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深入挖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逻辑起点,并剖析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保障两者在互动发展过程中共生共荣。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双月刊)于2010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合办,2011年1月创刊。本刊办刊宗旨为发表职业教育科研论文,反映职业教育学术动态与研究成果,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繁荣。
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决定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将反作用于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但两者联动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联动的终点又将指向何处?笔者拟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探寻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逻辑起点与发展走向,以期提高职业教育与区域教育互动的程度。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Management,HCM)作为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起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人力资本的相关论述,最后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20世纪60年代创立。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构成了一个完整资本的模型。那什么是人力资本呢?罗森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或报酬在于提高了一个人的技能和获利能力,在于提高了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决策能力。”人力资本比物力资本更能推动经济的增长;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中最经济、高效的一种投资。在舒尔茨看来,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增长意味着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因而教育对于现代生产必不可少;教育投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力资本价格的浮动为测量尺度。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和决定性因素,而教育投资是影响人力资源的关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投资形式,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美国经济学家沃根认为,教育和技能培训是经济成功的唯一道路,职业教育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项目之一。职业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在:第一,职业教育生产和改善“人力”的生产能力。职业教育是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双重身份的“代言人”,是育人与人力资本投资高度耦合的“共同体”。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使教育中的消费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掌握扎实过硬的技术,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的复合技能型人才。研究发现:区域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区域经济增长呈正相关,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稳步增长。第二,职业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生产与再生产的途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职业教育一方面把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市场中,从而转化为生产力,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需以市场需求为指南。这一论断反射到职业教育中便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和现实科技需求调整科研计划,在作用与反作用的过程中调整自身,使之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协调发展。人力资本理论是职业教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预设,也从理论上论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可能性。
(二)“投资—收益”理论: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驱动力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那部分不侵蚀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可予消费的数额”。而投资就是所支出的费用能在将来产生收益的行为。在教育经济学中,对教育投资而产生的效益叫教育收益,教育收益分为教育的社会收益和个人收益。为什么要将对教育的支出看成投资行为?是因为这一行为可以带来不菲的投资收益,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投资与收益成正相关。
从“投资—收益”理论来看,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对教育投入的多少,同时也会影响教育的收益高低。这一循环的作用不仅会影响教育自身的收益,同时由于教育的社会收益较低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作为职业教育的“坚强后盾”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质量。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对职业教育投资的多少,这将影响职业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收益。
(三)共赢博弈理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内在归旨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交互作用的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最初源于数学领域,上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中。博弈论主要基于利益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与不平衡,通过各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策略交互作用,最终实现利益的分配。博弈论遵循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的发展路向,零和博弈即博弈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一方的收益要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或者利益主体都为“零收益”,出现“两败俱伤”的惨局。非零和博弈就是利益双方以合作关系存在,创造出双方利益都增加的双赢局面,或者一方的利益没有受到威胁,另一方有所收益的“单赢”局面。从零和博弈到非零和博弈的发展路径,表明非零和博弈能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博弈论诠释为:在联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等多元利益主体,通过利益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的交互作用,进而求得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实质在于协调各种不同主体间的利益格局及重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进而减少利益格局下的摩擦。
如何实现博弈主体之间利益的最大化,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合作博弈理论为此指明了出路。合作博弈理论认为,博弈主体在进行利益行为决策时,若双方接受协议或制度的约束,在这一约束下进行利益行为决策,就形成合作博弈。这一理论迁移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中来,在市场结构日趋强化的条件下,要求联动过程中的经济行为主体(职业院校、企业、地方政府)通过合同或者一定的规章制度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以集体理性的方式来规范自身行为,使博弈主体都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在合作双赢的趋势下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稳步推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终点走向
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与“投资—收益”理论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双赢博弈理论使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成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的逻辑起点。那么,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终点”又指向何方?如何保障两者联动发展顺利走向“终点”?
(一)“利益获得”理论:联动主体的责任共担
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机制的保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经费支持。
根据经济学中“利益获得”(Benefits-received)原则,即由利益获得的主体共同承担风险、责任的原则,由受益主体分摊职业教育经费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相关利益者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者应该共同承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首先,地方政府要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制定一定的规章管理制度,为职业教育与企业、区域经济之间的联动提供“联姻”服务。其次,企业应该主动承担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技术人才的责任,切实发挥企业作为职业院校坚强后盾的作用。最后,学校应该树立多元化经费来源的理念,积极探索多维路径获得自身发展的物质支持,同时要承担起帮助企业解决知识性和技术性问题的责任,把企业发展需要作为重要方针指标,真诚地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
(二)伙伴关系理论:联动双方的长效合作
社会伙伴关系(Social Partnership)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在面临经济萎缩、行业结构调整较大的困境下,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组织专家制定出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参与的联盟合作模式,这一合作模式是建立在不同参与主体共赢的基础上,通过联盟以提高参与者的利益,从而解决区域内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随着不断发展,社会伙伴关系理论也被运用到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当中。特里·塞登提出职业教育领域的社会伙伴关系是“为解决当地问题、建立共同体,由地方社区组织、教育及培训机构、行业和政府所构成的战略联盟”。这一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提供了借鉴。我们需要以伙伴关系来重新审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参与主体(企业、政府、个人等)的关系,在联动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者并不是独立、互不相干的主体,而是在合作联盟的约束下共同履行义务、共享利益的相互联系的长效合作关系。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长效合作关系的广度与深度,决定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步伐。这一长效合作机制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政府作为职业教育与企业的“中间人”,应该发挥政府的职能,为企业与职业院校“牵线搭桥”,为其联动发展提供信息交流平台;职业院校应瞄准市场信号,以市场为“风向标”,根据企业、市场的经济结构调整专业结构,从而适应区域市场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避免人才浪费现象。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这一长效合作机制中,企业须明晰自己的责任,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理念,为职业院校提供设施设备及技能型师资,与职业院校共谋发展进步。
(三)结构型失业理论: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
结构型失业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综合学派提出的一种失业理论,以托宾(Tobin)、杜生贝(Duesen Berry)为代表,这一理论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解释失业问题。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因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等变化,使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矛盾而导致的失业。这种矛盾包括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与工作岗位不适应、劳动者数量与工作岗位数量不对称、劳动力流动滞后等问题带来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内部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失业的外部原因;劳动力自身的供给结构满足不了需求结构的变化是失业的内部原因。
从结构型失业理论出发,探寻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避免结构性失业的发生,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对劳动力培训的作用,不仅要注重对在校学生的技能培训,还要担负起对在职人员的继续训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以“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区域经济结构。政府应搭建职业介绍平台,提供劳动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和职业院校及时了解准确情况,使职业院校能够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使企业能够找到适合自身岗位的人才。同时,应鼓励劳动力流动,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鼓励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结语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是关涉多主体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一系统在平衡中稳步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建立多方参与的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王芳平.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4).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华志丰.职业教育的经济学思考[J].学术界,200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