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政府机构社工编制人员现状与激励的浅析

时间:2020-04-02分类:行政法

  摘 要:为缓解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人员不足的境况,社工编制作为一种编制补充形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府机构及其下属机构中。然而由于特殊的身份,加之政府机构人员聘用特殊性,产生了包括薪酬福利不对等、职位晋升受限制、人才流失较严重等问题,使社工与另两类编制人员进行横向比较时,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及黏性,同时也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S政府机构为例,浅谈如何以问题为导向促成有效激励措施,从人力资源管理、人文主义关怀、领导能力等方面着手,缩小由于特殊编制问题所产生的差距,增加社工对组织的黏性。

  关键词:政府机构;社工编制;激励

政府机构

  一、概述

  社会工作的从业者被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社工所要承担的使命是:“扶弱济贫”和“助人自助”。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舶来品”,其概念最初形成于英美,伴随着由于工业化进程引发的社会问题而产生,并于20世纪前半叶传入中国。

  目前国内的社会工作,主要体现为行政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两种模式,政府承担了其中传统性的行政工作。目前,政府机构单位及下属单位、社区、村委、居委等,为解决实际用工需求,缓解事业、公务员编制不足的压力,雇佣了大量的社工编制人员。

  对于专业性社会工作,截至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专业队伍人才超过了120万,累计有33.2万人取得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10.7万人取得了社会工作师证书(中级)。此前,中央颁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一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将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无论社工是否持证,都是为满足社会需求,协助有困难、有需求的对象解决问题、进行改进,使其更好地完成社会融入并推动环境改善的有力支撑。社工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是对社工群体作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助力者的认可,是对社工社会地位的提升,也是对社工福利的进一步保障。但带来利好的同时,对于未取得资格证书仍参与在“扶弱济贫”、“助人自助”事业中的社工,也由于“编制外”人员身份,而在薪酬福利、个人职业发展等方面,无法与同一工作单位中“同岗位”人员享受同样的待遇。

  二、S政府机构社工现状

  目前S政府机构现有社工编制人数为208人,占在职员工总人数的70%余,虽然作为编制性的补充,缺已大幅超过了“补充性”的范畴。有部分办公室更是出现了部门负责人之外,其余均为社工编制人员的情况。虽然社工作为重要的劳动力,缓解了S政府机构编制人员严重不足的客观情况,但由于特殊身份,即使与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人员有相当的工作表现与工作绩效,也无法享受同等的薪酬福利待遇,没有足够的晋升空间,导致对工作满意度、自我认同感下降等问题。S政府机构在实际用工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薪酬福利差异

  就上海市而言,社工与社工之间,社工与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人员之间的薪酬福利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同行政区划甚至同区内不同社区、居、村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二是同工作机构同岗位成熟社工与新进社工间的差距不明顯。以S政府机构为例,根据社工工作年限发放补贴,而工作年限以3年为最小单位来进行等级划分,这就缩小了成熟社工与新进社工薪酬福利间的差距;三是相同工作机构同岗位,社工编制与事业编制、公务员编制人员之间差异明显;四是不同学历等级的社工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别。

  既不属于事业编制,也不属于公务员编制的特殊地位,加之上述问题的存在,容易造成社工在进行自身工作内容评价和横向比较时,产生不对等、不公平等的负面情绪,从而降低工作满意度、工作的卷入程度、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

  (二)人才流失

  稳定性是确保社工开展日常工作的基础。虽然政府机构内的社工承担的主要是传统的行政性工作,但需要其具备专业知识支撑的同时,社工的工作经验也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中大量经验的积累,对于问题的顺利解决,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以及群众的满意程度,都产生了直接和正面影响。而对于目前社工编制人员由于薪酬福利、晋升空间等的问题,导致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频繁,无疑对政府机构内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政府机构招聘周期、流程及条件的特殊性,社工的流失对于岗位工作的接续造成了较为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人员招聘以及培训的成本。

  (三)队伍年轻化

  现在社工队伍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整体偏向年轻化。不同于以往外界对于社工的印象,社工群体正向年轻化、专业化转变。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部分岗位对于学历的要求也较之以往有所提高,同时年轻一代对于“社工”这一职位的认识也产生了变化,而80后、90后求职时对于职业稳定性因素的诉求,也使相对较为稳定的社工职业,尤其是政府机构内的岗位,受到青睐。青年社工在知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上,都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

  (四)职位晋升限制

  不同于企业,机关内通常以编制定职级,而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大多担任部门内管理岗位,这种以编制定岗位的管理办法,导致社工编制人员晋升空间小、角色定位模糊,从而产生工作积极性下降、工作满意程度降低等消极因素。

  尤其,对于35周岁以上的社工,由于年龄以及学历方面的因素,无法通过特定的考试获得事业编制或公务员编制,导致自身在机关内的职业晋升空间有限。同时,以编制定职级的方式,也可能导致社工在与同部门事业编制或公务员编制员工进行工作内容比较时,产生不公平的自我感受,从而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降低工作积极性。

  推荐阅读:新政府会计制度下气象部门财务核算和管理探讨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