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石油类学术论文英译汉断句

时间:2021-03-25分类:英语翻译

  [摘 要]石油类英语学术论文信息量大,长句多,并且结构复杂。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认知资源总量不变的原则,句中包含的信息组块过多时,处理信息所需要占用的认知资源就多,这将减少分配给其他任务——如记忆存储——的认知资源,从而降低阅读效率,增加理解难度。因而,在石油类学术论文英译汉时,汉语译文的适当断句,对于帮助译文读者提高阅读效率、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本文以石油类英语学术论文汉译为例,从认知负荷角度研究提高此类文本汉语译文可读性的断句方法。结果表明在译文中增加虚词、细化句子意群、拆分非谓语动词结构等方法能够有效减轻读者阅读时的认知负荷,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认知负荷视角下的石油类学术论文英译汉断句

  本文源自广东化工 发表时间:2021-03-24《广东化工》创刊于1974年,是广东省内唯一的综合性化工期刊,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是全面反映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窗口,也是交流国内外化工及其相关行业信息的媒介。《广东化工》适合在石油化工行业的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从事管理、科研、工程设计与施工、教学、生产及一切与石油化工事业相关的人士阅读。

  [关键词]学术论文;认知负荷;英译汉;断句

  石油类英语学术论文具备科技英语的一些典型特点,如多用长句使语义完整、大量使用被动语态使表达更加客观等[1]。对于译员来说,翻译这样的长难句是一大挑战。长难句翻译的关键在于断句,既包括英文原文的断句,又包括汉语译文的断句。英语长句汉译时断句的原则一般是先弄清英文原文的句法结构,理清句子的层次,然后按照译文的语言习惯调整搭配,恰如其分地断开长句进行翻译[2]。而翻译后的汉语译文,译者需要依照一定的目的,如提高译文可读性、增强译文逻辑性等,对第一遍翻译出的译文进行二次修改和润色。

  虽然汉语是“意合”语言,较少在句中使用“断句线索” 来引导读者理解句子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从认知负荷的角度看,当一句话包含的信息量较大时,有必要在汉语句子中增加虚词作为断句线索,充当读者阅读中理解句意的刺激符号,以便帮助读者加快信息编码的速度,将所获取的信息尽快存入大脑。

  因此汉语译文的有效断句,能够提高汉语译文的可读性、增强逻辑性,有助于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译文。本文将以石油工程方向的英语学术论文汉译为例,从最大限度减轻读者认知负荷,即减轻脑力负担的角度,来讨论如何进行断句才能有效增强石油类英语论文汉译版本的可读性。

  1 认知负荷理论简介

  1988 年由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 John Sweller 提出了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理论。他认为,认知负荷是指人在特定时间内处理信息过程中所动用的“心理认知资源总量”[3]。他在图示理论和资源有限理论的基础上,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论述了认知负荷理论。

  图式理论是指人类大脑中的知识是围绕特定主题相互联系起来的,并形成了一个知识单元,这种知识单元称为图示[4-10]。图示是储存知识和信息的一种方式,当学习者遇到的信息与已有图示相关时,则该图示将被激发出来,从而帮助学习者理解文本或解决问题,这时就可以达到降低认知负荷的目的;当学习者遇到的信息无法匹配到合适的图示时,则学习者必须记住所有的信息块,对工作记忆提出较高要求,从而造成比较高的认知负荷[4-6]。

  例如,当读者阅读石油类论文时,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相关图示,即已有知识储备,则当读者构建当前所读文本内容的图示时,就必须记住当前所读的全部信息块,认知负荷较高,从而造成用于理解文本的认知资源分配不足。如果有相关的图示被激活,协助读者完成当前的阅读任务,就可以降低认知负荷,从而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给文本理解。

  认知资源理论则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心理资源的有限性 [5]。认知资源有限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当同时从事几种活动时,就会出现资源分配问题[6]。该理论假设对信息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信息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但认知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如果超过这个限值,则会超过认知负荷,从而影响学习效率[4-7]。

  例如,假设读者在阅读石油类论文的某一段落时,总认知资源是 30 个单位,如果出现较长的难句,需要用去 25 个单位,则剩下 5 个单位来处理其他句子信息。如果其他句子信息需要占用的认知资源超过了 5 个单位,那么读者就无法同时处理这段信息,因为此时已经超过读者的认知负荷了。这时读者在阅读时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2 具体实例

  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各成分之间的分界点鲜明,而汉语则是“意合”语言,各句子成分之间较少有明显的“分界点”,通常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发展全句。因而,在进行长句的断句翻译时,首先要分析清楚英语长句中的各个成分,将其有效切割成各个意群,随后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汉语译文。此外,由于汉语是按照一定的“意群”排列句子,译文时常会出现“可断可不断”的情况,但是有些较长的复杂句子如果没有适当断句,可能会使读者在处理信息时面临过多的信息块,增加信息处理时的认知资源占用量,从而增加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因而此时要从减轻认知负荷的角度来决定译文是否需要断句。

  例 1. 断句后译文增加虚词,为读者提供理解线索

  A review of the release device indicated there might be a problem in getting enough drill collar weight or jar action to shear the pins and release the bottom hole assembly from the base if sufficient shear pins were used to wash in the casing string.

  译文 1:释放装置的总结表明,如果套管串上使用了过多的剪切销钉,可能会出现钻铤重量或者震击力不足以剪断剪切销钉使底部钻具组合无法脱离底座的情况。

  译文 2:释放装置的总结表明,如果套管串上使用了过多的剪切销钉,就可能会出现因钻铤重量或者震击力不足以剪断剪切销钉,从而使底部钻具组合无法脱离底座。

  认知资源有限理论认为,如果新的学习信息中包含有过多的信息组块,则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较高[4-11]。因为此时学习者需要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分析各个信息组块之间的关系,导致分配给信息加工的认知资源较少,使得整个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认知资源不足的情况,最终造成学习者处理信息效率低下。

  本句原文为一个复合句,“there...base”为一个省略 that 的宾语从句,结尾处为 if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比较复杂的结构出现在 there 宾语从句中,因此原文断句重点在此处,可从几处介词下手:there might be a problem 丨 in getting enough drill collar weight or jar action 丨 to shear the pins and release the bottom hole assembly from the base. 如将词组看作信息组块,则这句话含有 13 个信息组块,需要占用的认知资源过多,认知负荷较重,不利于读者同时处理其他的信息。需先按照意群划分后,将原始信息组块按照逻辑关系细分为多个短句,每个短句含有更少的信息组块,便于大脑快速加工信息,可在各个短句中增加虚词作为刺激符号,来强化说明各短句之间信息组块的关系,为读者提供理解线索,减轻读者阅读时的认知负荷。译文 1 的最后一个分句过长,包含的信息内容过多,读者在阅读译文 1 时,需要将大量的认知资源放在理解最后一个分句上,从而减少了理解句中其他分句与整体句意的认知资源。译文 2 增加了“就”、“因”、“从而”,为读者提供了理解线索,读者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减少了理清信息组块逻辑关系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理解整个句子的效率。

  例 2. 断句后依据汉语句法结构重新排列

  From the above observations of the second bit and from the firm obstruction encountered at the base of the re-entry cone on re-entry, it must be concluded that the second bit was damaged at re-entry and the damage was most probably a pinched-cone, or cones, resulting in cone misalignment and roller cone interference.

  译文 1:上述第二个钻头的观察结果,以及重返钻孔过程中漏斗基座遇到坚硬障碍物,可得出结论,第二个钻头在重返过程中已损坏,并且损坏很可能是由于一个或多个牙轮受压错位后互相干扰造成的。

  译文 2:从第二个钻头的观察结果,和漏斗重返过程中基座遇到坚硬障碍物,可得出结论:在重返过程中很可能由于一个或多个牙轮受压错位后互相干扰,造成第二个钻头在重返过程中就已损坏。

  读者在阅读时,首先将整个句子“扫描”进大脑,随后依据习惯的句法结构对其进行分析、对信息进行编码进而储存进大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句子的句法结构与读者所熟悉的句法结构有偏差,就要花费更多的力气进一步认真分析句中各个词语之间的关系,随后再一次整合信息并储存。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句法差异很明显,本例中原文结论部分将原因后置,译文 1 按照原文结构译出,内容比较松散,原因解释放在了最后,使读者在读到最后的原因时,还需要将前半句的结果在脑中重新组合为“因-果逻辑顺序”,降低了信息的处理效率。而译文 2 则将整合后的意群,按照中文读者所熟悉的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因果逻辑”,使读者阅读时无需进一步的认知加工,便可很顺畅地了解到原文信息。在翻译时,按照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句法结构来安排句子信息,有助于读者更快地接收到文章传达的信息。

  例 3. 拆分非谓语动词结构,迎合汉语表达习惯

  The present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o include those vendors having equipment requiring major re-design, or complet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译文 1:因此本次研究将范围扩大到需对已有设备做出重大修改、重新设计与开发的供应商。

  译文 2:因此本次研究将范围扩大到此类供应商:已有成品设备,但需要做出重大修改,或者重新设计开发。

  在认知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在同一时间处理多件事情,就会出现资源分配问题。因而,当读者在阅读译文时,需要同时处理好信息加工与信息储存这两件事情,其中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因此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减少读者信息加工的难度。

  原文中出现了两个非谓语动词结构“ having... ” 和 “requiring...”将定语后置。译文 1 将“供应商”放在了最后,距离“扩大到”较远,读者在信息加工时,需将二者中间的较多信息暂时保留,直到出现宾语的核心词“供应商”。这种表达不符合汉语读者使用习惯,使读者在信息加工时要花费更长时间。而译文 2,则直接将“扩大到”与“供应商”放在一起,把充当修饰成分的非谓语动词放在后面逐个列出,这样就可以将关系最紧密的信息组块排列在一起,减轻了读者信息加工的负担,从而分配更多的资源给信息储存。

  例 4. 细化意群

  After thorough study of the capabilities of each available system, the initial costs and operating costs of each and the ability of the vendor to provid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services, it is our opinion that the system proposed by the Edo Western Corporation should be selected to fill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the 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 for the immediate future.

  译文 1:在充分研究对比了当前各供应商提供的设备系统性能、初始成本、维护成本、工程师支持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因素,我们决定选择沪江西部公司来提供可满足即将开始的深海钻探项目的特殊要求的设备。

  译文 2:在充分研究对比了当前各供应商提供的设备系统性能、初始成本、维护成本、工程师支持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因素,我们决定选择沪江西部公司,为深海钻探计划即将开始的项目提供设备,以满足项目的特殊要求。

  当一句话中出现的信息组块过多,各个组块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时,将占用读者大量的认知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理清各信息组块之间的联系。本例中,原文信息量较大,字数较多,包含的信息组块也多,如果按照原文的标点来断句将译文分为三个短句信息块,则每句的信息量依然过大,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来进行信息加工。

  原文 after 后面并列出现了几个宾语成分,在翻译时可将其处理为并列结构,而后面的主句部分,又出现了形式主语 it 和真正的主语 that 从句。此处 that 从句的内容很长,原文由几个介词(to、of、for)将意群分开,在翻译时可将这几个意群细化后,再重新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进行整合,这样读者就可按照整合后的顺序来处理信息组块,以其习惯的句法分析方式来快速加工信息。译文 1 中,将这部分翻译为了一个较长的句子,当读者阅读时,在没有理清各信息组块关系之前,不得不动用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信息加工,从而增加了认知负荷。而译文 2 则使用虚词“为、以”作为理解线索,将句子意群分开,大大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内容。

  例 5. 降低句中各分句间的联系

  Now the time t1 required for the string to move to a vertical position directly under the ship, called the Traverse Time, can be arrived at by an energy balance technique.

  译文 1:现在,钻柱移动到船舶下方垂直位置所需的时间 t1,可以用能量守恒等式算出来,t1 叫做横移时间。

  译文 2:现在,可以用能量守恒等式,算出钻柱移动到船舶正下方垂直位置所需的横移时间 t1。

  Sweller 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过程中,将未用完的剩余认知资源用到与当前学习信息活动直接相关的深层次信息加工时,也要产生认知负荷[7]。此时,如果学习信息中各元素间的互动较低,即各元素间的联系较少、相对独立,则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水平也较低;而如果学习信息中各元素间的互动较高,即各元素间联系紧密、无法孤立看待,则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水平也较高。因为此时学习者在深层加工信息时,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理解信息中各元素间的联系,考虑到各元素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长句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阐明长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并尽量将关联分句的放在一起,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需耗费过多的认知资源,就能够理解各个分句之间的关系。

  译文 1,各分句间的互动(即联系)较多,读者阅读时,需要前后思考,来理顺各个短句之间的联系,占用了较多的认知资源。而译文 2 将使用的计算方式、t1 和横移时间都放在了一起,一次性将所有内容解释清楚,减轻了读者阅读时寻找前后短句联系的认知负荷。

  3 总结

  石油类英语学术论文的长句翻译,对于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同时处理好信息传递与保证译文可读性两大问题。由于长句包含的信息量过多,读者在阅读中的认知负荷过高,大大影响了阅读效率。因而在提升译文可读性方面,译者可从减轻认知负荷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借助一些虚词作为理解线索,以意群为单位将长句拆分为若干短句,将意群细化,按照汉语的句法结构重新排序,以降低读者信息加工所占用的认知资源,减轻记忆负担,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