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新时代社会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创新的意识,“新工科”的提出推动了高校实践型人才培养。文章从多角度出发,提出适合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赛维度+学生维度+教师维度+课程维度+制度维度”多维一体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源自徐大伟; 史丽娟; 王玮琪; 赵剑, 造纸装备及材料 发表时间:2021-04-13《造纸装备及材料》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3-1535/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材料产品及专利介绍、近期造纸装备、材料项目简讯等。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多维一体;人才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是现今社会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采取合适的实践创新模式,培养实践创新型大学生,也是目前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对于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存在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缺乏创新的意识等问题,2017 年,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推动了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文章从多角度出发,提出“竞赛维度 + 学生维度 + 教师维度 + 课程维度 + 制度维度”多维一体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模式。
1 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校的主体,总数占比在 90% 左右,是社会人才培养、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目前,地方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教师本身缺乏创新意识。高等教育知识更新速度快,对教师本身知识结构和知识量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教师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只有理论了解缺乏实战参与经验,高校“双师型”教师力量非常薄弱。
(2)实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陈旧,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利用所学解决现实社会需求。传统高校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和方法体系的讲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因为教学设施、教学制度等因素弱化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少数实训课程往往作为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的平台,容易造成学生虽然理解理论,但不能从实际数据入手进行自我实践。实践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健全也严重制约了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
(3)实践创新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学生实践创新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学生管理方面灵活度不够,专业授课教师往往缺乏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平时只注重课上的教学,辅导员老师由于缺乏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了解,无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目前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很多高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成果并没有记入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中,这也降低了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制约了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4)忽视学生个性化培养。教育标准化是学生实践创新培养的制度性制约因素。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使高校在确定教育教学目标时多围绕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将理论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忽视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轻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只注重对现有知识、结论和方法的机械识别和记忆,独立性、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遭到抑制,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自身潜能的发展。
(5)未形成系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目前,高校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未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事实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既包括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又包括学生创新意识、思维、技能和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协作,将整个培养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是一项复杂化的系统工程。
2 多维度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提出多维度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体现了“竞赛 + 学生 + 教师 + 课程 + 制度”多维一体的特点。
(1)竞赛维度。学科竞赛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渠道。首先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比赛过程中,大家在独自完成所负责的任务的同时,需要对所有的任务进行整合,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部分,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其次是专业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竞赛往往涉及很多综合知识,需要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的交叉,让学生在短时间的比赛过程中掌握更多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另外,通过竞赛还可以促进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同时推进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
在各类竞赛中,根据比赛的性质和内容,可以将竞赛分为两大类,即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类。在创新创业类竞赛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互联网 +”比赛。这类比赛主要考核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同时,国家为转变学校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高校设立创新创业类项目。通过项目的立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在项目中重点扶持一些优秀项目,这些项目可以作为后续“互联网 +”“挑战杯”等比赛的主推项目。在学科竞技类比赛中,代表性比赛是“恩智浦”智能车竞赛。智能车比赛的准备时间相对较长,涉及的知识点多,比赛作品设计涵盖信息、控制和机械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通过比赛,让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这部分学生也是其他学科竞赛的主力成员。
(2)学生维度。实践创新模式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其中学生是主体,根据学生兴趣,可以成立相关创新协会,例如大学生电子创新协会和机器人开发爱好者协会等。协会纳新通常安排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宣传可以吸收很多学生加入,其中电子创新协会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安排布置学生完成多个创新电子小制作,通过项目训练,从中选择优秀的学生加入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另外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加入机器人协会和航模协会。
协会管理主体主要是学生,每个协会都有相关的管理团队,其中主要成员是高年级的学生,协会内部以老带新,同时进行分组管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每周各个协会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会上高年级同学会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同时分享一些学习经验,低年级的学生会汇报一下学期的学习进度,遇到的问题和学习收获。指导教师团队会结合历年的学科竞赛,总结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分类学习。
(3)教师维度。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竞赛很多,比赛涉猎范围广,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多学科交叉,对指导教师要求非常高,因此指导教师团队的建设非常重要。
根据比赛的性质,可以把指导教师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教师负责创新创业类项目,这类项目涉猎范围比较广,对指导教师整体要求较高,学生的一些创新想法一部分来源于日常的理论实践、一部分来源于指导教师的实际项目,学院也会根据历年的比赛项目和要求对比赛题目进行剖析,指导教师间会定期组织交流,同时也会组织专题培训。
另外一类教师负责学科竞赛,由于学科竞赛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对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度要求较高,可以按照机械设计、硬件设计和智能控制、软件和算法设计等设置不同方向,每个方向有 2 ~ 3 位老师组成小组,各组之间会定期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加入各个方向小组。在各类比赛中需要不同方向的同学共同组队完成比赛,通过以上分组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4)课程维度。根据各类学科竞赛的特点和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在各个专业制订培养方案时可以给予充分的考虑,对于一些必备的专业技能,单独设置公共选修课,其内容涵盖竞赛所涉及的大部分知识点。
在公共基础课方面,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创新创业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两门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同时调整教学大纲,将创新创业、专业前沿等知识融入学生教学内容。
在专业课程方面,可以增开电子创新系列公共选修课。其中元器件焊接、单片机开发、Altium Designer 绘图、C51 单片机编程等相关课程都是学生热选的课程,以上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创新和学科竞赛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5)制度维度。完善的制度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关键。对于学生参加实践创新活动获得的奖项可以折合成学分,用于置换学校教学体系中的实践学分,同时将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教师职称和晋级的评价体系,出台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以上五个维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平台,可以有效促进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
3 结束语
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科技创新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地方高校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保障。文章从多角度出发,提出适合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赛维度 + 学生维度 + 教师维度 + 课程维度 + 制度维度”多维一体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竞赛为驱动,通过统一和综合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带动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完善高等院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推动社会整体和区域经济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