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人格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标准相对应的人格障碍诊断量表,因此它对人格障碍的评估也是基于轴Ⅱ诊断和可共病的思路进行操作的。在心理咨询门诊的应用中,发现心理咨询门诊的咨客在PDQ+4的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上均高于普通人群常模,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门诊咨客中存在病理性性格。
引言
咨询门诊是处理抑郁、焦虑障碍等各类心理问题的重要机构之一。近年的国外研究发现:临床上的人格障碍与其他各类心理疾病的共病率在40%~50%之间[1-2],且患者的人格情况对心理问题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重要的人格障碍诊断量表之一,已在国内学生人群[4]、罪犯人群[5]、住院病人[6]中试用,但对门诊患者特别是心理咨询门诊咨客的人格特征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针对PDQ+4在心理门诊咨客中的筛查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索心理咨询门诊咨客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论文发表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6年5-10月选取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除儿童心理门诊外)的咨客。采用系统抽样法,由门诊工作人员按挂号次序(1∶10)共抽查1511例咨客。入组条件:年龄18~60周岁,初中以上文化;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精神疾病急性发病期、精神发育迟滞、慢性衰退或痴呆患者;同意配合完成研究。
1.2 工具
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4版(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PDQ+4)[7]。该量表是自陈式的人格障碍筛查问卷,共107项条目,l2个分量表分别对应l2种类型的人格障碍(表1)。每个条目只允许选择是或否,要求被试在回答问题时回忆过去几年内所常有的感受、思考和活动方式。原量表的美国阳性划界分为4~5分,超过划界分则提示分量表阳性,得分越高人格障碍的倾向越明显。汉化后的问卷总分≥28时,诊断人格障碍的灵敏度0.89,特异度0.65,该量表的重测一致率达92.2% [7]。
研究正式开始之前进行2周的预习实验,熟悉整个流程和规范以及PDQ+4相关内容学习。正式开始后,由门诊挂号工作人员从当日就诊患者中以1∶10的比例确定筛查对象,筛查对象在知情同意之后,于安静的独立房间内完成PDQ+4自评问卷。由工作人员当场检查填写情况,输入电脑后给予部分信息反馈[8]。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秩和检验、探索性的因素分析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在随机抽查的心理咨询中心门诊1511名咨客中,符合入组标准并愿意完成研究者有1402人,有效抽查率为92.8%。其中男性641人,女性761人;平均年龄(30±10)岁, 18~24岁458人(32.7%),25~34岁533人(38.0%),35~44岁263人(18.8%),≥45岁148人(10.5%)。不同性别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5,P>0.05)。
本研究样本在心理咨询门诊的诊断情况以神经症性障碍(29.3%)和心境障碍(29.0%)为主要诊断类别,两者约占全部样本的2/3,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为主要诊断,约占全部样本的40%。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88例,占13.4%)。门诊咨客中待诊和其他(含非心理障碍)的被试共213人(15.2%)。
2.2 不同样本和性别咨客人格障碍诊断问卷评分比较
表1显示:心理咨询门诊样本PDQ+4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高于正常人群常模[7];女性边缘型得分高于男性,而反社会型、偏执型、分裂型、被动攻击型得分低于男性。
2.3 不同年龄咨客人格障碍诊断问卷评分比较及阳性率情况
在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中, PDQ+4总分及各分量表分(除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外)均呈下降趋势,秩和检验结果显示, PDQ+4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差异最明显的是反社会型(H=114.292)和边缘型(H=70.535),其次是强迫型(H=11.245)和自恋型(H=17.541),而最不明显的是分裂样(H=6.778,无显著性差异)。阳性率最高的是强迫型(58.5%)和回避型(54.0%),其次是边缘型(44.4%),而较低的是反社会型(14.0%)和分裂样(25.3%)。
2.4 心理咨询门诊咨客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样本PDQ+4的12个分量表得分进行主成份分析,未旋转的第1因子(总人格因子)在各分量表上均有较高的负荷,可解释约50%的变异,各分量表的负荷在0.571~0.832之间;因子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的结果显示:特征根>1的因子提取了2个,可解释约60%的方差;在强制性3因子分析中,第3因子的特征根为0.84,3因子累计贡献率约为67%。各因子负荷见表3(负荷在0.5以下的未列出)。
3 讨 论
PDQ+4是与DSM-Ⅳ中人格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标准相对应的人格障碍诊断量表,因此它对人格障碍的评估也是基于轴Ⅱ诊断和可共病的思路进行操作的。在心理咨询门诊的应用中,发现心理咨询门诊的咨客在PDQ+4的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上均高于普通人群常模,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门诊咨客中存在病理性性格。轴Ⅰ诊断的心理疾病与轴Ⅱ人格障碍可能存在较普遍的共病现象。男女性别差异的比较中,女性在边缘型上得分高于男性,男性则在反社会型、分裂型等人格障碍类型上得分较高。这与国内外的同类研究结果相似[9-10],可能是男女的社会文化和传统角色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一般认为人格障碍多发生于青少年和成人,部分患者在中年之后可有缓解,这一传统想法一直未被全面充分地证明过,而这种年龄层面上的缓解是否符合所有类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则更没有定论。
本研究应用PDQ+4对各年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考察,发现除分裂样人格障碍外,其他类型人格障碍的得分在年龄上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社会环境和人生经历对个性大众化的影响,特别是明显受年龄影响的反社会型和边缘型2种类型人格障碍,它们随年龄的增长变化最大,提示部分具有叛逆的、冒险的、变化的等特征的人格病理会受社会约束和自我成长的影响而缓解。而分裂样(以社会隔绝和情感疏远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随年龄的变化最小则又从侧面证明了人格的社会化因素的重要作用。而对在年龄的变化中影响相对要小的强迫型和自恋型而言,由于这两类属于高功能型的人格障碍,常伴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社会隔绝、内部空虚感以及价值感的丧失而在中年出现恶化,驱使他们求助于心理医生。因此强迫型和自恋型对年龄相对不敏感的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各型人格障碍倾向在心理咨询门诊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来看,回避型、强迫型及边缘型可能为门诊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这一结果和国内最近两次在大学生群体中应用PDQ人格障碍自评问卷后得出的强迫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是所有人格障碍倾向中最常见的结论相符[11-12]。
另外,DSM-Ⅳ轴Ⅱ人格障碍诊断目前仍分为3群:A群为奇异、古怪型,包括偏执、分裂和分裂样型人格障碍。B群为戏剧、情感和不稳定型,包括自恋、表演、边缘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C群为焦虑、害怕型,包括回避、依赖、强迫型人格障碍。这一人格障碍的类群理论在本次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主成分分析中,我们得到各分量表的第一因子负荷都在0.50以上。这一结果与杨蕴萍等的主成分分析的结论一致[7],他们曾由此假设各型人格障碍分量表中都存在一种g因素承担着中等以上的负荷。这一现象解释了本次研究中被试的各分量表得分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的结果,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疾病有高共病率的现象。因子分析及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提取了特征根>1的因子2个(因子1主要包括回避型、抑郁型、分裂样,因子2主要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在命名和解释方面有可能与人格特征中社交活动和冲动冲突的内外向有关系。在强制性3因素分析中,获得的因素模型与人格障碍的类群理论构想基本吻合,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到67%,因子1至3分别对应人格障碍C、B、A 3群,其中偏执型和被动攻击型在3个因子上负荷都不高,勉强可以归入因子2,说明其可能与情绪不稳定群人格障碍有某些同质成分。另外,边缘型在因子l和因子2上都有中度以上的负荷,说明其可能既有情绪不稳定群的特质,又有焦虑群的部分特质。
总之,本研究反映出咨客和普通人群的病理性性格差异,其中大部分类型人格病理随年龄增长有缓解趋势,并提示回避型、强迫型及边缘型可能为心理咨询门诊中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DSM-Ⅳ轴Ⅱ人格障碍的类群理论构想与本次研究的因子分析结果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致谢:本研究得到杨蕴萍老师对人格障碍问卷(PDQ+4)的应用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Brieger P,Uwe E,Marneros A.Frequency of comorbid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bipolar and un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s[J].Comp Psychiatry,2003,44:28-34.
[2]Barbato N,Hafner J.Comorbidity of bipolar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J].Aust N Z J Psychiatry,1998,32:276-280.
[3]Loftus ST,Jaeger J.Psychosocial outcome in bipolar I patients with a personality disorder[J].J Nerv Ment Dis,2006,194(12):967-970.
[4]傅文青,姚树桥,于宏华,等.3140例一、二年级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87-90.
[5]胡赤怡,杨彤吴,哨兵.重新违法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40-141.
[6]杨蕴萍,王久英,沈东郁.人格诊断问卷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试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02):115-116.
[7]杨蕴萍,沈东郁,王久英.人格障碍诊断问卷(PDQ-4+)在中国应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165-167.
[8]张天宏,肖泽萍,王兰兰.人格障碍倾向者的童年创伤经历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01-105.
[9]Reich JH.Sex distribution of DSM-III-R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s[J].Am J Psychiatry,1987,144:485-488.
[10]Ekselius L,Bodlund O,Von Knorring L,et al.Sex differences in DSM-III-R,Axis II-Personality disorders[J].Persd Individ Differ,1996,20(4):457-461.
[11]杨艳杰,彭涛,王玉清.哈尔滨市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特点[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13-914.
[12]傅文青,姚树桥.2592例大学生人格诊断问卷(PDQ+4)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62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