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语言服务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

时间:2020-11-10分类:英语翻译

  摘要:语言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与信息传播技术密切相关,为满足行业需要,各高校在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同时,也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提出语言服务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研究。设计多维度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技术写作者具备外语写作能力、技术专长、工具使用能力、采访与倾听能力、信息设计能力、可用性测试能力;更新人才培育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基于多方培育机制,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积累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完善技术传播方向课程体系,丰富学生个人就业简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教学刊

  本文源自高教学刊,2020(32):37-40.《高教学刊》(半月刊)创刊于2015年2月,杂志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学术期刊。《高教学刊》办刊宗旨:刊发高等教育教学与高教理论研究成果,交流高校教学与建设的改革措施和实践经验,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创新思路,为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一、概述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最为直接的方式,语言服务作为现代化社会背景下衍生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当代经济市场已具备针对不同社会群基础,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专业服务。技术写作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涵盖一切传递技术信息的文本类型和文本格式,包括技术报告、操作手册、商品目录、各种说明书、图表、广告宣传、招商材料、企业介绍、产品说明、信件、备忘录、建议书、商务策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培训方案、商业文件报告、科技文献等文本写作。国际语言服务模式的统一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于高校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无论是现代化产业或多专业学科交叉行业,在实施市场对外洽谈过程中,均需要新一代技术语言服务包作为交流保障,如何培养适合当下社会形式的信息技术翻译人才成为了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整合市场数据发现目前高校针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1]。例如,传统的课程专业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极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个性化需求,部分学生表示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小;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部分教师学术专业水平较低,无法结合市场行业发展趋势提供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造成学生学习与社会就业脱轨,人才就业率低,教学效果及质量较差,缺少正确的学习引导,很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为满足行业需要,提出语言服务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

  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了解了在信息技术行业培养创新型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以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语言服务视角下,整合当下教学现状,提出了高校创新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几项建议,希望为信息技术行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毕业学生的就业率,改善目前人才培养现状,为国家经济的前进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

  (一)多维度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经济的不断对外发展,使语言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对外交往能力,同时需要了解多个国家的语言发展文化,熟练掌握多种类型的语言表达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2]。考虑到不同国家语言文化之间潜在一定差异性,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教育部门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后期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执行企业提出的任务,或是就业涉及的范围,均变得更加广泛。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应明确不同学生群体的就业发展趋向,提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划分学生发展界限。在语言服务视角下,整合市场语言行业设计需求,调整高校设计目标与市场发展趋势的协调一致性,明确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潜在的差距,实时调整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方向。

  目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熟练使用计算机与信息网络,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为企业运转提供决策性建议。结合上述提出要求,整合语言行业在教育市场的占有率,遵循教学大纲任务安排,设计基于语言服务视角下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设计[3],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表述信息,将翻译人才目标按照学生群体分为4个层面。其一为学生语言学习基础目标,教学中需要学生按照教师教学需求,结合课本提出任务,夯实听说读写译基本功,该部分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类基础技能,树立对专业课程学习的正确认知。其二为学生语言学习需求目标,作为语言表达课程的关键构成之一,教师可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常用语言的语法表达方式及语言应用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可选取市场中真实的语言交流素材,向学生分析使用不同语言对话中的语音语调运用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课件中语言表达方式练习对话。其三为学生语言学习毕业目标,要求学生可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切合实际的应用于语言服务对话中,依照适合市场发展的语言表达基础框架,将该部分作为评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教师可在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模拟学生工作环境,布置当堂课翻译课题,将具有相同就业取向的学生划分至同一课堂实践小组,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翻译能力[4]。其四为学生语言学习创新目标,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及自身兴趣爱好,设置多种技术传播方向课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丰富学生就业求职简历。技术写作者需要以下6种工作能力:(1)外语写作能力。(2)技术专长。(3)工具使用能力。(4)采访与倾听能力。(5)信息设计能力。(6)可用性测试能力。

  (二)语言服务视角下翻译人才培育理念更新

  教师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仅针对课本提出的理论知识框架,单纯的向学生讲解知识,同时应注重学生的多语言对外表达能力。转换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在翻译课堂上增加双语技能培养课程,锻炼学生将语言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安排中穿插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延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就业方向为教学主线,基于语言服务视角,更新翻译人才培养理念[5]。如图1所示。

  结合图1中表述信息,以课程主线方向为教学理念设计的中心,结合教师在市场调研活动中获取的多元化教学数据,应用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建立“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满足多元社会对于翻译人才提出的要求。在理念更新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向实施深度剖析,增加实践课程在整体专业课程中的占比,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6]。根据多群体人才培养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入“翻译+技术”人才培育观念,将信息通信技术知识融入专业语言翻译课程,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将二者教学理念动态化整合,创造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翻译人才。此外,综合学生的自身特长,采用“主修+辅修”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语言作为学生的主修课程,将信息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作为学生的创新课程,培养新复合翻译人才,延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

  表1基于语言服务视角设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图1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理念

  图2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三)基于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拓宽翻译专业学生就业渠道

  传统语言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讲授学生专业语法语义,熟练理论知识。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一批熟练的语言翻译者,同时需要人才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备专业的翻译能力基础上,了解企业发展文化,掌握企业内部人员管理流程及专业项目的运营实践方式。以此下述将采用搭建多方交流平台的方式,延展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7]。以学生就业需求为中心,将专业教师作为人才领航人,高校作为学生学习基地,企业作为学生就业保障,提出一种基于语言服务视角的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如图2所示。

  根据图2中表述的信息,为了提高学生的市场就业能力,在完善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实施二次重构,高校可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机会,提高教师团队的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到市场中参与国际化企业的生产活动,保留高校教师职位,引导教师挂职学习,外聘专业语言类教师,丰富高校翻译课程教师队伍。

  开展学生主修语种教学模式教改活动,与校外语言类高校合作,定期实施专业学生互换学习,或校内分段合作,吸引企业对人才建设的投资。联合合作企业,搭建多方交流平台,由企业提供高校人才培养真实的项目案例或翻译文件,由高校提供企业定向人才,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8]。此外,增设校内学生就业咨询窗口,合作企业可将每年招聘信息发布在学生就业窗口信息咨询公告栏上。学生结合自身需求及就业方向,向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提出就业问题,通过就业指导教师与心理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推荐与学生自身条件相匹配的岗位,建立双方交流渠道,延展学生就业范围。

  表2课程体系设计

  (四)完善技术传播方向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选择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增设技术传播方向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可以包括汉语语言文化、英语语言文化、技术写作理论与实践、翻译技术与翻译实践等内容,选修课包括写作项目管理、为翻译而写作、技术写作标准与规范等。

  丰富教学资源,配套设置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满足语言服务市场对人才提出的要求[9]。技术传播方向课程体系设计如表2所示。

  结合表2中所述信息,将技术传播课程按照层级需求将其分为:听说读写、ICT相关知识、ESP专门用途英语、技术传播课程群。通过线上线下的实习实训锻炼学生的技术翻译、技术传播能力。在上述基础上,开展语言技能培训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对外直接交流能力、语言结构语法掌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此外,完善技术传播创新课程,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团队协作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网络线上学习同步进修语种,切实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专业需求或专业能力,参与语言专业等级考评过程中,丰富个人就业简历,为后期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革新人才评估方式,仍延续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基于此条件下,开展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建立多维度人才评价指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国际类企业对于创新型复合语言人才呈现极度渴求状态,本文在语言服务视角下,从4个方面开展了高校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其中不乏涉及技术传播所需具备的技能,如计算机编程、数字出版、网页软件本地化、术语管理、信息挖掘、图形编辑等,翻译人才已然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传播能力。针对目前教学中潜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合理的解决策略,为人才培养提出正确的指导方向。在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可为经济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翻译人才,提高了行业对外交流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就业多元化渠道。

  参考文献:

  [1]谭艳.现代学徒制视野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校企业合作探讨———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法学院“学徒制”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2):119-121.

  [2]易超.AI背景下韩语翻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初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朝鲜语MTI为例[J].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9(03):118-124.

  [3]黄哓婷,许文洁,青立花,等.Trados翻译软件技术在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J].海外英语,2019(21):138-140.

  [4]郭剑英,李少川,邓衔柏,等.以“两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一流兽医本科人才教育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02):137-140.

  [5]李琳琳,张培辉,冯晓莹.现代产业化视角下创新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与体系构建研究———以沈阳建筑大学MTI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211-216.

  [6]耿葵花,谢红梅,蒙艳玫,等.基于“多元培养、三维融通、全程协同”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双高”人才培养方案———以广西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06(01):1-3.

  [7]孙福振,田爱奎,张龙波,等.新工科驱动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以山东理工大学软件工程(大数据方向)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0,34(01):17-22.

  [8]刘利.民族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05):18-23.

  [9]李保云,张海林,张洪亮,等.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5(02):128-131.

  [10]罗慧芳,任才淇.本地化和机器翻译视角下的对外文化传播[J].中国科技翻译,2018(2):24-26.

  王怡,刘世英.语言服务视角下高校创新型信息技术翻译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20(32):37-40.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