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发展与创新研究

时间:2019-02-21分类:行政法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有着主张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影响的持续性和强调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之三大特点,其从提出、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过程,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新的补充和突破,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发展性的、明确性的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刊于198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性期刊,是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会刊。本刊为双月刊,逢双月20日出版,A4大开本。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办刊宗旨: 期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及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沟通信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在2017年10月18日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六次提到了有关“文化自信”的问题。这六个“文化自信”,是对十八大以来过去五年文化建设成果的回顾,是对现阶段全面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求的提出,也是对未来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愿景的展望——可见“文化自信”,不仅是十九大精神的核心表达,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内容。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发展源流

  文化自信观作为习近平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过程:从2014年至2016年期间,文化自信观的提出及发展,充分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文化自信观的建立,是基于发展的需求,更是对于传统中华文化的构筑,以更好的引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4年,文化自信观首次提出,这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以新的文化自信观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将“文化自信观”作为重要的阐述点,对其进一步的深刻阐述,充分说明国家之发展,对于精神文化、民族精神等元素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期、新起点,构筑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着力点。文化自信观的提出、发展,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更是从实际出发,在自信发展的引领之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综观整个文化自信观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发现,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说明,分别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地位和价值。首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人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表明了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关键作用。其次,他在讲话中还说道:“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对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作出了高度评价。再次,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叙说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由此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不但是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理论重心,而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具体要求。

  十九大会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指南被写入党章,思想内容围绕“八个明确”展开——其中便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展,也是新时代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界标。然而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理论重心即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就是要在新时代国内外的新形势下,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中国形象”、铸就“中国面孔”,在国际上推动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成中国老百姓对自己文化的自信。

  二、习近平“文化自信”的理论根源和特点

  “文化自信”的理论源泉来自于传统文化内在的“根”与“魂”之中,正如习近平同志的深刻阐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需要在文化自信观的构建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得到新的彰显。无论是国之发展,还是人之发展,文化自信的根源源于中华民族多元化的文化价值体系,能够在优秀的文化长河之中,汲取文化的精髓,扎牢文化发展的藩篱。对于优秀的思想文化,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起起落落,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并未消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时间在推移、时代在变迁,如何以与时俱进的发展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这是习近平“文化自信”的着力点,更是根源之所在。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在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中,传统文化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根植于百姓的日用伦常,历经时代的冲刷而经久不衰,作为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之代表不断延续着。

  进一步分析习近平的讲话,可以发现,他对文化自信观的诠释来自于传统文化的思想学说和典籍记载,特别是强调伦理道德的儒家思想。例如“天下为公”出自于《礼记·礼运》, “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 、 “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均是处于儒家的《论语》。由此可总结出,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有着以下几处特点:首先,主张文化自信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内在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其次,认为传统文化不自觉地、并且持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浸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再次,他最为重视的是儒家的传统伦常文化,并积极从儒家思想和典籍中寻找治国理政的启示和方法。总之,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之三大特点是——主张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影响的连续性,以及对儒家思想的重点强调。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理论创新

  文化自信觀的理论创新,是源于时代的发展,更是赋予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动力。在实践中发现,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理论创新,在于从实际出发,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在文化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观。

  首先,从文化自信观的提出背景进行研究。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又一次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问题,并补充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要求。他强调“文化自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背景下的,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历史关头。他给予了新时代这样的定位:

  中国的发展彰显着新的时代气息,新的历史方位要求我国的发展应正视困难、迎接挑战,以新的历史机遇,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习的前行道路。中国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亿万中华儿女奋力前行的目标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通过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在新的时代发展中,推动中国改革发展深入开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于扎牢自信的发展道路、自信的文化与制度,通过文化自信观的引领,拓展中国的发展道路。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发展征程,从实际出发,唱响时代凯歌,这是为了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强音。

  这个时代之“新”,是文化自信观理论发展的新背景和新态势,是习近平同志对该观点的新补充和新论断。一方面,文化自信观的提出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背景之下,是面临着中华文明“走出去”的伟大时代;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观亦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入转型关键下提出的,代表了全面复兴伟大中华文明的新要求,也体现了全国人民弘扬自家文化、彰显中国人新气象的殷切希望。因而,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一种代表了中国时代之“新”的诉求。

  其次,针对文化自信观的理论核心问题展开分析。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中心论点即为: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活力、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找寻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根基,并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因而,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中寻找“自信”,是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在新时代铸就“自信”,是在全球文明新态势下宣扬“自信”——总之,文化自信观的内在动力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通过本民族固有文明生成文化发展源动力的观点。文化自信观的提出,是对新时代、新局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高瞻远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的必要战略,是完成构筑中国梦远大理想的题中之义。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洋溢着中华民族昂扬的精神斗志,充满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极大热忱,表达着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热切盼望。因而,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一种象征着传统文化之“新”的创造。

  最后,再围绕文化自信观的理论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在强调民族特性、主张回顾传统和建筑本国文化信心等方面都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本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导向指南,从发展性上而言,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在十九大报告中得到了拓展和补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身的推动和发展。因此,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是一种内在生成、富有变化的理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动态指导。从明确性的角度来看,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指出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影响力,明确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肯、发扬上,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有着明确的观点和指向。因而,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也是一部具有着指导中国文化发展之“新”的宝典。

  注释: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25.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05-05.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