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南京江宁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研究

时间:2020-06-05分类:城市管理

  作者:黄体允 李英艳

  [提要] 作为大城市的新城区,南京市江宁区具有明显不同于传统老城区以及偏远县城的经济发展特征。在经历改革开放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高速发展阶段之后,江宁区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理念和时代背景下,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构建呢?本文在剖析江宁区经济发展指标基础上,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升级现有产业、培育内生动力、创新乡村振兴、勇于制度创新等具体路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数字经济

城市建筑论文

  一、时代背景下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城市城区的不断拓展和各地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各大城市涌现出一批既具有相对发展独立性、又包含相当数量农村区域的非主城区。这类新城区通常是由中心城市原来的郊区、或者是由近郊县通过撤县设区转变而来,区域上是具有典型县域特征的区域单元。由于这类区域与老城区相比,往往土地面积较大、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因此各大城市也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区域。它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不同于第三产业占据重要地位、土地极其稀缺的老城区,又区别于传统的、远离中心城市的农业县城。目前,在经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第一阶段之后,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构建新的动力机制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南京市江宁区发展概况

  (一)江宁区自然与区位概况。江宁区位于南京的中南部,从东、南、西三面呈半环状围绕南京传统主城,东、东南、南、西南、西这几个方向分别是镇江的句容市、南京溧水区、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徽和县等,境内主要有长江、秦淮河两大水系,地形地貌上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称。它是2002年由原来的郊县江宁县撤县建区转隶而来,与原来鼓楼、玄武等老城区相比,江宁区具有现代大城市新城区的特点,现辖10个街道、3个开发园区、129个社区居民委、72个社区村民委。截至201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28.7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16 万人。江宁区城镇化率从2001年的26.17%、2005年的56.76%已经提升至2018年的73.12%。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顾问公司研究数据,江宁在全国百强新区榜单(2019)中位列第4名。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时速度就会明显放慢,此时以城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也逐渐减弱。

  (二)江宁区经济指标描述。为了更好地描述江宁区的经济概况,我们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典型对比三个侧面进行数据分析和描述。从表1的横向比较来看,江宁区经济增长速度分别比全国、江苏省、南京市高出2.7、2.6、0.3个百分点,增长势头看起来不错;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南京全市、全国百强区平均水平持平,分别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3.5、3.9个百分点。但这样的增速能否一直持续显然是不确定的,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外延式增长难以持续。(表1)

  从表2江宁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可以看出,近五年GDP平均增速为9.6%,但增速从2014年的10.9%逐步放缓到2018年的8.3%;从内部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缓慢上升,从五年前的40.8%提升到44.9%。结合表3中各次产业所占比重指标,江宁区作为经济强省的省会城市的市辖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尚不及县级市的昆山市,与深圳市南山区有14.1%的差距。江宁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空间巨大。(表2)

  通过表3可以测算,江宁区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全国百强县第一名的昆山市的0.5646、全国百强区第一名的南山区的0.4320;人均产出能力分别相当于其0.741、0.496。这个比较指标启示我们,江宁区升级现有产业以强化优势、倡导全民创新创业以补齐短板仍有较大的腾挪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凝心聚力、持之以恒。(表3)

  三、构建江宁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学投入产出理论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当扩大投资、增加产能等外延式发展将近饱和时,当生态环境承受、土地开发承接达到基本红线时,粗放的发展必须向和谐、协调、绿色的高质量发展转变。那么,建立在江宁区现有资源禀赋、环境保护等约束条件下,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呢?

  (一)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区域发展小气候。世界银行在《营商环境报告》中指出,某经济区域的政府与执政党治理的透明度和便利度越高,企业的准入率就越高,世行的研究用数据证明,良好的营商治理环境使开办企业需要的时间每减少10天,就可以促使投资率增长0.3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增加0.36个百分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基础设施很差、营商环境不好,为了寻求经济发展的突破,于是设立了经济特区、加工出口区等,在园区里改善基础设施,实行一站式服务,创造局部有利条件来克服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的瓶颈限制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善区域小气候的可资借鉴的操作办法,在区域范围内,把营商环境、治理环境提升到极致。要结合具体区域,从硬环境、软环境两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完善。

  1、优化营商软环境,完善政府治理。莱索托经济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无限政府的经济环境中,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要远高于契约经济社会同,因此应注重提升管理的软实力,树立“软环境就是硬实力”的现代管理与服务理念,增强区域管理服务的吸引力、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应从政策与机制上着力解决政府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公共管理“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问题,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加强政策制定协调,力争各部门协调一致并达成共识,避免政策冲突、政策叠加,使区内企业和潜在投资者预期明确,降低对区域服务、治理方面的顾虑。例如,在江苏省营商环境评比中蝉联第一名的如皋市(南通市代管的县级市)深化“不见面审批”和“证照分离”等改革,打造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在南通首创网上中介服务超市,1日办结率达62.9%,优化的營商环境、政府治理已成为驱动当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金招牌”和“强引擎”。再如重庆市璧山区民营企业53,500多户(占市场主体比例达95%以上,纳税占比75%,解决就业95%以上),区政府创新地创建了为企业解难的“企业之家”。企业之家是璧山区实施“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一个重要线下平台,改变常见的政企沟通八股气息,通过“环境改变语境”;将这一平台构建成“问题反映、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的闭环控制的管理机制;璧山区领导每周到企业之家“坐班”,倾听民营企业家吐苦水、谈发展,璧山区工商联等相关部门则会每天到企业之家“做客”,并邀请专家学者、政商届精英、优秀企业家等不定期来到企业之家,为本地企业发展“把脉问诊”,使得民营企业成为璧山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推荐阅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化工园区的创新与实践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