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劳动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实践劳动技能的提升。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即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到位、课程体系不健全、支持不到位。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有紧密联系,体现为劳动教育对德育内涵进行有效丰富、对智育功能进行适当延伸、对体育形式进行适宜拓展、对美育价值进行有效挖掘。因此,从全面发展视域来看,需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支持,统筹完善劳动教育政策保障。
本文源自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01-29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河南科技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为CN41-1382/Z,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3-6060。主要刊登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德育、文学、艺术以及理论研究、高等职教、农村职教、教育与经济、职业指导、比较职教、教育管理、课程研究、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等方面未曾发表过的学术论文。
关键词: 全面发展; 中小学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体系; 课程内容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教育及青少年成长中劳动教育逐渐走向遗失,如学生评价指标、学生奖励标准、学生考查等缺乏劳动教育的内容,导致劳动教育课程 缺 位。在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中小学生进行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学生劳动意识不足,在学习和生活中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不会劳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 就 需 要 在 整个中小学 教 育 全 过 程 中 贯 穿 劳 动 教 育,注 重 劳 动 教育。习近平同志在 2015 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1]2019 年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2]。可见,国家在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列入全面发展教育内容之中,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并重的中小学教育内容。本文从全面发展视域阐释重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重构路径。
一、重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中小学生不尊重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甚至轻视和蔑视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遗失。因此,重构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让青少年学生有更多时间与机会实践和经历,使其在经历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因为劳动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基本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需要; 有助于学生劳动实践技能的提升。
( 一) 劳动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及民众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教育在人们工作与生活及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越 来 越 凸 显。这就需要强化教育引导,发挥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产品创生、精神文明创建、国民教育发展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将其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与 情 感 认 同。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从物质层面来看,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精神层面来看,其精神世界相对匮乏,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之间不平衡。人生之路,十之八九不如意,没有谁是一帆 风 顺的,在有坦途的同时也有陡坡。但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仅看到了花香与坦途,没能意识到荆棘与陡坡,许多学生只知道索取、享乐,却不知道回报、共享,当他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时,不会及时、准确地分析解决问题,更不会从自身寻找原因。究其原因,是他们“吃”的苦太少,没有意识、更没有能力分析解决这些问题[3]。这就需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和重视劳动教育,让青少年学生有更多时间与机会去实践、去经历,使其在经历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生活的艰辛,通过点点滴滴的劳动教育将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进行细化和内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无声、育人于无形的效果。
( 二) 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他们从小被溺爱娇惯,从没吃过生活的苦,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参加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提升其劳动生活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朴素、勤劳的美德,升华其劳动情感。人们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和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与辛勤的劳动密切相关,同时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劳动教育的价值除了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锤炼其完善的人格之外,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其能够养活自己、照顾他人。如每天早晨起来自己叠被子,帮家人洗菜,自己洗衣服、打扫卧室、倒垃圾等,这种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可见,劳动在孩子意志品质的形成、独立性格的养成以及劳动情感的培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里,在家庭中也同样重要。对孩子来说,通过参与家庭劳动生活,可以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 三) 劳动教育有利于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在社会不断发展与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过程中,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再加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意识不足、劳动机会较少,导致许多学生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一些学生甚至不会劳动。举例来说,许多学校存在严重的就餐浪费现象; 部分学生大量浪费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意识缺失; 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独立生存与自理能力。归根结底,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劳动教育匮乏所造成的。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要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这种劳动教育是全面渗透性的,不是简单的劳动与技术的结合,而是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健康身心,强健体魄; 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基本生活技能、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养成团结协作、勤俭节约、意志坚定的优良品质; 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的劳动观念[4]。可见,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门学科,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基本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为学生终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就需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有效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 四) 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劳动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从教育视角来看,“劳动创造了人”这句话具有真理性,因为只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并且具备较高劳动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素质教育理念下,劳动教育占据重要内容,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劳动技术观念、提高动手实践技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功能角度来看,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教会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让学生在亲自参与和亲身经历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生活常识与基本规律。从本质上来看,劳动实际上就是进行实践的过程,让中小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体力劳动,使其在劳动中进行体验与感悟,不仅是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石,更是通过体力劳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因此,在劳动教育中需要教师不断向学生进行技能概念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劳动创造,培育学生动手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生活自理与独立生存能力,使其有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独立生存、在学习中自主学习、在工作中独自完成任务[5]。可见,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的形成,还有助于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现实教育实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实施和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许多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能从根本上形成正确认识;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流于形式,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现不够完善; 劳动教育支持不到位,落实效果欠佳,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位于“弱势”地位,严重缺乏有力支持。
( 一) 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政策的推动、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重视、广大社会民众的关注,劳动教育在许多中小学校引起重视,并开设相关课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中小学校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能从根本上形成正确认识。首先,没能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认为劳动教育仅注重劳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即只强调体力劳动,不关注劳动意识、情感、态度、习惯等的培养及创新创造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综合素养等的培育[6]。其次,没能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无论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一味地片面追求分数与成绩,不够重视劳动教育,轻视、淡化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最为明显地体现为劳动教育课时不足。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劳动教育被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一方面,许多中小学校在安排劳动教育课时将其并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不再进行单独安排; 另一方面,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校在课程整体安排方面,更为注重与升学考试内容相关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较少,劳动教育课时更少。
( 二)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流于形式
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现不够完善。首先,从课程内容来看,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知识、轻过程,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劳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劳动意识、情感、态度等的培养。例如,未能有效塑造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没能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情怀。其次,从课程形式来看,许多中小学校将劳动教育课并入综合实践课之中,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一些学校将其开展成了劳动理论课,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劳动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劳动教育课与其他理论课有着区别。通过理论讲授可以让学生知道应该尊重和热爱劳动,但未必能够促进学生劳动行为的发生[7]。最后,从课程评价来看,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还未建立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强调获得性评价,如理论知识,缺乏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如能力发展、素质培育等。
( 三) 中小学劳动教育支持不到位,落 实 效 果欠佳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位于“弱势”地位,这就需要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但从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来看,严重缺乏有力支持。首先,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短缺。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课程,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在进行课程设置与活动安排时要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如“体” “脑”结合。这样的“劳动教育”通常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即具备较高劳动教育专业素养的教师不足,难以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缺乏相关的劳动教育机构及其相应的制度,无法提供劳动教育所需的配套物资,导致中小学劳动教育难以顺利开展。其次,缺乏有效的联动互动平台。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不只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是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的渗透性教育,需要三方协同共进。但当前缺乏进行资源整合的三方联动平台,学校、社会、家庭没能形成合力[8]。
三、劳动教育之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更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共同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与此同时,劳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劳动教育对德育内涵进行有效丰富,增强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在内心深处珍惜劳动成果; 对智育功能进行适当延伸,可以提升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能力; 对体育形式进行适宜拓展,可以强身健体,丰富体育内容、拓宽体育形式; 对美育价值进行有效挖掘,有助于学生内在美的形成。
( 一) 劳动教育对德育内涵进行有效丰富
中小学劳动课程曾以“劳动技术”命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有“技术”无“劳动”的现象。而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明显存在用知识、技能、技术学习代替培养劳动意识、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的倾向。事实上,进行劳动教育并不是为了让中小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或学会一门技术,因为这是基础理论教育与职业技术院校所做的工作,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亲自参与和经历劳动实践活动感受和体验劳动,切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观念、劳动习惯,从而理解和尊重广大劳动者与自己的父母,增强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在内心深处珍惜劳动成果,在无形中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加强其对社会劳动的理解,这也是对德育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 二) 劳动教育对智育功能进行适当延伸
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智力”。从构成要素来看,“智力”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方面的能力,还涉及学生适应社会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能力。作为一种实现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只有亲自参与和经历真实的实践,才会使学生切身感受劳动的不易与艰辛,获得真实的劳动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是书本教育难以完成的。重构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在劳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明白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9]。可见,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智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通过学生对劳动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 三) 劳动教育对体育形式进行适宜拓展
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情感等,提升学生社会生活与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强身健体,丰富体育内容、拓宽体育形式。同一般体育运动相比,劳动教育与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相同点表现为都需要付出体力,并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不同点表现为劳动教育对技巧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体力与技巧的有效结合。另外,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发散思维的形成。中小学生接触和参与过的劳动是有限的,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参与具体劳动的过程中不被固化的思维束缚,这也是创造性劳动的具体体现。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不仅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共同构成了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还拓展了体育教育的形式,使体育教育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 四) 劳动教育对美育价值进行有效挖掘对人来说,外在的美并不是真的美,而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才是正真意义上的美。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在美的形成,一方面尊重与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优良品质与美好的品德,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与肯定,在参与和体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取得成就感、获得满足感,在内心深处感受劳动的意义与生活的美好,这也是劳动创造美的体现。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劳动协调着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快了人类进化的进程。同样,通过劳动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获取自身所需物料,延续生命。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不伤害和不破坏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体验世界的美好。在开展劳动活动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配合、密切联系的,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技巧与技能,还体验到了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享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劳动教育创造美的重要体现。
四、全面发展视域下重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其他各育( 德、智、体、美) 的有效补充。因此,从全面发展视域重构中小学劳动教育,须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扩充劳动教育范围,加强中小学劳动课程实践性,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从上到下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支持; 统筹完善劳动教育政策保障,创建统筹协调机制,强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构建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能有效落实。
( 一) 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
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仍然片面追求分数与成绩,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突出,在社会中被淡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学校中被弱化。因此,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价值,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相关媒体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宣传活动,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纠正片面的劳动教育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对劳动形成的错误认识,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它是一项基于物质生产与体力劳动的实践活动。其次,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教育,并广泛参与劳动教育教学活动[10]。学校和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组织者与实施者,在注重成绩与升学率的同时,还要关注对学生更为有重要影响与意义的其他方面,如劳动教育,并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内容设计、环境配置等方面予以平衡。再次,家庭要密切配合、协助学校与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在思想、时间、环境等方面为学生接受劳动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学生自身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用心感受和体验劳动。
( 二)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时代对我国劳动者提出更高要求。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劳动课程缺乏对职业劳动、数字化生产、社会问题等内容的关照,往往被窄化为学校劳动、手工活动、家务劳动等,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11]。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更新中小学劳动课程内容。首先,扩充劳动教育范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扩充种植、养殖、烹饪、缝纫、生产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关注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加强学生对数字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数字的意识与能力。其次,加强中小学劳动课程实践性。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被简化为观看纪录片、撰写实践报告等,更多局限在课堂之中,缺少职业劳动与社会实践的参与。这就需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并提升新时代所需的能力。最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农场、工厂等联合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场所。
( 三) 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支持
“德智体美”四育教育体系是由从国家到地方的专门教育行政部门系统推进的。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仅有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建设,而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上到下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首先,要创建横向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其具有系统性与时代性特征。一方面结合创新创造性活动,有效融合生产、生活、服务性劳动,突显系统性、时代性特征,构建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联互动平台,经过三方系统合作与共同努力,形成横向劳动教育体系,使学校、家庭、社会三领域的劳动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其次,要构建纵向的劳动教育体系,使大中小幼劳动教育相互衔接[12]。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发展特性,结合国家印发的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与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遵循教育规律,创建纵向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一体化,以培育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素养。
( 四) 统筹完善劳动教育政策保障,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落实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落实需要政策层面的保障。第一,创建统筹协调机制。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养的课程,劳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工作,还需要社会、家庭等的协助与配合。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对学校、社会、家庭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利用,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第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水平的基本保障,各中小学校须根据自身条件与办学需求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配备专职劳动课教师的同时,兼用有专长的其他教师以及聘任社会上有专长的技术人员,共同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的落实[13]。第三,构建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建设,激励和奖励在劳动教育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学生、教师、学校; 根据劳动教育大纲,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劳动特点,总结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经验,制定本地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估标准; 加强劳动教育研究,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构建有效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