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悲剧美

时间:2018-12-01分类:艺术理论

  美无处不在,文学作品中的美,不仅表现在人物、环境及情节等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所传达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及正确的价值观。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向读者展示着这种内在美。相比起大团圆的喜剧作品,悲剧作品总能在这一方面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因此带给人的美也就更为永久。

文学自由谈

  《文学自由谈》竭力于表达文坛民意,试图告诉人们一个相对真实的文坛。一切作家、作品,一切文学事件、文学现象,都可以一视同仁地成为该刊质疑、评点的对象。不论作者是名人,不是非名人,只要在文学的范畴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该刊都将对其提供说三道四、显才露智的版面。

  在我国浩瀚璀璨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真正的悲剧作品屈指可数,大部分是喜剧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生活中没有悲剧或缺少悲剧,而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就存有一个“大团圆”情结。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喜欢热热闹闹,一片祥和,给悲剧性的事件来一个喜庆的结尾。这种做法极大地破坏了文学作品的美学效应,减弱了悲剧的力度以及对读者的震撼力度,受到了很多文学评论家的批评,比如王国维就在《<红楼梦>评论》里说到:“……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再如,鲁迅先生也曾说:“……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所以看了小小的骗局,还不甘心,定须闭眼胡说一通而后快。”(《论睁了眼看》)

  悲剧作品中的悲剧能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它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带给人们哀伤和悲痛,但同时它又能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发人的斗志,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我们往往把悲剧带来的这种美学效应称为悲剧美。悲剧是让人伤感的,也是人们不情愿看到的,但在文学作品中,较之于喜剧作品,悲剧作品所具有的悲剧美却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它吸引着着读者在伤感之余,去思考、去领悟。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喜剧类的文章大多是按照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或期待去展开故事情节,结尾也是皆大欢喜。读者看了这样的文章,其内心会感到舒服、满足。但细究起来,你会发现,这样的文章看完也就完了,不管是内容还是人物并不能真正走入读者的内心深处,不能留下某种震撼,更别说引起难忘的共鸣。反之,没有震撼和共鸣,也就不会在读者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样,当初的那点舒服和满足也就很快变淡,最后忘却。而悲剧作品就不同,它的故事情节百转千回、难以把握,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在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中发展着。这样,当读者在品读文章时,心里就会打上无数个问号,于是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读者往往欲罢不能,一遍又一遍反复去读,虽然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意犹未尽,沉思良久。悲剧作品就是这样让读者久久地陷于伤感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且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植入到故事情节中,随主人公去悲去喜,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最經典的悲剧作品当属《红楼梦》一书。《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色彩贯穿作品始终,有宝、黛爱情悲剧;有宝、钗之婚姻悲剧;有大观园中众多女儿“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悲剧;也有宝玉“无才可去补苍天”的人生悲剧等等。每一种悲剧都让读者唏嘘不已。当然,在众多的悲剧之中,最具有强烈的悲剧效应的即悲剧美的还要属《红楼梦》里写黛玉之死的那一片段:“她”隐隐听到了大观园外宝玉与宝钗完婚的鼓乐声,尽管紫鹃极力掩饰,但黛玉心里是清楚的。那颗脆弱的心悲凉至极,烧了那个宝玉送给她的表明心迹的手帕,她的内心对生活再没有什么希冀了,也再没有什么挂念了,含恨死去。看过《红楼梦》的人对这一段描写大多都是看了又看,并因此而流泪,就像是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这种共鸣容易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就是悲剧作品思想的深刻性所在,它带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震撼之余,读者不禁要探究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及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作者迎合读者的大团圆心理,顺应他们的心理期盼,让宝玉和黛玉完婚,试问,你还会反复的去看这一段吗?还需要期望或幻想有情人终成眷属吗?不需要!因为你的愿望已然实现,你无须再思考,再遗憾了。再假如作者去掉《红楼梦》中所有的悲剧色彩,让故事顺着我们的思维去展开,那么读者读到一半还有继续读下去的必要性吗?没有。而且毫无疑问,也就不会有后来红学的繁荣昌盛,全世界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专家学者去研究它了。因为,很多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便失却了继续研究的余地及价值了。悲剧加深了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同时,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刻性成就了作品的悲剧美。正因如此,《红楼梦》才成为流传于今的古典名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去品读。

  其实,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像《红楼梦》这类能给读者强烈的震撼并留下思考余地的文章还有很多,就拿《窦娥冤》来说,窦娥一生命运多舛,三岁丧母,七岁其父又离开了她,成为了蔡家的童养媳,后来丈夫早逝,只能和婆婆相依为命,在经历了一次偶然事件后又含冤入狱被处以死刑,窦娥的身世命运之悲可谓无以复加。她生活在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封建社会,被诬陷、被判罪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来说,这样的遭遇是再正常不过了。正因为这样,窦娥的命运实际上就是广大老百姓的命运,她的遭遇也是当时千千万万老百姓正在或将要遭遇的。所以她的死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足以使读者感到悲痛、愤怒,从而产生强烈的美学效应。

  悲剧作品具有的悲剧美,增加了作品的魅力,使作品的生命力得以长久。究其原因,悲剧的三个特性使然。

  第一,因为悲剧揭露的是社会问题,所以悲剧必须要有严肃性。而且,悲剧必须要有一定的情节,一定的人物和社会冲突,展现一个完整的悲剧故事,这样才可以产生悲剧的审美效应。

  第二,悲剧的主人公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代表性,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物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善良正直的主人公遭受了不应有的厄运,读者自然会产生同情、怜悯。而且读者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找到自己和主人公的相似点,因而产生共鸣。

  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恐惧”与“怜悯”之情容易理解,因为人们总能在悲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悲剧中的人物所遭受的厄运与我们相似,所以“恐惧”与“怜悯”之情自然会而生,而“陶冶”正是“恐惧”与“怜悯”情感的提升,因恐惧而产生力量,因怜悯而产生道德,因而悲剧正是能陶冶出人们道德的力量,从道德上震撼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悲剧性的美感。

  总之,“悲剧是对美的毁灭,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从而引起读者的悲悯,震撼读者的内心。比起喜剧作品,它的生命力更长久。它是一种崇高美,一种高级美,它的美就在于能吸引你,能把你拉到文学作品中去,能让你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能够使你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中的一切。

  参考文献:

  [1]俞晓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笺说[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

  [2]史小兰.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解析《杜宾的生活》[J].新校园阅读,2017.

  [3]张抗.给一位青年剧作者的剧本修改建议[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8.

  [4]谢萌.冲突与调和:中国古典戏曲中悲剧问题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5]互联网+文档资源,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6]路文彬.悲剧与苦戏—关于悲剧观念的再认识[J].文艺评论,2011.

  [7]楚歌.浅谈中法古典悲剧中个体意识的体现[J].法国研究,2011.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