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面,璀璨于山水画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也有着如泰斗一般的地位。他大多以北方的山水为创作对象,运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表现出了旗帜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山间四季景色,为读者传达出特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郭熙在山水画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他打破了传统山水所创作的手法,已经不再局限于隐居山林而是提倡游历名山名景,刷新了中国山山水水绘画的又一个记录。而且他的山水画创作技法和系统理论知识都在中国山水画史上鹤立鸡群,超凡脱俗,然而郭熙的作品能保持自己独特之艺术风格,与他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为了能够客观的分析评价郭熙的山水画艺术特点,就必须对郭熙进行全面的了解,只有了解郭熙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点,才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其山水画的艺术之美。本文主要从郭熙的绘画艺术特色出发来分析他的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中国美术研究》由文化部主管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教育部主管下的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联合创办。作为美术学研究的专业科研单位所主编的专业学术研究系列,我们将本着学术至上的原则,精心策划艺术专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术新秀撰写稿件,立足于对中国美术学科开展全面研究,介绍最新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展示优秀艺术作品。
郭熙(1020年~ 1100年),中国宋代绘画家,理论概述家,字淳夫,河阳文县人。布衣世家,好道学,善游历。喜爱画画,早期无师承,后临摹李成作品而受到启发,自此笔法大有长进。所做《早春图》《窠石平远图》《秋山平远图》《树色平远图》《溪山秋雾图卷》等绘画作品从多个方面表现画家对山间四时、风雨、朝暮、明晦的变化,并创“三远”构图法,即“高远、平远、深远。”
郭熙山水画理论成就依旧卓然,《林泉高致集序》中展示文人画,赋予人美得享受,而且总结时代的绘画技法,并提出山水画要有“可行”“可望” “可游” “可居”之景。本文主要从郭熙的绘画艺术特色出发来分析他的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
一、郭熙的传承
1.郭熙的生平
郭熙一位北宋曾经为宫廷服务的山水画艺术家。他所参与的艺术活动,也缺少较为细致的资料,星星点点出现在他生前交往过的人和一些著作当中。史料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并不是很丰富,只有在张安治学者的《郭熙》中曾经有此类推测,约在“1020~ 1100年间,生平年龄大概八十几岁”。这一结论,应是比较符合实际的。郭熙在熙宁、元丰年这个时间段,前前后后参与了不少艺术文化活动。根据《林泉高致集序》中所谈[1],“道家之学”强调作为画家,寄情于山水而注重个人性情的陶冶, “本游方外”,好比山之基石,则是画家立根的基础,郭熙虽然家中并无他人作画,却自成画风,因而“游艺于此”,助他闻名远近。”
2.郭熙的师承
郭熙早期并没有什么师承关系,只是到后来才专注于李成的山水技法,从那时期在笔墨方面大有长进。(宋学士集)有谓:“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咸熙笔法[3]。”可以看出郭熙的笔法技巧是从师承李成中而来。
米芾一位与郭熙生于相近年代的一位评论家,就曾指出郭熙山水画的笔墨技法特点。分别对郭熙作的山水,树枝树叶以及树节的表现手法均进行详细的评说,他的技法柔美而富于变化,且并不是一味地、一成不變地重复前人的笔墨技法,而是自出意匠[4]。从郭熙先生的技法特点表现方法能可以看出其师承李成。
但这并非是郭熙所有技法特点,他部分的技法特点明显与李成已完全不同。因此他能超越地域的局限,能将不同地域的景色完美呈现在一幅画面上。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作画的意境和气势,他的创作态度颇为为严谨,所画山峰纵横潇洒,所画树枝寥寥几笔而意趣横生,所画枝干娟秀工致,显示出相当高的造诣。圆润、清秀也是他的作画风格,雄壮、浓重依旧是他的曲调。这种表现及处理手法雷同范宽的作画手法。而郭熙画中树枝树丛,浓淡适宜,墨色轻快,又有几分董源的技法特点。
纵观郭熙作品及他自己所著的理论均可看出虽然他多数师承李成的技法,却也汲取了其他大师的手法,融会贯通,从而独成一家。郭熙以己之见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认识应用在山水画构思表现中。
二、郭熙代表作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1.自然物类的表现
郭熙的山水画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就有那么几幅而作为典型代表,都分散收藏于不同的博物文化馆中。郭熙在《林泉高致》较为完整的折射出来他对于自然地感受,他将这种对自然的感受的山水观于自己作品中。在我们品评他的作品之时,我们才能完全的感受到这位画家对于山水的自然观有多么深刻的见解,他表现的山水有多么技艺不凡,形象生动。《早春图》此景象主要绘画出贫瘠山川离去,万物浅绿披衣的美妙景色,近处点彩施以墨色,远近画面浓淡相间,将自然景色中的生活气象完美的体现出来。再如《溪山秋雾图卷》,此景象主要描绘出近处雨后湿漉漉的树木和山石,以及远处雾雾蒙蒙的树木、房屋和峰峦,还有那多变的树叶融会贯通的将秋的气息表现出来。
《林泉高致》不留余地的完美体现郭熙游走于大自然间而萌生的各种对自然山水的领悟,和它们的变幻无常,对于山间的所有大小变幻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提出从不同角度来描绘山形的变化丰富,巍峨壮丽。对山水采用文学中拟人手法,郭熙以大自然中的山川轮回作创作题材,对山川形状、面貌所流露出的人文气息在文中也做了阐述。《早春图》对山川地势的描绘,是独具一格的对空间,布局的把握,将北方画家的作画手法详尽传承[5]。
在整个构图中作者反复酝酿,画面富有理想和情趣,着力描绘具体的山石树木,例如构思山体时,画面里首先布置是主客、虚实、空间,位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画家对于松树情有独寄,松树天生有着独树一帜的文化品格,还可以体现出苍老与古朴的意境,经常借松畅怀心意[6]。绘画中对于松树的描绘结合了自己的自然观理论,对于松树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细致观察,从而表现出姿态万千、婀娜多姿的别味松树,并与环境相结合使其与环境融为一体而富有韵味。
2.自然气象的表现
《早春图》章法严谨,生动明快,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用施以淡墨,表现出山峦,林木等山间的明晦,朝暮,将北方雄浑壮阔的高山连绵尽显画面之内。画面山峰,充满神秘,唯美之感;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形千姿百态,各领风骚;高山层层铺叠,峰峦壮阔,巍峨屹立,人山共语[7]。虽然是深冬里寒冷枯竭的一派景色,老树也还没有发出新芽,但是悄悄融化的冰川雪水流淌交汇而成了山中的一股清泉从山的深处涓涓而出。寒冷寂静的冬天即将要告别,冬风带着就要到来春天的柔情唤醒睡梦中的万物,万物都在缓慢睁开惺忪的睡眼,干枯了的树枝在温暖的春光下仿佛也赋予了新血液。听到四季缓慢而来的步伐,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北宋时期的人们对春夏秋冬有了新的认识,根据四季轮回来计划生活、衣食住行、春耕秋收。又有言,而立之年的郭熙偶遇《骤雨图》之时,顿时似与李成畅谈,精神共鸣,志趣相投,至此以后他的技法空前进步,一反往日。由于郭熙出身布衣,好道学,喜爱游历山水,对家乡山水的熟络,因而影响他一生作画多以自然季节四季变化为作画题材[8]。这也是郭熙在贫民绘画艺术家中璀璨耀眼的要点。
《早春图》画中,郭熙倾心赞美大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还有来自日常生活琐碎之美和生命真谛之美。你看那仿佛掩面而笑的柳树,满载而归的渔夫和岸边洗衣嬉笑的妇女,欢快的小孩,驾驴赶集回来的村民。郭熙所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出人性的轻松随和与宇宙精神共融,他与自然为伴,畅游其中,高歌大自然界的所有灵魂,将人的精神世界打破固有思维的禁锢,挣脱牢笼而赋予生命新的活力,超越自我,升华精神。
《山庄高逸图》山坡处低语的两位老人家。绕开山坡那所茅舍。左边小舟在宽阔湖面泛起捕鱼,桥上还有骑马匆匆而过的行人,右边瀑布小溪夹流蜿蜒穿过一重山岗,那儿明显有道路、行人,不知不觉一幅引人入胜的画面悄然诞生。
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与自然气象表现完美结合。
3.空间表现的特点
(1)三远
山水画中所阐明的远,是与其他类型画最有别的一种意境,是它们难以企及的高峰。郭熙在对前人的经验进行详细总结后又结合自己的感受体会,创立了“三远法”。高远,就是要从大山的面前透视在山石之后那边的景色,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9]。”这个观点的提出不仅仅表现了山水画的空间艺术也是对画面构图的一个体现,它表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空间特点。
高远即从山下抬头望山顶的一种由下而上的抬头式观望。高远中的意象则是在画面中有大山高伟挺立,成为画面的主体构造,大山挺立有高意,大山位于画面居中位置有远意,大山清晰可见则可表现出郭熙打破地域局限。这种高伟雄浑的作画法作出的山水画给人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之感,作为我国北方山水画的代表人物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主要以北方的山水特点为创作表现题材,所作画多给人一种刚强正气,宛若北方汉子所表现出的气概。诸如此类北方山水画家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的所涵盖的是大山的高,心灵的远,是一种来自精神层次的享受《窠石平远图》。
深远即站在山前去穿透山后的一种的远,为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由二维空间步入三维空间的重要一步,这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内容,还与西方画接轨,体现出了透视关系,这种透视关系有一种叫做近大远小,还有一种源于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叫做近实远虚,这两种基本透视理论。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理论,重画家个人内心一些主观的东西,还是有别于西方客观的风景油画中对于空间的处理。
平远即由近处去观望远处,平视远方,与西方的绘画技巧相似却又有别于它,更加具有生命力,灵活多变,不墨守成规[10]。“平远”让人有的感觉只是随和,辽阔,一种毫无压抑感的美。以淡墨为主,让人在随和中感受轻远之境,多表达视觉开阔,空间深远,似有若无,轻飘弥漫的轻松明快之感。平远这种透视关系某种意义上将山水画拟人化,富有生命力,多呈柔性所带来的美《秋山平远图》。
“三远法”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高远中存在深远或平远,深远中存在高远和平远,平远中也存在高远和深远。在高远、深远、平远之下,崇高壮美,柔性的优美、幽深神秘之美互相融合,使充实,饱满,丰富,完美涵盖画面全部,引人入胜,创造出一个和谐静谧的氛围,他提出的“三远”法,在他的作品《树色平远图》等都有体现。
(2)虚实
中国山水画依靠浓淡对比来体现纵深关系和意境塑造,有位美学家就说过:“中国画是在表现虚实、冷暖、明暗”,郭熙的《早春图》中就清清楚楚地将虚实、冷暖、明暗对比在对立又统一中完美表现。
虚实是一幅画空间感表现的要点,表现出虚实要注重前后主题物的安排,以及在表现前后物体的施墨浓淡,用笔的粗细及刻画的浓密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在欣赏画时有种与画畅谈的神奇之感,赋予画面活力和生命力。
三、郭熙山水画理论中的艺术特征
1.《林泉高致集》所体现的绘画美学思想
郭熙在美学研究这个领域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即使在我国的古代的绘画美学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绘画美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一切都由他的儿子编辑撰写到了书籍中。在这同时也有大量的画家在绘画中反复的揣摩,理解。这使得他们总结的理论也逐步应运到绘画中去,这使得绘画风格也有所转变。他的山水画对当代和现代都有着牵引和指导的作用,他的成就,不言而喻。而郭熙也将在山水画中的理解、领悟,通过验证、实践,最终被整理为著作,被后人传阅。他的理论对我国的山水绘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就如同一块里程碑[11]。他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体现自己的美学思想。
(1)广议博考和飽游饫看
在对传统极为重视的中国画这一方面,郭熙有着独特的理解。不局限于个别,而是要开放眼光去解释各种不同的作品,理论。然后将大众精髓集于一体。但是在广集他人长处也不能过于盲目。只需集结精髓为己所用。山水画的创作需传承和体验,出了对前人的学习和借鉴还要置身自然通过观察理解,向大自然学习。郭熙的山水绘画作品创作中有习惯性的有几个必备的基本因素:首先画家的创作必须是要集中精神,不能被外来因素影响。并且会是有情感的,要想画出好的作品首先你应该是爱好绘画,热衷于绘画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去认真的学习钻研,才会有好的作品展现出来。其次,绘画作为一门技巧必须的多画、多练。
(2)“远”的意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中构图这一点有着极为强大的效果,郭熙在山水画作品的创作诞生中,就会频繁涉及到一些物象远近、虚实、处理松紧等一些构图问题。他在对景观观察时主张既要近看,也要远观,但郭熙显然还是以远观为主[12]。在对山进行观察上有不止一两种的的方法:从山的下面用仰视的方法观察山的顶峰,这种方法被叫做高远,从山的面前看向山后的那一面,这种观察法被人们称为深远,那么,显而易见从近处的山体到远处的山体这种观察法,被人们称之为平远。高远的画作看起来比较青亮,深远则看起来比较厚重,而平远看起来有明有暗,层次丰富。山水本来是实质性的事物,但是在中国画的构图中由于受到“远”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在山水画的绘画中开始进行一些感性的布局,让景象精简重合,从而孕育出新的,完美的事物。很好的把这种叫做“势”的东西,与创作而成的作品相结合。在加以颜色渲染,使其真正的融合。
2.郭熙山水画理论涵盖的美学思想
中国绘画历史中一部相当重要的有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系统性的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中涵盖的美学精神都是经过多家而综合形成创作著成。它们环环相扣、难舍难分,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政治面貌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当时的儒学复兴则是主要原因[13]。 它的美学精神体现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吸收 ,曾有段话阐述的就是儒家的绘画功能论,讲的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都会涉及到所谓的儒家思想,并且认为这是一种有资教化的工具。因为郭熙早年曾在道教生活,所以在他的山水画理论著作中有道教美学的体现。
四、郭熙的山水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一个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翻天覆地大变化的一个时期,就是北宋中期。郭熙身为为贵族服务的画家,跟着时代潮流的趋势,在这个时期,特别明显的一点是那些山水画家不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他们走出家门,走出家乡,开始游历大山大水,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挥毫泼墨。郭熙此时对作山水画和山水画系统理论两个点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14]。大家都知道可望可及可游可居是郭熙画画的一贯作风,他的山水画强调传达意境,这些因素使当时的山水画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和领域。郭熙用墨精微,用笔博大恢弘,不仅仅是汲取了不少古人的好的结论用笔,还能做到相互融合,再创新法。他的多层次用墨,使画面有厚重感,层次分明,意境深远。擦、点、刷,是他对中国画用笔的一个完备详细的的总结[15]。而这些理论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沿用,这个成就是对他再恰当不过了的评价。
郭熙所作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并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郭熙的山水画驱动着南宋时期画风的形成与成熟。
五、结 语
山间四季轮回,阴晴不定,早晚分明的美妙变化,山水画的表现因时而异。四季轮回而景色不同,对于施墨,用笔均有不同,以韵律优美的用笔技法来描绘自己心里理想的健美,追求理想中且符合社会风尚的美,而且他们的阅历也有些相似之处,都是出身于北方的北方山水画家,都提倡不再过隐居生活,提倡走出去去创作,这点上与郭熙的山水画创作观念有较大联系。
所以笔者觉得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使郭熙的山水画呈现出融合多变,客观上肯定并刺激了院派别体在装饰性方面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三远法”。郭熙所作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并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一个空前的高度,郭熙的山水画驱动着南宋时期画风的形成与成熟。郭熙的一生之中,具有独创性的发展的、当之不愧的是他的山水画技法和绘画理论,所以说郭熙是位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师。
参考文献:
[1]吕澎.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传席.陈传席文集[M].鄭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3]王克文.山水画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6]陈传席.山水画史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7]徐英槐.中国山水画史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8]孙涤.两宋山水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9]刘诗能,李从芹.五代北宋绘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上海:三联书店,20(X).
[11]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2]张安治.郭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13]徐书城.宋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14]赵怡元.古代画论辑解[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15]于安谰.画史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