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对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研分析

时间:2019-09-07分类:教育理论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既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艺术化的、元化的。科学的把控课堂,必须做到张弛有度、宽严相济,在管理与引导、自主与研究之间寻找恰当的契合点,以保证课堂的科学、高效与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教育教法教研新课程

昌潍师专学报

  《昌潍师专学报》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时间就是生命”,课堂40分钟的演绎是课堂教学价值的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下,教师对课堂的把控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中,教师既要克服“满堂灌”的传统陋习,但也不可课堂教学放任自流。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科学疏导、适当把控。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应当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导入――不能“不着边际”地演绎

  毫不夸张地说,创设情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新、奇、趣”而去挖空心思地创造出迷人的问题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不着边际”的演绎,结果使教学陷入“等”的尴尬误区。如一节《认识乘法》的课上,执教老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伊始,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生:喜欢!师:好!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电脑出示了一个精彩的动画片――“美丽的森林”),接着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纷纷积极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河流和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的水还在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呀。生:……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在老师“你发现的真好!你真有想象力!”等的夸奖下,不断有新的发现。上述情境,虽然声像俱佳,但且是一种热热闹闹过场,除了浪费时间外,别无他用。像这样,纵情千百态,离题百万里,“不着边际”的演绎往往背本而趋末,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观点――不能“置若罔闻”地迁就

  数学无疑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联系。同时,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以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与现实生活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数学绝不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可是,教师创设情境就不能牵强附会而离了数学的问题属性。比如一位教师的“迁就”: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初步认识后,老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身边有吗?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一位同学抢着回答:“教室里的电视机从中间平均分成两半,每份就是它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期待“多样”,不敢对这个不切合实际的说法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而是“迁就”了它。紧接着又出现了好几个类似的说法: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平均劈成两半,从腰截成两半,把教室里的柱子平均切成两半……此类说法越来越多,因为孩子们对这样的例子乐此不彼。至此,教室里的桌、椅子、黑板、讲台……“无一幸免”,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还在尽情地搜寻着、“无情”地“分割”着,老师却是“忍气吞声”地迁就任其发挥。其实,情境联系生活不是一种时髦,它的首要功能是为数学教学服务,情境创设应该与知识特点相联系,突出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一味迁就,偏离正确轨道,这样问题反而成为一种“累赘”、成为虚度时间的“元凶”。

  三、公平――不能“熟视无睹”地掩盖

  “统计与概率”是新课程强化的一个知识领域。在四年级数学下册“游戏公平”这部分教材的“实践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关于瓶盖的游戏:“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并提问:“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我们一些老师认为这个游戏是公平的。因为瓶盖有不同的两个面,尤其像课本中的那种“高度“很小的瓶盖,投掷后的结果应该只有”盖面朝上“和”该面朝下“两种情况(侧立情况不计)。于是,接下来的课堂局面就可想而知了,学生分成甲乙两队进行激烈的游戏比赛:时而甲队“屡试屡胜”,乙队“怨声载道”;时而乙队“一胜再胜”,甲队“高喊不公”,课堂上不断有连续取胜后的激动和欢呼,也经常有继续败北的无奈和沮丧……近二十分钟过去了,孩子们却始终无法体会到“游戏的公平”!不知是习惯于教材权威的惰性,还是缺乏必要的知识,实践中,一些老师对此“有失公平”的现象竟是“熟视无睹”。其实,我们只要稍作观察,就可以知道:瓶盖整体结构的不均称、周边的形状及其盖面不一定垂直所导致的重心偏向,游戏的不公平性是不可忽视的。教材本身已经是有问题的,教师又缺少对教材权威的“怀疑和批判精神”,不敢舍弃教材、不会替换素材,使教学出现了“谬误”,孩子学到了“悖论”。

  四、结局――不能“一厢情愿”地等待

  课堂教学中,老师预设的教学环节都期待着有个良好的结局、满意的结果。这份动机是好的,然而“动机和结果不一定会统一”,这是老师应该有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常识。如果无视这个“常理”,“一厢情愿”地“执着等待”预想结果的出项,往往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导致教学的尴尬。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注意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始终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我们凭理性演绎理念,用务实缔造真是,珍视教学时间,挖掘时间效益,以追求教学的高效和实效。作为教师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尊重学生,在新理念下积极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