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率逐年攀升,由2010 年的48.5%提高到2015 年的51.6%。2015 年消费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59.9%,消费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消费主导型经济的崛起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将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新空间。
《中国消费者》杂志是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主管,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全国各地消费者协会联办的大型月刊。《中国消费者》杂志每期定价7元,年定价84元(12期)。消费者如需订阅或购买,可直接与本刊发行部联系或与当地消费者协会联系。
1、消费潜力全面释放,对经济增长拉动占据主导我国原有增长模式带有投资主导的突出特征,但2011 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这一增长模式出现拐点性变化。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放缓,由 2011 年的增长 23.8% ,大幅下滑至2016 年增长8.1%,累计下降15.7 个百分点。与之相比,消费需求仍处于快速发展的车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11 年的17.1%回落至10.4%,累计回落6.7 个百分点。消费增速较投资增速相对平稳,且快于同期GDP 名义增速,促使消费率超过投资率,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引擎。2015 年,消费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分别比2013 年、2014 年提高18.2 个和14.8个百分点,比2001-2012 年平均贡献率高16.0 个百分点。2016 年前三季度,消费对 GDP 增长的累计同比贡献率为71%。
我国已进入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消费潜力全面释放的大趋势正在形成。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015)对我国“十三五”时期消费增长前景的估算结果,2015~202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将达到8%,2020 年我国居民消费规模将达到45.23万亿元,最终消费率有望提高到55%~60%,居民消费率提高到45%~50%,消费贡献率稳定在40%以上。
消费结构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的机遇,加大对以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新兴消费蓬勃兴起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的政策支持,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消费供给侧改革,加强新消费对新产业的引导和催化,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供给。
伴随新型消费崛起和政府发力消费供给侧改革,消费结构升级对相关产业的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服务化、互联网化、品质化的新特点。一是服务业成为投资最多的领域,成长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 年,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9%,增速高出第二产业7.4 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8.0%,高出第二产业19.1个百分点;服务业新增投资占全部新增投资的76%。2016 年服务业占GDP 比重达51.6%,服务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58.2%,比第二产业高出20.8 个百分点。2016 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6.5%,比第二产业占比高出13.2 个百分点。
二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相关行业发展迅猛。2016年 1-11 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 40.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 13.6个百分点;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累计达 82.1 亿G,同比增长124.1%。分享经济渗透到交通、家政、物流等生产生活相关的多个领域,以“摩拜单车”、“滴滴顺风车”为代表的共享平台风生水起。2016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26.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快递业务的高速增长。2016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
43.5%,新增业务收入占全国邮政新增业务收入的89.9%。
三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和智能家电、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与“品质化”生活有关的行业快速发展。2016 年1-11 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五大幸福产业”营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12.6%。其中,旅游服务业、文化及相关产业服务业、体育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1%、15.5%、24.4%、16.4%和17.1%。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 年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达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3%。消费者对智能家电、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产品的消费意愿非常强烈,相关行业呈爆发式增长。
4、消费主导经济增长亟需补足“金融短板”
作为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消费金融是促进居民消费、调动市场潜力的有效手段。金融对于刺激消费的意义主要体现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融资工具,使得消费者具备更高的跨期消费能力。基于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金融需求,在政策支持、技术革新的助推下,与消费有关的金融服务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消费金融市场的巨大商机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使各路资本争相涌入,尤其是消费金融公司在全国试点的推开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传统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加快进入,形成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消费金融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虽然我国消费金融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快,但国内市场规模的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2015 年我国一般性消费信贷(除房贷以外)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仅为20%,低于韩国的 41%和美国的 28%。
而同期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占 GDP 比重仅为美国的1/3,可见我国消费信贷渗透率并不高。我国消费增长更多依靠的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金融对未来消费潜力转变为即期消费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当经济增长进入消费主导新阶段后,“金融短板”的约束也在日渐增强。
一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具有“生产性金融”的特色,尚未真正体现出“消费性金融”的发展方向,消费金融服务过
于单一。消费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消费信贷,还缺少多元化的消费金融支撑。消费金融并非仅限于与短期消费直接相关的融资活动,应包括为满足个人或家庭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具有贷款、储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功能的金融服务,其最终的服务对象是消费市场,不仅包括消费者本身所面临的金融问题,还有市场、机构和政府与消费相关的金融技术、产品、服务、法律、监管、政策。
二是银行消费信贷以房贷为主,对于消费的信贷支持还相当有限。商业银行是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贷目前包括了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医疗贷款、家庭装修贷款、旅游贷款、助学贷款等。其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消费信贷的七成左右,信用卡贷款超过一成,车贷不足5%,其他包括助学、旅游、装修等加起来只有一成左右。但国外消费金融中,住房按揭贷款通常不算作消费金融产品。如果剔除房贷,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者,对于消费的信贷支持还相当有限。
三是作为消费信贷的提供者,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对消费的支持力度也存在不足。消费金融公司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为国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小额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则是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展望未来,为满足消费主导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需求,就要补齐消费金融的供给短板,使消费金融真正成为提振居民消费的主力军。为此,需要从机构与产品创新、政策和制度优化两大层面着手加快改革,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功能完备的消费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