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现状。方法:对本院口腔科工作的6名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在2018年6月~12月期间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防护重点,并在2019年1月~6月于口腔科实施,就职业防护效果进行比对。结果:在培训后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且对职业防护知识相较于培训前上升趋势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科的护理人员防护问题,目前较受关注,对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减少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关键词】口腔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培训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1974年5月《国外医学参考资料口腔医学分册》创刊,双月刊,主管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办单位是四川医学院,公开发行。
医院是病人聚集的场所,医院内的空气、接触物都存在大量的致病菌,而接触病人最多的就是护理人员。例如,口腔科护理人员,其工作是协助医师进行各项治疗、传递各种器械(包含污染器械),极易接触到传染病^或病菌携带者使用过的器械(如艾滋病、乙肝病毒以及结核杆菌等,因此对口腔科护理人员而言,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与患者的血液、唾液接触或是气雾中的病原菌与皮肤黏膜接触。故对口腔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本文就职业防护前后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口腔科工作的6名护理人员进行分析,年龄41~50岁,平均(44.56±2.36)岁,大专2名、本科4名。
1.2方法
对我院2018年6月~12月之间口腔科护理人员受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主要为以下几点:(1)致病菌。(2)化学因素(3)物理因素。根据以上原因,制定培训计划,并在2018年9月~2019年6月于口腔科实施,具体如下:
(1)首先加强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自我防护教育机制、安全监督机构以及危险报告制度。
(2)严格洗手,操作时带一次性手套,常洗手可预防各种致病菌的侵害。口腔科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均通过双手,极易发生感染事件,故无菌操作前后以及接触病人前后均对双手进行清洁。同时在洗手是同时注意对指甲下的污渍进行清洗,严格洗手后,使用一次性纸巾擦拭。另外,为保证护患双方的安全,在洗手后需佩戴手套。避免各种致病菌、唾液、血液在指甲下残留。
(3)尽量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损伤,若护理人员出现损伤,首先需从创口的四周向中心位置挤压出污血,而后使用流动水清洗,最后进行消毒、包扎。
(4)在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无菌物品定点放置,由专人定期进行检查。在开展无菌操作时,若器械疑似或已被污染,应立即更换。
(5)定期为护理人员组织体检,特别是血液检查,例如HIV、乙肝五项等,并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异常加以治疗,避免护理人员成为感染源。
(6)需每日早晚对病室进行动态灭菌机消毒(60min),诊室内勤开窗通风,可使病室内空气清新,减低空气中微生物的密度,从而降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1.3观察指标
分析培训前后,针刺伤、接触患者体液的发生情况。采用本院自拟的防护意识问卷来判定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掌握程度,问卷百分制,分值越高意识越优。
1.4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x±s)用于表达计量资料,X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數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在培训后,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6),详见表1:
2.2防护知识评分
培训后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知识相较于培训前上升趋势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医院口腔科内患者周转快、复杂性高的特征,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传染性疾病或是无症状传染病携带者,该类患者的血液、唾液内包含较多的病原菌。在口腔疾病的治疗中,因手术器械、材料接触患者的口腔唾液、粘膜组织,同时在诊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气雾,极易造成护理人员的感染几率。
本实验显示,在培训后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且对职业防护知识相较于培训前上升趋势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防治培训加强了患者的无菌观念,有责任心强、临床经验富足的护理人员对诊室进行消毒灭菌。定期的开展职业防护知识讲座,帮助护理人员加深自我保护意识。在接触患者前后对双手进行消毒,并佩戴一次性手套,若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破损,立即更换,避免感染。同时,定期为护理人员体检,进行疫苗的接种。最大程度的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
综上所述,口腔科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负荷较大,极易导致护理人员在工作流程中被器械等所伤。为进一步提升口腔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止意识,加大护理人员的无菌意识,规范规章制度,可保障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