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浅析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机遇

时间:2018-11-30分类:艺术理论

  文章结合近年的统计数据阐述了我国电影艺术当前发展的特点及机遇,并从电影技术的革命、合拍片对于市场的开拓及电影院线的稳步发展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未来的走向。

大众电影

  《大众电影》杂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电影杂志,创办于1950年6月,单期947万册印量的世界纪录保持至今。2014年《大众电影》杂志携手万达集团全新改版,发行伊始即成为全国印量最大的电影杂志。

  这些年中国影视剧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制作团队的变化。首先是演员和导演,中国的知名演员如周润发、成龙、李连杰、章子怡、巩俐等,知名导演如吴宇森、陈可辛等都纷纷去了好莱坞,但殊途同归的是大家在几年之后又纷纷回到了中国继续他们的电影创作。究其原因,当然是多重的,但陈可辛导演在日本NHK电视台纪录片《中国力量》一片中接受采访,他一语道出自己坚守本土的理由:中国必将是未来世界电影的中心。

  第一:基于数据的思考

  首先是国外电影在我国市场的表现

  电影《阿凡达》 海外票房:$1,999,037,463

  中国国内票房:¥1,428,840,000(来源:各院线票房加)

  全球票房:$2,754,893,602

  中国最多观影人次:2758.67万人次(自1994年可统计数据以来)

  电影《盗梦空间》 海外票房$4.47亿

  中国国内票房¥2.82亿(上映仅半月)

  全球票房:$7.29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电影市场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海外的第一大市场。中国的影视产业拥有如此庞大的市场,在今天来说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好莱坞电影的强势有可能造成中国电影市场沦为好莱坞的"殖民地"。我们可以计算一下,2009年的电影《阿凡达》在国内的票房有14亿元,而当年中国电影的总票房不过才60多亿(400多部电影的总和),也就是说好莱坞的一部大片就相当于我国80多部电影的票房总和,而好莱坞像《阿凡达》这样的大片每年都会有许多。根据WTO的协议,我国今年就必须放开电影进口,那么当好莱坞电影消除贸易壁垒之后,我国的电影该如何面对这么强势的对手呢?韩国电影当年面临好莱坞的冲击时差点全军覆没,这些历史我们不得不去思考。

  其次是国内电影的数据

  根据《2010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是自从2002年中国电影全面产业化改革开始的5倍多;国内电影票房达到101.72亿元,较2009年大幅增长63.9%,是2002年的11倍;全年电影综合效益是157.21亿元,较2009年的106.65亿元同比增长47.4%。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已经在迅猛发展了,面临好莱坞的冲击,中国导演和演员也在做充分的准备,他们也开始了大片的市场化探索。例如比较成功的作品有张艺谋的《英雄》票房:$176,210,019;吴宇森的《赤壁》票房:$62,797,915;姜文的《让子弹飞》总票房:¥7.24亿;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总票房:¥6.3亿;陈可辛的《十月围城》票房:¥3亿;黄建兴的《建国大业》等等,这些作品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电影技术的革命

  首先,自从《阿凡达》成功试水以后,3D电影受到亲睐。电影本来就是一个技术产物,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后之所以如此受到大众的喜爱,其实最开始的就是一个活动影像的猎奇心理。如果电影就止步于此的话,那绝对不会有生命力,相反是一次次的技术革命带给了它极大的发展动力。例如梅里爱的剧场拍摄、停机再拍、蒙太奇学派的剪辑、录音设备的发明、超8毫米到16毫米再到72毫米胶片的发明、放映设备的发明与更新等等。这些都推动着电影的发展。但是自从电视的推广以来,电影就不再像以前一样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了,电视与电影本就同质,一样拥有再现、表达等功能,尤其是不用花钱,所以不多数人就不再进电影院了。但是《阿凡达》一出,中国电影的观众立马上升到了2758.67万人次,是自1994年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纪录,这说明了3D的魅力。而且3D技术有一些电视无法与之媲美的壁垒,例如逼真性,所以要欣赏3D电影的真正魅力就必须去电影院,所以中国的电影观众有可能继续大规模回到电影院。回忆当年《阿凡达》的情形,许多人记忆犹新,听过两个这一盛况的形容,第一个是北京新影联总经理黄翔飞说的:只有春运买火车票才会有的高峰;第二是某学生亲眼所见:只见售票大厅排起了长队,大家为了买到票干脆自带了方便面和开水。

  其次,数字电影的崛起。首先看一份数据:2010年中国电影总产量526部,其中CCTV-6出品的数字电影就占了100部。可见数字电影作为另一种技术革命的产物,它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电影有两大优势,一方面是它的制作成本低,这就降低了原本是高投入产品的门槛,最大限度的规避了风险。另一方面是人才的引进与推出,中国有十四亿人口,而其中爱好电影、具有潜质的人不胜枚举,这从每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相关院校的电影专业的火热报考中可以略见一斑。自从有了数字电影,这些人可以相对轻松的进行创作,并进入市场。其中取得巨大成功就有宁浩导演,他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疯狂的石头》就是一部投资低廉的数字电影。而这部电影成功之后,也把其中的一些演员推向了主流市场,例如郭涛等。

  第三:合拍片对于国际市场的开拓

  中国人曾经一度固执的认为中国电影只有张艺谋、贾樟柯、李杨等人的那些将国人丑陋一面暴露无遗的作品才有可能进入国际市场。例如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红高粱》贾樟柯的《小武》李杨的《盲井》《盲山》等。但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的国际市场毕竟不能指望这些本就很小众的艺术片,即使是好莱坞也是一样,好莱坞的大片在中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而同样是好莱坞的小众电影照样没有国际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合拍片应运而生,而且真正走向了国际市场,并取得良好的成绩。例如香港与韩国的合拍片《雏菊》,导演将香港的警匪片与韩国的爱情片交织在一起,在香港、大陆、韩国日本等地都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另外,还有《神话》中成龙与金喜善的合作,不仅这部电影获得好评而且还催生了同名电视剧,而且自此还风行起了"穿越剧",势头迅猛的穿越剧最终逼得广电总局出面叫停。诸如此类的合拍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寻求海外市场的又一出路。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