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马早已退出了大多数人的视线,但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马都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文学作品中更是不乏对马的描述与抒情。有关“马”的成语举不胜举,例如: 马到成功、老马识途、龙马精神、汗马功劳……对于“马”的分类甚至详细到了以颜色命名,比如: 黄色的马叫“骠”,枣红色的马叫“骅”,黑色的马叫“骊”,赤色的马叫“骍”……历史上一个个“英雄骑宝马,宝马衬英雄”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古: 西楚霸王项羽的“乌骓”,吕布的“赤兔”,刘备的“的卢”……蒙学读本《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六畜中人们将“马”排在第一,可见人类对马的情感不一般。下面,就些许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的记载来感受“马”的意象。
《中国文化》杂志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以“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为办刊宗旨;确信文化与传统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愿成为海内外学人发表高质量论文、交流学术讯息的公开园地。
一、以马喻德才
在“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里,《说卦传》中解释“乾”卦: “乾为天,……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良马,刚健有力; 老马,喻人年老资深受敬重; 瘠马,即瘦马,精干; 驳马,斑驳出众,均为“乾”之特性。那句炎黄子孙耳熟能详的话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性刚健,而马为行健者,故乾为马。古人向来惜墨如金,而在此一连用四个“马”来解释第一卦“乾”卦,不得不引人思索感悟。其“坤”卦在开篇的《经文》便指出: “元亨,利牝马之贞”,其《彖传》中言: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牝马”即是母马,而公马则是“牡马”,为什么说是“牝马之贞”呢? 母马有一种独有的特质,就是忠贞不二,它有一种桀骜不驯的气质,就是有原则性的顺从公马,非常符合地坤的柔顺,它的顺从并非盲目的,而牛则是盲目的顺从,故而说“坤”象牝马而不是其他动物。
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人们将优秀人才比喻为“千里马”。《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了一段历史,名字叫“燕昭王求士”或“燕昭王复国求贤”,是说战国时期的燕昭王在即位后,采用郭隗的建议,通过广招贤才、虚心求教,终于实现了复国雪耻的理想。郭隗向燕昭王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位君主欲以千金之资求得千里马,三年不能得,身边一侍从主动请缨,花费五百金买下了一匹死掉的千里马,君王大怒,侍从回答:“死马且买之五百金,何况于活马? 天下人必定知道君王能识千里马,自此何愁无马?”于是不过一年,这个君王便得到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自比为那匹抛砖引玉的死马,燕昭王从这个故事得到启发,“为隗筑宫而师之”,由此得到了一大批人才: 乐毅、邹衍、剧辛等,“士争凑燕”,燕昭王得以实现夙愿。
二、以马表哀叹
《诗经》中常用的比兴艺术手法,历来为后人所学习,“以彼物比此物”在《诗经·周南·卷耳》一诗中,便是通过马儿的“苦”展示自己的“哀”: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是一首女子思念征夫的诗,其构思十分精巧,从第二章开始,诗人不直接写思妇思夫,却想象在外的丈夫是如何思念家中的妻子,第二、三、四章通过写马儿的“虺隤”、“玄黄”、“瘏”,着力表现征夫其劳役之苦,强自宽而欲不能宽。
春秋时期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言: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是说国家的运行合于道,百姓悠哉悠哉驱战马以耕种; 国家的运行不合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致使其生驹犊于战地的郊野。千百年来,岂止是“春秋无义战”? 马革裹尸,人与马,一样的生命,一样的逝去。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经常用胯下坐骥来展示心情,倘若作者感到愉悦舒畅,必定“策马奔腾”,唐代诗人孟郊在两次落地之后,于46 岁那年进士及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马蹄疾”三字酣畅淋漓的展现自己的得意之情。同样,如果作者内心苦闷压抑,那么胯下的马儿也是有灵性的,和主人一起或进或退。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自己欲实现心中的“美政”理想,但由于小人的谗言与君王的多变,使自己蒙受冤屈,他发出心中的悲愤强音: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内心的极端苦闷,骑着马儿走在长满兰草的水边,跑上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休息。《离骚》的后半部分极其浪漫诡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神奇莫测的画面,“重华陈词”、“上下求索”、“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无果而终,近尾出,“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连马儿也留恋,蜷曲身子,频频回顾,不肯前进,更何况是屈原? 那难以割舍的对宗国的眷恋,对楚怀王的惦念,不忘欲返。尽管“望舒先驱”、飞廉奔属”、“丰隆乘云”、“瑶象为车”,但最终陪伴自己的,还是那匹没有神话色彩的马。
唐代诗人李贺( 790 - 816) ,虽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一首首不可多得的佳品,其间的组诗《马诗》,共有二十三首,从各个方面或赞叹,或慨叹。其中有这样的两首: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四)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五)
中唐李贺生活的年代,虽距“安史之乱”( 755 - 762) 已过去三十余年,但社会依旧藩镇割据,战事频频。
第四首《马诗》气势雄伟,语言晓畅,写尽马的命途多舛,“瘦骨”二字,哀凉倍增。尽管如此,已经骨瘦如柴的千里马并不软弱,铮铮硬骨,击之有铜声,渴望用武之地。第五首《马诗》写良马出自名地,而边陲天地之阔,正可“一马当先”,唯待知遇名主。“何当”二字,托出盼望之意。两首诗皆以马自喻,以表己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袭来。虽生逢用人之时,然不遇求才之主。唐代许多的知识分子渴望建功立业,宁愿投笔从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然而终究壮志难酬。无独有偶,与李贺同时代的韩愈( 768 - 824) ,其文《马说》更是借“千里马”的遭遇在为整个时代的沧海遗珠不平。生不逢时,不遇伯乐,千里马终将“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三、以马唤自由
“自由”一词,历来为古今中外所追求向往,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那首脍炙人口的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果说雄鹰展翅给我们勾勒出空中的自由,海阔鱼跃让我们感受到水中的自由,那么要形容地面上的自由,则非马莫属,试想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乘骐骥以驰骋兮”,那是何等的奔放!
用马儿象征自由,呼唤自由,早在先秦庄子之时,便将其上升至精神层面,提高到哲学范畴。庄子一生试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逍遥的精神自由。《庄子·外篇·马蹄》对其做出了诠释。马儿“龁草饮水,翘足而陆”,自由自在,保持着固有的真性,以此隐喻人的自然天性。然而就是遇上了伯乐,被打上印记,剪除长毛,削去蹄甲,戴上笼头,再被驱赶奔跑,完全损害其本性。
古代将马视为神马,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八星宿”中,“东方苍龙七宿”中便有天马的一席之地。1969 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东汉墓的青铜器艺术品———马踏飞燕,令人叫绝。中国的艺术家没有给马安上生硬的翅膀,却展现给人们一只凌云飞驰的天马,使人能够感知“天马行空”这个成语。
中华民族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中原的农耕民族还是西北的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在生产与生活中都有马的伴随。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对马的记录无不折射着国人的追求,民族的精神,纵使时代如何发展,马所留下的价值,所给予的启迪将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