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时间:2019-12-17分类:哲学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而且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唯物史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石、共享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目标、公平正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指向、人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终极追求。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基石;价值目标

辽东学院学报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99年,由辽东学院主办。本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服务,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立足校内,面向全国,为繁荣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财经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巩固执政党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所在。基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沉痛教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并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发展的动力来自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厚重的理论底蕴和鲜明的价值取向,对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唯物史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石

  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具有自身的逻辑,除了根植于客观现实和实践沃土外,也还有理论上的渊源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政治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阐扬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唯物史观包括两个核心观点: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者紧密关联,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必然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唯心史观时指出:“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始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精神财富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精神生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人民群众不仅直接创造了许多精神产品,而且为一些伟大精神产品的产生提供了直接依据。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一切真正的社会变革,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摧毁腐朽社会制度的斗争或改革旧的体制机制的实践,无论革命时代还是改革时期,人民群众都是决定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肯定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涵,所以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既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是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创造性实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仅主持中央政治局专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反复阐明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他强调:“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只有按历史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无往而不胜。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②。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必须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宗旨的生动体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主体地位。群众路线是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认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③。坚持群众路线和人民主体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也取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进入新时代,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奋斗目标、战胜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群众路线和人民主体地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落实到具体实践之中;也不能有选择地付诸实践,必须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要体现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其次,要体现在领导实践和决策过程中,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再次,要将群众路线贯穿于价值创造及其评价过程中。“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④。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了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鲜明立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线,也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抉择,必须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要求统一起来。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人民群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实践表明,只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就拥有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

  全面深化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革命,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这就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改革,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正是因为有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⑤。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反映了当代中国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往的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在于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要达到预期目的同样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显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贯彻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确立了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我们党战胜“脱离群众危险”的迫切需要,也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所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强大合力的必然要求。

  二、共享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要包括价值创造和价值目标,而贯穿其中的根本是价值主体。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所突出的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实现共享发展所强调的则是价值目标的主体。习近平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實现共同富裕的要求”⑥。这也就是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然要求坚持共享发展,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因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往开来的伟大实践中,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者,理所当然地也是价值分享者,二者的统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也是由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决定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创造作用,最终要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共同富裕为归宿。

  共享发展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利益原则。价值目标的实质是利益。马克思主义肯定利益原则及其重要意义,不仅明确主张利益是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且突出强调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突出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⑦。应该指出,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同志,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在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⑧。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遵循。针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经发生的忽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问题,邓小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强调物质利益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思想主张,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共享发展的价值遵循。

  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虽然总体上是一致的,但具体上却并不是完全一致,追求利益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也大相径庭。正确认识和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一大主题,也是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动力和活力的内在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遵循马克思主义利益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人民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把人民意见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最好尺子。习近平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⑩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发展理念、政策举措还是发展实践,都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神实质。

  共享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应然,而共同贫穷和两极分化都与社会主义本质格格不入,因此,把应然转化为实然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方向。针对改革开放前我国共同贫穷的局面,我们党着眼于 “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的辩证思考,在改革的初始阶段提出了“部分先富”的经济政策。实践证明,这一政策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中国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按照唯物辩证法,事物发展是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由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符合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规律。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就曾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醒全党同志: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在邓小平看来,共同富裕既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也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他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反思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实行“部分先富”政策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如果“部分先富”离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势必引起利益矛盾乃至形成利益固化的藩篱。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解决好发展起来后形成的新问题,尤其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现实问题。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