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新时代教师以何种方式影响学生

时间:2020-09-28分类:教育理论

  摘要: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教师以何种方式影响学生以实现这种重任和使命就是当下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一靠思想、道德、素养,通过“四标准”影响学生;二靠初心、使命、担当,通过“引路人”影响学生;三靠定力、自信、智慧,通过“四统一”影响学生;四靠理想、信念、追求,通过“下功夫”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本文源自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05):80-83.《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双月刊)曾用刊名:西北成人教育学报;函授通讯;高师函授,1999年创刊,是国内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指导性刊物。自创刊之日起始终恪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并重,倡导服务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为教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和教育交流服务。力求集全国各级教育机构成功管理经验之精华,纳百家理论研究之精髓,突出改革,突出新论,开拓视野,探索新领域。

  教育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生幸福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就从本原上决定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使命。在新时代,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就是习近平在近期内关于教育相关问题的论述,其中对教师先后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个下功夫”的殷切希望,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通过修习形成优良的教师品质,在教育活动中感染、熏陶、影响学生,用所言、所思、所行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进而塑造学生的灵魂、生命。教师究竟拿什么去影响学生、用何种方式去影响学生、影响学生的什么是重大的教育命题,也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思考。

  一、靠信念、道德、素养,通过“四标准”影响学生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好老师的“四条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即“四标准”是新时代中国教师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信念是好老师的价值所在,这种信念根植在教师的心田,成为教育教学的精神源泉,促发教师转化为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并通过坚定信念影响学生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好老师的立教之本,形塑成教师爱生如已的品格,锤炼成优良的教学品质,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德操守,守望精神追求,自省教育方式,公平公正处理教育关系中,养成健康生活情趣,做到慎独慎微、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用自己的品行去影响学生的道德准则;扎实的学识是好老师的从教之根,这种学识凝练成教师的教育素养,体现出教师对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热爱,表现为投精力、深钻研、勤思考的教育行为,只有不断拓展认识疆域,在理解与探究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从而用自己的学养影响学生的知行观念;富有仁爱之心是好老师的影响之源,老师所培植的仁爱之心才能“以爱育爱”,充满热情的从事教育事业,在复杂的教育世界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置学生的利益为教育工作的首位,同学生一起进行体验式、包容性学习,用爱感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仁爱穿梭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处,进而用自己的真诚影响学生的修习行为。

  拥有“四标准”的教师才能有实力影响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仁爱之心是影响学生的软实力,扎实的学识素养是影响学生的硬实力。教师就是通过自己的软、硬实力,在教育活动中对学习共同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力就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因为教师对教育活动有设计权、主导权、实施权、反思权,能够在权力的运用上把仁爱之心糅合在活动细节处,把信念、道德渗透在对知识传播、能力提升、素养培养上,并通过言传身教与学生一起建构情感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真正用自己的信念、真诚、执着感染学生,破解现实中师生关系冷漠化、物欲化、躁动化、世俗化的倾向。

  通过“四标准”是教师影响学生的基本取向,这种影响是持久而富有生命力的。教师的理想抱负、坚定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和扎实学识就能转化为巨大的教育力量,把远大的志向、崇高的品德、善良的种子根植在学生的心田,使学生心怀中国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富强而发奋读书。正是这种理想、道德和素养促使教师树立批判性思维,不断检测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和探索影响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探寻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技巧,深度钻研所教知识,灵活设计教学活动,精准分析现实问题,智慧性地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坚定信念,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靠初心、使命、担当,通过“引路人”影响学生

  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9月9日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指出了教师要做“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即“引路人”是新时代教师的工作方位。以学生为本是教师从教的根本立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就是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塑造学生将来从事和应对挑战的坚强人格、意识品格,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具有较强的抗逆力,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生活的情趣,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高贵的品质,用坚定的理想信念装备自己,有担当和大局意识,并能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顽强不屈、勇于挑战,坚持自信,这些品格的形成就在于学生的求知求真求美中。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学中着力于挖掘知识的内在价值,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构建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知识完善人格,为生命化妆,影响学生崇尚真知、乐学好学,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和终生学习的习惯;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突破思维禁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敢于尝试、善于创造,形成创新意识和拥有创新能力,在教学设计、实施、反思中鼓励学生创新,以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优化;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为祖国振兴而学的理想信念,融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为一体,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文化认同和传承意识,将祖国的热爱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奉献祖国的实际行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通过“引路人”来影响学生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也是教师初心、使命和担当的使然。新时代赋予教师的初心就是铸魂育人。因此教师要倾心于品格的锤炼,立足于学习知识,回归于创新思维,坚守于奉献祖国。以“四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做好引路人。学生品格的锤炼、知识技能的获得、创新思维的形成、奉献祖国的意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俯下身来,深入了解学情,精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流程,避免陷入盲目设计、教学、评价的误区,以免影响学生的发展。

  通过四个“引路人”是影响学生的基本路径,教师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切实进行“引路”的学术研究,丰富理论功底,探寻科学的引路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策略,增强教学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创新实践力,真切的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引路的基本向度,贯通到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从本质上影响学生的品格、学习的方法、创新的意识和奉献的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需要从战略、辩证、创新思维的角度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引领学生提升认知力、创造力和思维力。尤其在瞬息万变的智能时代,充分认识“引路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通过共现、统觉、移情实现引路变现,精心设计故事、案例、话语、行为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发现力、创造力,把学习、反思、实践、创新的时间、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制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条件和环境,在人格上尊重、情感上关爱、行为上引导,履行好引路人的职责,在建构精彩教学情境,激发内在动机,关注关键行为中提升学生的选择和决策能力。

  三、靠定力、自信、智慧,通过“四统一”影响学生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坚持“四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即“四统一”是教师工作的实践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师不容回避的神圣职责,育人是根本,教书要为育人服务,因此在教书的过程中需要营造良好的教书环境、运用科学的教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书手段,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素养当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如饥似渴学习知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言传身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方式,身教重于言传,在做人、做事方面要为学生树立典范,以高尚的人格、执着的追求、工匠的精神感染每一个学生,在教育全程中使语言表达适切、准确,具有亲和力和教育力,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把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通过具象活动、实践探索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说服力和影响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言传和身教完美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要求教师潜心做真研究、追求真知识,真切的关注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紧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引领学生在变动不居的现实中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建构道术结合的共同体;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是教师的基本操守,学术研究中形成真学问、解决真问题,不断的积累和更新知识,确保教书育人永保活水源头,进而拥有更加渊博的知识,用真才实学应对各种挑战,在追求学术进步的过程中,静下心来,虚心请教,用批判性思维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大胆进行学术创新,坚持学术自律,杜绝学术不端,为学生树立探索科技高峰的典范,这种统一就要求教师要以研究成果增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筑牢学生的学术规范。

  通过“四统一”影响学生是四有好老师、引路人的具体表征。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就要倾注在教书育人中,就表现在言传身教的引领中,就展现在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中,更要体现在学术探索与规范遵守中。教师通过“四统一”影响学生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行为系统。这种影响力的持续作用靠教师的定力、自信和智慧。定力来自于做四有好老师所形成的教书与育人的信念与策略,来自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职业素养,这种定力能够确保教师言传身教有力量;教师自信来自于坚守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的统一,确保教师采用内生外促的方式,用更高的标准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形成影响学生成长的动力机制,在问道中形成见识,扩展教育资源,增加教育存流量,充满自信的创新影响模式,真正使学生受益;教师在“四统一”中所形成的教育策略才能使教师思考周到、表达得体、行为公正,形成智慧性的影响体系。

  通过“四统一”才能强化影响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在潜心问道与学术追求中形成的研究素养与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中形成的教学素养相融合,以及在关注社会与遵守规范形成的责任担当、创新精神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了策略框架。真正使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素养中进行故事再造、知识嵌入、智慧融入,引导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奋斗精神,勇于解决新问题,通过四个统一使教师更加执着于教书育人,倾力于言传身教,奋进于潜心问道,坚守于学术探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切的影响学生一生的修为。

  四、靠品德、奋斗、实力,通过“下功夫”影响学生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当代教师提出了要在6个方面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即“下功夫”是教师影响学生的更深层次要求。从来没有不下功夫就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教育。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功夫下在这三个方面,才能从根基上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力,而理想、情怀、品德的提升要下实,就要下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反思中、学术研究中、关注社会中、言传身教中。其次要下功夫强化学生的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养,形成强大的育人氛围,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把奋斗的种子、爱国的情怀、品德修养内化为一种学习力量。教师正是通过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潜心问道等途径将自己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表征在学生面前,产生持久的影响力,进而内化学生使之具有健全人格、自由个性,有大爱、大德、大情怀。

  通过六个“下功夫”才能形成对学生强大的影响力。而下功夫就要付出,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自身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完善上,形成育人的高超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拓展自己的认识疆域,把自己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融入到育人方式的转化上、信息素养的提升上、教学系统的重构上、示范导引的创新上,显见在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先进、教学方法高效、检测评价科学上,让功夫在教学的点点滴滴可以触摸到。教师有真功夫才能形成强大的影响场,感染和触动学生珍惜时光,立志奋发,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奋斗的力量,前进的动力。教育是人与人相互影响的过程,是功夫传递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促发学生有更高远的追求,有更丰富的人生思考,有更科学的学习方法,为行为的改变、思维的拓展、见识的增强建构行动系统,强化自身认知、增进个性认同、践行核心价值。

  通过“下功夫”才能显现教师的影响力。教育教学需要明晰的师德信念、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高超的专业能力,这些都是源于下功夫,这样才能避免无谓的教学失误,规避教学冲突,化解教学矛盾,体悟教学真谛。通过下功夫才能有更清晰的育人目标,做到以人为本,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理解原理、解决问题,经受挫折,经历磨练,迎接考验。才能使师生共同体中坦然的面对信息时代知识的碎片化,影响的多样化、环境的多变性考验,充分利用教育机会,引导学生立远大志向,练敢于担当的精神,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实现理想抱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五、结语

  教师何以更好的影响学生素养,就表征在做四有好老师的奋斗历程中,做引路人的修行中,也在四个统一的践行中,六大功夫的夯实上。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着力点就在于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中特别指出更加重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将他们作为全面推动变革的力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期盼。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和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及总量不足之间的矛盾上,而最为关键的是拥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新时代人民对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期盼更加强烈,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更加迫切,希望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更深入的研究教师影响力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孙春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J].求是,2018,(19).

  [3]宋乃庆,罗士琰,肖林.新时代中国好教师培育刍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8,(7).

  [4]冯建军.类主体: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性假设[J].教育研究,2019,(2).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要求—学习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J].教育研究,2018(10).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EB/OL].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