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高职外语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

时间:2019-04-23分类:教育理论

  市场机制下,高职外语专业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人才复合型趋势、现代职教体系建构等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师资与学生等方面均存在不足。高职外语专业的重要目标是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并提出了职业性、专业性、复合型等三大专业建设策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以反映报道本院哲学社会科学各基础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注重教育心理学及文史哲等学科的基础研究。读者对象为文科高等院校师专及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同时也欢迎校外作者惠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背景

  与其他高职专业一样,高职外语①专业作为一种面向职业、具有显著产业属性的专业,其存在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职外语专业内在发展需要这两大动因不断适应的过程。这两大动因在此种适应中不断塑造自身的样式,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需求。这种态势主要有二:一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拓展,出现了对某种新型人才强烈而紧迫的需求,从而对高职外语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外语以传统职业岗位为基向纵深拓展。大量传统和新兴的职业岗位开始涉及外语,并且内容与形式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二是国际交流加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了世界的产业分工和国际竞争,成为全球化企业。中国企业、中国员工已经走向世界,国内直接涉外服务和涉外交际不断增强。这表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普通本科外语教学再也无法垄断高等外语人才培养,市场为高职外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复合型人才趋势对高职外语专业提出新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多样化和精细化,单一性人才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复杂、多元化的需求,复合型人才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趋势。外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与其他专业复合的意义更为显著,教育部门对此已有深刻认知。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的基础技能型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高职外语体系优化趋势对高职外语专业形成的塑造。教育类型发展的一定阶段,必定产生体系优化的本能需要。首先,高职外语的规模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得到拓展;数量的增长导致质量的变动,从而形成分层分类的内在动力。其次,高职教育这种正在成长的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的理念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崛起而得以强化;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成为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再次,市场机制下,竞争的压力迫使高职外语专业通过体系建构来促进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以上是高职外语发展面临的内部外部态势,凸显高职外语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社会需要、体系建构的各种需求,并在三者合力作用下产生预期的变动。这些态势所产生的强烈动力,引导着高职外语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外语专业所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和路径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并最终决定高职外语专业的未来走向。

  问题

  高职外语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职高专英语类招生人数占高职高专招生总人数的5.28%;在1 168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 144所开设了英语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外语初步形成了商务、应用、旅游、外语教育四大类,衍生出空乘、会展、IT、物流、国际金融、国际会计等方向,涉及的职业岗位主要有销售代表、服务商、小学教师、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客户服务代表等等。可以说,高职外语专业规模庞大,占据了高职教育专业相当大的份额且涵盖广泛,涉及众多职业岗位。

  在以上外延式特征的表象下,高职外语专业也体现出若干重大不足,具体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低水平、简单化、内涵浅,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市场价值低下。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的提供者,以大专层次为主的高职外语专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提供的是较为简单的外语知识与技能,具有较低的附加值,以适应较低层次的职业岗位对外语能力的简单需要。在外语教育普及化趋势下,各种形式的外语教育边界上扬与延伸,普通本科外语、市场培训,甚至高中外语,均对高职外语专业发展形成了重大威胁。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外语专业存在课程被删减、课时被压缩、教师被转型现象,这正是这一危机最直接的反映。

  第二,过于强调职业适应性,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语言的工具性与职业的指向性是高等外语学习的两大支撑。所谓普通本科外语与高职外语的差异正是在二者之间配以不同份额的产物。但在摆脱学术性窠臼、满足市场需求的口号下,高职外语专业矫枉过正,过于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试图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迅速变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专业设置上存在名称多、设置乱等问题,覆盖面宽窄随意,众多专业交叉重叠,呈现出盲目性与随意性,最终造成专业根基不稳定,并导致在培养环节、组织教学和质量控制上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专业建设的长期积累和品牌的打造。

  第三,内容与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低。在内容设计方面,高职外语专业知识与技术来源单一,依旧以学科知识为主,缺乏对产业链中实践性知识的收集和整理;虽设计了不少学习情境,但最终依然归结为对语法的掌握;学习形式上仍是以“听说读写译”为主,缺乏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在具体操作方面,缺乏一套针对高职外语人才培养的操作框架和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也没有设计出高职外语专业的技术和教学标准体系,无法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进行准确、清晰的描述,导致质量考核不可操作。在实现手段方面,不少高职外语专业满足于课堂教学、班级授课的方式,缺少先进教育技术、设备的支持。

  第四,师资与生源质素仍是较明显的短板。教师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虽然高职外语专业强调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但绝大部分教师接受普通本科外语教育,普遍缺乏企业经验。聘请的企业教师,虽然企业经验丰富,但往往缺乏外语背景,造成所谓“双师”两种能力严重脱节。学生是教育产品的原材料。长期以来,统一的招考制度使进入高职外语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属于现行高考的失利者,外语基础薄弱,给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策略

  除产业属性外,高职教育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征。因此,很难对高职外语专业发展设计出一套统一、通用的发展策略。但市场机制作为一种强大的动力始终在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表现为质量、效率、效益、开放性、竞争等要素,推动高职外语专业将从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走向职业性、专业化、复合型。

  (一)职业性

  职业性就是学英语与用英语“办事”、“开展业务”紧密相连;衡量英语能力不再是单纯的“漂亮英语”、“地道英语”,而是“能顺利开展涉外日常和业务交际”的能力和本事。职业性对高职外语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深入挖掘职业岗位,开发其附加价值。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趋势,职业岗位的位置、地位、价值正在整合与重组。高职外语主要面向技术、管理、服务职业中具有技术性、高技能的岗位。这些岗位的内在价值长期遭到忽视。随着信息化和新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使用,这些职业岗位必将获得进一步开发,价值获得进一步提升。高职外语专业应敏锐把握新机遇,通过对传统职业岗位的深入挖掘与深度开发不断提升其附加价值。

  第二,要深入研究产业链的变动,根据产业链的发展趋势确定高职外语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产业链由无数相互联系的职业岗位联结而成。产业链条上的不同节点,有不同的市场价值和价值增值率。教育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培养的人才在产业链中所能占据的节点。高职外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占据的均为产业链低端节点,这一事实使之与普通本科外语专业形成了事实上的层次差异。伴随着职业岗位变动带来的新机遇,高职外语应深入研究产业链发展趋势,勇于面对、积极谋划,延伸与拓展产业链,从对职业岗位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推动职业发展。

  第三,应着眼于职业岗位标准,汲取技术标准,然后再转化为教学标准,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对接。校企之间永远存在差异。因为无论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最新知识、技术、工艺相比总有差距;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最新设备相比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师资如何“双师型”,与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总有距离。标准体系则实现了二者的真正联接。

  (二)专业化

  专业化蕴含着较高的技术含量、较严密的组织架构、能够产生较高的市场价值,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专业化是教育从粗放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专业化的核心命题即在于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与编排,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有效的课程体系。

  高职外语目前尚未达到专业化程度。表现为知识总量不足、体系松散、内容落后、脱离产业实践。专业性不强,对职业能力影响很大。如在职业岗位招聘中,外语水平高的毕业生往往优先。这并非一种教育歧视,而是招聘者根据经验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即拥有日常英语沟通能力均可满足职业技能需求,但从和客户建立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着想,外语程度高有利于和客户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从而建立起个人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高职教育的专业化在于依据职业岗位需求,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过程,对所蕴含的知识、技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再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特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进行科学整合,从而锻造出新型的知识体系;并在此体系基础上建构起教育教学体系。高职外语所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是技术、服务、管理一线,蕴含着广泛、丰富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构成职业岗位的重要要素,且往往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高职外语应以职业岗位为依托,对深藏于职业岗位内部的知识进行挖掘和整理,最大限度开发出这些知识的价值。但是这种知识来自产业链,在工作实践中产生,具有非学术性(语言、文化)、程序性(非陈述性)、隐性(缄默性)等特征。很难进行系统地收集、归纳、整理、甄别。这是当前高职外语专业面临的一大难点。

  (三)复合型

  复合型人才是人才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实现两种专业的“复合”,从而实现系统1,1大于2的效能。根据普通本科的经验,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有外语,专业型、专业,外语型、复语型、主辅修型、外语,方向型等模式。在高职外语专业中,复合型人才表现为三种:一是学习两种外语语言。来自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客商即使拥有很强的英语沟通能力,但他们还是更偏爱用母语交流,此种交流方式更有效且易形成牢固的客户关系。现在形势已不同于以往,需要中国外贸企业走出去,去各个目标市场行销,因此,必须要掌握当地语言,否则寸步难行。二是即使不能掌握两门外语,也可以选择在教会学生标准语音之外,让学生尽早接触不同口音的外语,特别是来自非母语国家的口音。这样与非母语国家的客户交流起来更为顺畅,更有亲切感,同样有利于建立起更好的关系。三是拿到双学位。各外贸行业激烈的竞争要求企业不能如同以往依靠某个业务人员单打独斗,而是要靠不同的岗位员工团队作战,拥有诸如管理、会计、IT等双学位的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宽广。

  前两种复合发生在语言内部层面,较为简单。相比之下,跨越不同专业的内在规律性进行整合打造成为一门新专业则面临着技术上的难度。其一,“复合”过程并非简单表现为开设各种相关课程,以及把课程加以简单叠加,而是需要专业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以及长期的积淀。其二,语言具有很强的内在规律,与其他专业之间存在很强的异质性。而且,不同专业在复合过程中,往往存在激烈博弈。如在外贸领域,语言专业的背景超越了国际贸易专业背景。因为根据经验,非国贸专业毕业生虽然上手比国贸专业毕业生要慢,但其上手后的发展有可能因为语言的优势而反超。同样,在有的专业也可能超越语言背景,使语言专业毕业生边缘化,结果取决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因此,高职外语不应被其他专业吞并,而是可以走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结语

  职业性、专业化、复合型并非是简单的命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正确的发展模式,以及合理的技术路径等等要素。当前,高职外语专业在这三个问题上尚处于浅层发展状态,导致了该专业市场价值低端的现实。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将面临着重大的结构性调整。在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有关领导同志表示,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即将出台。改革完成后,中国现有的近2 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 600~1 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表明,高职教育包括高职外语专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的调节机制将进一步确定其主导地位,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分化更为明显,相当数量的院校和专业将面临招生不足最终被淘汰的命运。高职外语专业只有进一步打造出独特性,创建品牌,解决好职业性、专业化、复合型三个基本问题,才可能在与普通本科外语、市场外语培训,甚至高中外语的竞争中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体现不可替代的作用,最终奠定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地位。

  注释:

  ①与高职其他专业一样,高职外语并非一个专业术语。该概念往往与“普通本科外语”相对应而存在,构成一种奇特的对照。二者有无可比性以及具有何种本质性的区别,目前仍存在争议。相对于其他专业,高职外语与普通本科外语之间具有更高的语言同质性。总体而言,目前仍以大专为主的高职外语是作为普通本科外语的一种补充而存在,构成事实上的层次区别。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外语发展报告(1978—200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晓娜,吴艳红.关于高职外语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

  [3]何满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6.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