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岗位供给之间明显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大学生就业难、择业更难的局面无疑不对大学生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了解“双创”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而进一步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路径,重新焕发生涯规划课程的生机活力。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积极反映科研和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能够帮助解决就业的问题的利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相似和共通的地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充分认识自我性格和爱好、自我能力、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等,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通过对自己的全面衡量,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对创业有更为科学的认识。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讲述,轻实践教学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时,通常采用“讲授式”、“填鸭灌输式”等授课方式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部分。虽然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可以获取一些生涯规划的理论方法以及专业知识,但是终究是纸上谈兵,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大众式讲述理论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指导过程当中缺乏了针对性,忽视了学生在大学阶段创新创业思维模式的培养问题。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已经纳入部分高校教学培养计划当中,单纯的理论讲述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少全程性
科学地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体现在全程育人过程当中,在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小学阶段就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教育。而在我国大学之前的教育多为应试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意义上是从大学阶段才开始,起步晚的问题会使学生们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体系,单纯依靠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来改变学生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全程育人的方面还体现在课程仅仅只在大一年级开设,大学后面三年不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再指导,忽视了大学每个阶段学生自身发展不同心理和认知水平的特点。
3.双创教育与就业指导之间的不平衡发展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授时,往往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上,因此在授课内容上会选择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方向的选择、国家的就业政策来给学生们进行指导,以用来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满意的工作。但是,分散精力之后的结果就会导致对创新创业方面的关注不够。创新是国家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校毕业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校要利用好第一课堂教育、第二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因此,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把创新创业放在重点关注的方面。
4.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国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大学教育课程时间相对较晚,大多数高校还没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資金投入、人员配备和专业技术等方面并不能达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
三、完善“双创”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融合的建议
1.整合教师资源,选优配强教师队伍
一是要注重培养现有的教师队伍,打造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队伍。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送教师进修培训,参加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培训,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政策解读的能力;二是积极搭建与校友企业的关系平台,选派教师队伍到企业内进行挂职锻炼,亲身实地的感受企业的运营模式和人才的需求标准,能贴近实际给学生讲授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三,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互助计划。高校更多的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同级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制定目标、计划并执行。高低年级同学可以形成传帮带的良性循环机制,高年级同学通过自己的经验与经历传递就业的资料和信息。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
从企业层面看,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最大的民生问题是就业。企业需多提供实习岗位给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体系,而不再单单在校园象牙塔里“埋头苦干”。企业要主动走进校园,给学生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要给企业走进校园提供便利的保障,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同时,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验式”活动,模拟面试场景,降低面试的紧张情绪,增加面试的技巧。
3.加强创业认知,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理论教育而轻视实践教育,长久下来学生的思维模式已经固化,很难改变。学生自身要加强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从观念上改变,结合自身需求和自身能力确立自己适合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过去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锻炼的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时候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
4.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育人的机制
一是在大一新生刚入学阶段,学生对于职业规划和创业是茫然的,因此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开展领航式教育。在入学初,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大学生活,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同时,让高年级的同学进行经验交流,促使新生在入学时就改变高中灌输的“大学考试及格就行”的错误观念,增强学生对就业意识的紧迫感。
二是在大二阶段是学生们对自身能力、优缺点、兴趣爱好有一定认识后,会相应对自我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个阶段适合进行集中式教育。学校要利用多方面的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基础技能训练和实训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从实践当中发掘自己更大的潜力,从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
三是大三阶段是选择自己未来发展的关键转折时期,学生职业路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如升学、就业、出国、考公务员等等。在这个阶段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方向,鼓励有创意、实干型的学生加入创新创业的队伍,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四是毕业班是大学的冲刺期,发展方向基本已经确定。这个时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将关注点放在如何适应调节就业遇到的压力问题上面。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树立完成转换角色的过渡,明确自己最终职业生涯的目标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平,韩菡,尹昌美,魏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
[2]刘鹏.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J].高教论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