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日常活动地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

时间:2019-09-30分类:论文发表

  摘要: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老龄化地理学的热点话题, 仅从居住地视角探讨建成环境影响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偏差。为更精确揭示老年人日常活动所处场所建成环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利用问卷调查等数据, 基于老年人日常活动的时空模式及活动地建成环境特征, 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对比不同日常活动地建成环境要素对广州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受到不同活动地建成环境的共同影响。

  其中, 居住地与日常活动空间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模型伪R2最大, 而维护性活动地与休闲性活动地能反映出仅考虑居住地视角下忽略的部分建成环境变量。由于老年人在不同活动地的停驻时长、频率和目的不同, 日常活动地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 主要通过影响不同活动地相应的活动机会和出行环境产生作用。结论从老年人群日常活动的角度补充了时空间行为研究, 有助于为老年主动健康服务供给与老龄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不确定的地理背景问题; 老年人; 主观幸福感; 建成环境; 日常活动;

  1 引言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201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 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6.15%, 同2010年相比上升2.89%[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高度同步[2], 众多中西方研究也致力于探讨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网络等城市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3,4], 提出防控负面环境因素的早期健康干预措施[5]。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就建成环境设计能引导居民生活状态, 从而影响个体发病率这一结论达成了基本共识, 并从道路可达性、人口密度、绿色空间、土地利用混合度等不同层面对建成环境作用于个体健康的机制进行分析[6,7,8], 或探讨中西方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机制的异同[9]。

  现有研究对建成环境的地理尺度界定主要为社区、邻里等基于居住地的界定方式[10,11], 然而居民日常活动并不局限于居住地周边, 在居住地以外场所活动时也受到所在地建成环境的影响。因此, 基于居住地单一地理背景的建成环境影响研究可能偏离个体所处场所的真实建成环境, 无法完全反映个体环境暴露的实质状况, 进而从病因学层面误解环境对健康的作用机制[12]。

  “不确定的地理背景问题” (Uncertain Geographic Context Problem, UGCoP) 这一概念由Kwan Meipo提出, 认为个体的日常活动伴随着时间与空间位置的变化, 在探讨个体出行、活动模式等行为及健康状况时, 由于城市时间与空间的不确定性, 即使其他要素相同, 针对不同地理背景单元的分析结果也可能不同。因此在研究城市环境变量作用于个体行为、健康等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地理背景单元划分所产生的影响[13,14]。“不确定的地理背景问题”的核心在于识别和描绘能够代表个体日常活动真实环境的地理单元。

  在此基础上, Goodchild更具体地提出了地理背景在不同语境下的特定特征, 即尺度、范围、内涵等要素均存在不确定性[15]。其他学者也基于不确定的地理背景问题展开各类实证性研究, 包括城市宜居性评估[16]、建成环境影响身体健康机制分析[17]、活动中心识别[18]等等。针对不确定的地理背景问题, 中国学者主要集中于探讨地理背景对通勤效率[19]、活动模式[20]等的影响。但总体而言, 上述研究的研究主体仍以年轻的工作人群为主, 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研究相对缺乏。

  而老年人群体日常活动特征明显区别于年轻人群体[21], 基于居住地、就业地的地理背景划分方法并不适用于老年人群体。除此之外, 城市建成环境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 本文重点讨论:老年人日常活动有何时空特征?如何针对老年人群进行日常活动的地理背景划分?建成环境在多个日常活动地中是否均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地理背景中, 建成环境分别如何作用于个体健康?针对上述问题, 本文在探讨老年人时空活动模式的基础上, 尝试比较多个日常活动地中建成环境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异同, 从而为老龄宜居城市建设和公共健康服务供给提供相应的科学支撑。

  2“环境-活动-健康”概念模型

  主观幸福感是健康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往往被理解为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中受到个体所拥有环境资源影响的主观感受[22], 与主观行为关系密切,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展开分析。基于不确定的地理背景问题的研究基础, 构建“环境-活动-健康”的分析概念框架 (图1) 。

  居民的日常活动指居民稳定、高度重复的惯常活动, 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日常活动模式差异导致其活动所处的地理背景也有所不同。根据活动目的, 居民的日常活动一般分为日用品购物、接送孩子等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维护性活动 (Subsistence activity) , 上班、上学等与工作相关的生存性活动 (Maintenance activity) 以及文娱体育、外出就餐、探亲访友等休闲性活动 (Recreation activity) 三类[23,24]。对老年人而言,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与工作相关的生存性活动, 但购物、休闲等活动的频率在高龄之前并没有明显下降[25], 其日常活动模式主要有买菜、接送小孩等维护性活动与外出就餐、散步等休闲性活动二类。

  已有研究在划分地理背景时, 一般有居住地、家外活动地的两类划分方式[20], 及居住地、工作地与活动路径空间的三类划分方式[19], 即将家外活动地作为整体或提取生存性活动地, 与居住地进行对比研究。而考虑到维护性、生存性、休闲性等不同的活动类型受到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作用不同[26], 有必要从活动类别的角度对活动地做更进一步的细分, 以更好地还原个体所处的真实地理单元。结合老年人的主要活动类别, 本文在延续已有的居住地与家外活动地划分方式的基础上, 依托维护性活动与休闲性活动的细分地理背景, 将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地理背景划分为四大类。其中, 居住地仅考虑居住地周边设施, 家外维护性活动地仅考虑家外维护性活动场所周边设施, 家外休闲性活动地仅考虑家外休闲性活动场所周边设施, 可通过点缓冲区界定。而日常活动空间综合考虑居住地与家外活动地周边设施, 通过最短路径缓冲区[27]、活动置信椭圆[28]等方式进行测度 (图2) 。

  图2 基于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不同地理背景

  已有研究指出, 社会交往[29]、健身[30]、就医[31]、出行[32]等日常活动机会均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造成重要影响。因此, 在“环境-活动-健康”框架中, 老年人日常活动地周边的建成环境提供各类有利于健康的活动机会, 或是对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形成制约, 进而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同活动地中, 以老年人日常活动机会差异为媒介, 导致了建成环境健康效应的空间异质性。居住地周边建成环境通过影响老年人家内及家周边日常活动而作用于个体主观幸福感;维护性活动地和休闲性活动地附近的建成环境分别约束了老年人相应的家外活动, 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状况;日常活动空间则综合考虑了家内外以及活动路径沿途的建成环境, 整体分析其健康效应。

  本文将围绕“环境-活动-健康”的概念框架展开研究与讨论: (1) 基于微观活动视角比较不同活动模式的老年人群体健康状况的差异; (2) 基于宏观统计视角比较不同地理背景中建成环境特征的差异。在此基础上, 分别以居住地、维护性活动地、休闲性活动地以及日常活动空间作为地理单元, 对比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推荐阅读: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