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要实现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首先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实现政社分开,使政府与社会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高度重视政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政府应为社会组织发展让出空间,放权给社会,培育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修复能力。其次要大力扶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形成灵活的协调机制,有效维护不同社会群体的合法利益。再次要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类型、方式等问题,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形成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格局。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管理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政府职能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既是改革的主题,又是改革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明确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体现了党的宗旨,反映了时代特色和人民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和重点。
一、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各类矛盾日益突显,经济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能力已显不足,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存在 “越位”、“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亟需政府职能的转变来予以解决。政府职能转变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一)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职能发展的普遍规律。行政职能是在政府和行政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行政环境决定、制约和影响着行政职能。它是政府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因此行政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根据不同时期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二)机构改革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职能是机构设置的前提,决定机构;机构是职能的载体,体现职能;政府的职能是通过政府机构来实现的,只有抓住转变职能这个关键,才能为机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机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
(四)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转变政府职能。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类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社会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不仅会增大社会的运行成本,严重者更会危及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亟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二、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党中央、国务院按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的很多问题。
(一)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没有明确界定。尽管多年来政府职能历经多次调整改革,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对微观经济运行管得过多、过细。与此同时,行政审批事项还较多,一些行业垄断经营问题比较突出。
(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较弱。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还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社会管理能力不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健全,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政府组织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效能总体不高。当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还不十分清晰,财力配置不完善;同级政府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个别部门同时承担着审批、执行、监督、评价等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合作、协调机制不顺畅;机构设置过多,职能重叠,职责交叉、权责不一致的现象较为突出。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途径
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用改革来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改革,解决缺位、错位、越位和权责脱节、职能交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按照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体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的目标。
(一)打破部门利益壁垒,肃清改革障碍。一些部门缺乏大局意识,不是从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而是从“部门本位”出发,通过分割公共权力和社会财富,挤占公共资源,竟相争设一些职权,为小团体和个人谋利。一些垄断行业,一方面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享受着高利润与高收入,另一方面又抬高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门槛,影响了市场平等竞争的格局,从而制约了经济活力。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集团化、集团利益法定化等诟病已成为了改革进程的最大阻力因素之一,严重阻碍改革的进程。任何改革势必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更会触动本就不合理的既得利益集团,但改革应坚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既要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更要攻坚克难、果敢向前,不断推动改革迈向深入。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强化大局观念,摒弃小集团利益思想,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利国利民的改革不但做到支持配合,还应做到主动参与、出谋献策,积极推动改革顺利进行。要不断完善改革方案,维护好群众和党员干部的正当利益,减少改革对象的后顾之忧,争取支持和理解,为体制改革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要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对那些只为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小集团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阻扰改革进程的责任人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切实打破部门利益壁垒,革除既得利益集团的拘绊。
(二)科学界定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架构。行政体系内部部门设置过多,部门的职能分工过细,导致了政府部门多头管理,职能重叠,职责交叉,效能低下。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认真梳理各部门职责,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边界,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切实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干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继续协调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实现精简机构、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目标,达到一个责权统一、责权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结构有利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完善经济调节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和机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自始至终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将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与政府调控的“有形的手”有机地统一起来,适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当前履行政府经济调节职能,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大投资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调整的力度,使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健康、协调、可持续和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服务能力。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要实现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首先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实现政社分开,使政府与社会形成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高度重视政府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政府应为社会组织发展让出空间,放权给社会,培育社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修复能力。其次要大力扶持、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形成灵活的协调机制,有效维护不同社会群体的合法利益。再次要积极探索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的类型、方式等问题,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改革,形成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的格局。
(五)以事业单位改革为着力点,助推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改革,应抓住重点,搞好顶层设计。应将事业单位分类作为这项改革的基础,加快形成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新型政事关系。其要点是区分公共服务的提供与生产,将事业单位打造成公共产品的生产主体之一,成为政府的助手和伙伴;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重在构建以理事会为中心,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新模式;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的政府条件,确立事业单位相对于政府的正确定位。另外,须解决好事业单位改革后经济上的可持续问题。这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形成战略目标,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形成透明、多元化参与的治理结构;形成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形成复合型人力资源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到位,发挥事业单位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