应急物流管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特别是物流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需要设立定期的演练机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操作熟练度。相关操作人员要不断对系统进行熟悉,做到突发事件发生后处乱不惊,沉着应对。
4 结语
我国在应急物资管理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为了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大化降低灾难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未来关于应急物资方面的探索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