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法、实地调查法,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模式及困境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域外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主要形成了通识教育式、复合导师制、学科会聚式、学科矩阵式等多种模式,而国内新闻传播学主要形成了融合专业式、课程选修式、跨一级学科培养式、跨院系联合培养式、增设跨学科专业方向式等五种常见模式,但也存在院系制管理模式的局限、跨学科师资与团队的欠缺、个性化培养的缺失等问题,只有破除桎梏,组建跨学科团队,并注重对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才有可能破除困局。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推荐阅读:《中国传媒科技》诞生于1993年,是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通信技术局、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协办。
一、跨学科的理论内涵及研究现状
跨学科又称多学科、交叉学科、复杂学科,是对多种学科合作状态的一种统称。Alan等人认为,跨学科是某些个体或团队通过整合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工具、相关技术、数据资料等而开展的研究活动。①华勒斯坦认为,偏狭的学科分类使得知识朝向专业化和日益相互分割的方向发展。②托尼·比彻(Tony Becher)也主张实施跨学科战略,以跨越学科的分解实现知识的统一。③跨学科旨在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这种学科互动包括不同学科间的材料、概念、方法论、认识论、科学话语、研究进路、科研组织方式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互通有无与资源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全球化和信息高度融合的今天,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少学者对之进行了探讨。
在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方面,唐磊考察了跨学科研究的概念和进路,发现正是知识生产专门化和知识需求综合化的矛盾推动了早期跨学科研究的发展。④陈艾华、邹晓东和陈婵基于跨学科研究发展的体系构建,认为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支持与中微观层面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政策保障等因子,分别发挥着引导和支撑作用。其中,跨学科研究运行机制最为关键。⑤耿益群从制度创新的视角对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知识生产能力、资源整合途径、评价方式、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等创新举措进行了探讨。⑥张晓报对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基于高校教育教学要素及其组织方式两个维度,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是单一要素的跨学科,如跨学科专业,也可以是同一要素的跨学科组合,如主辅修。⑦
在跨学科的发展进路和模式方面,张炜和邹晓东考察了跨学科发展的进程,认为当前我国大学整体处于由独立学科模式向学科会聚模式过渡的阶段,部分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正在从金字塔式的单学科学术组织向矩阵式的跨学科学术组织模式转型。⑧周叶中、夏义堃、宋朝阳分析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具体包括跨学科导师团队合作指导方式改革、跨学科招生方式改革、跨学科课程共享平台建设以及跨学科奖助体系、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和学位授予等。⑨何跃、张伟、郑毅认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模式主要包括一级学科培养、跨学科门类培养、研究团队培养模式、个性化培养模式等四种。⑩吕旭峰、范惠明、吴伟对研究生培养中的复合导师制度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复合导师制”是对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双导师制”的发展,由两名以上不同学科的导师组成复合导师团队,其目的是造就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实务型人才,这也是在目前协同创新背景下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内涵。张晓报认为,我国大学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上,需要树立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个人也是组合的思想,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还应提升学生在专业级课程选修上的自由度。
在推行跨学科研究的现状及困境方面,焦磊、谢安邦认为,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而言,主要障碍在于既有的“学科——院系”框架结构及其制度的限制。何跃、张伟、郑毅认为研究生跨学科培养的制约因素主要有观念上的不重视,制度上的过于规范的培养框架导致体系僵化、导师与学生学科知识结构相对安逸。
陈何芳认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研究面临三重障碍,即组织结构的院系隔离和跨学科学位的欠缺造成的组织障碍;僵化的人事制度和评价制度构成的制度障碍;以学科分化为基础的管理体系、学术评议中的“本位主义”造成的资源障碍。解决方案在于,促进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的多元化,成立跨学科專家委员会、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以提供组织支持,采用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建立相对灵活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提供制度支持,加强校级统筹以促进资源共享、设立跨学科研究发展基金以提供资源支持。
而对于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王建华、程静认为,正是狭义的学科制度更多地演化成了管理功能,强化了学科的独立性与排他性。吕旭峰、范惠明、吴伟则认为,导师跨学科知识和思维欠缺,以院系为基础的身份制度、科研经费对跨学科支持不足等都限制了我国高校复合导师制度的建设和推进。构建复合导师制度,必须要统筹跨学科师资力量,建设复合导师团队和指导委员会,增强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建立健全遴选、考核与评估、监督制度,使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化。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张萱对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认识误区进行了探析。她认为国内多采用开设跨院系、跨专业的课程,建设多层次、有特色的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包括跨学科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跨学科系列课程或课程模块等方式,并存在将跨学科等同于课程多元化,新闻传播学学科地位“去中心”,以及过度追求技术等三个方面的认识误区。
上述研究明确了跨学科的内涵、特征,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型、进路以及困境,为新闻传播学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构成了本研究的重要基石。事实上,比起本科生教育,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特征在研究生培养上体现得更明显,部分研究型和综合型高校正在逐渐打破过去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逐渐采用了矩阵式、会聚式培养模式,如与医学学科联合开设健康传播方向,与计算机学科联合开设数据新闻方向等,深化了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