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站在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待经济发展

时间:2018-02-24分类:经济学

  现代社会对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经济学也成为了一门新学科备受认可。因此,下面文章主要讲述经济学中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应原理,主要运用这些原理从宏观的视角分析经济发展的规律,并参考西方经济学的相应观点考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规律提出相应思考。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发展

  西方经济学自诞生以来产生了众多流派,不同流派及其理论和学术观点也被引入国内,同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大批的本土经济学家,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逐渐在国内流行起来。习近平同志分别在2013年12月4日和2015年1月24日的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了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了解西方经济学用于观察现实经济的同时也应该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观察和把握经济的规律,以求得对于经济发展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吸收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思想,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彻底地贯彻到人类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和物质的反映,对物质有能动作用。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两种形式不停运动的,因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即事物既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因为事物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及系统与系统之间发生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以我们要联系地、全面地看问题。因为事物是一个过程,即事物始终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所以我们要发展地看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唯物辩证法还包括科学的认识论,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运动,从而使得真理在克服谬误中发展,达到既改造客观世界有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系统)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子系统)的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子系统)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生产关系的基本要素(子系统)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即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就是上层建筑,包括由政治、法律制度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设施构成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由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构成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就构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指的是以一定生产关系总和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类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变化和发展,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及其重要的一条原理,生产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力量的物质资料生产者(人民群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形成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实际上也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还阐述了阶级、国家、社会意识及其形式、科学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等方面一系列基本观点。

  二、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理解经济现象与经济学

  (一)理解经济现象与经济学

  教科书及经济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做了概括,如认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效率的,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是研究投入与产出的等等。这些理解都对我们理解经济有很大帮助,但要从本质上理解经济,我们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1.从字面意思理解,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及其规律的,经济是物质范畴,经济学是意识范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学好经济学首先要理解经济。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又作为人类社会领域一种物质现象,分析它的结构与分析自然界具体事物的结构自然不同,必须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用抽象的方法。因此可以将经济看作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也可以看作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组成的物质生产方式构成的整体(系统)。经济作为一个过程,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其他事物一样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如果我们能够掌握抽象的方法,那么作为系统的经济我们容易理解和把握,这里重点就作为过程的经济做一浅显的分析。

  2.理解经济现象是如何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我们不能不先理解经济是如何产生的。人作为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社会的人,首先要能够生存,才能够存在。因此从人成为人的那一刻起,也即与自然界相对分离而作为独立的一个系统(社会)存在时,人首先必须和自然界发生联系,获得满足其生存的基本条件,这种联系的基本方式就是物质生产,因此物质生产是人類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方式,而物质生产方式的演进也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由低到高的演进。因为人首先要生存下来,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物质生产的产生也决定了经济的产生。

  理解了经济现象的产生以后不妨借助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理解经济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基本的需要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现象作为一个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的无限欲望的过程。

  要不断地满足人的无限欲望(需要),就必须不断地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不断地进行物质生产,不断地从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索取,因为满足人的欲望(需要)的物质不能凭空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过程就是资源不断消耗的过程,不论这种资源是否可再生。

  人的欲望和资源的消耗换来的便是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但是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正是经济学要研究的根本问题。而历史唯物主义中所揭示的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基本方式正是指出了经济的本质。

  3.既然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满足人的欲望和不断消耗资源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演进的、发展的?我们不妨再运用唯物史观中关于经济的结构的分析以及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三大规律来做进一步的分析,以便于从根本上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

  从唯物史观中关于生产力的结构分析,结合今天我们关于生产要素的定义(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我们不难得出财富的增长来源于哪些要素,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哪些因素。比较而言,生产力分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三分法更加抽象和概括,显然土地已经包含在生产资料当中,资本并不能直接产生财富,而是把其他要素按不同结构整合在一起的要素,而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称为第一生产力)和管理并不是单独作为一项独立的要素,而是凝结在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甚至劳动对象当中。事实证明,随着经济过程的推进,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技革命及其带动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经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社会财富极大地增长了。

  唯物史观认为构成生产关系的三要素中所有制关系是主要矛盾,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进而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以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做适当的调整,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过去我们没能按照矛盾分析方法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以至于片面追求生产关系方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结果主次不分、本末倒置,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由此得出的启示是:经济的发展不仅和生产关系及其决定的体制和制度有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生产力这个内生力量,也就是二者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要从生产力(即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提高出发来考虑生产关系(制度)的调整,而不是相反。例如,我们要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要从科技创新和转化出发来安排制度设计,而不是人为性的先设定一个制度设计,假定它能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4.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三大规律对于我们理解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和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充满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矛盾。观察的角度不同,表达矛盾的话语亦不相同。比如,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垄断与自由竞争之间的矛盾,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技术的提高与就业之间的矛盾等等。唯物史观从众多矛盾中抽象出其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这里不在重复)

  b.经济作为一个过程同样经历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样从前一个阶段进入后一个阶段的过程就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采用的标准不一样,划分阶段的方式也就不一样,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关系(这里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不是人为设定的生产关系,实际上也反映了生产力的标准)的量变到质变的角度把经济过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原始经济阶段),奴隶社会(奴隶制经济阶段),封建社会(封建制经济阶段),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经济阶段)。

  如果从生产力的量变到质变的角度划分,那么可以划分为农业文明(农业经济阶段),工业文明(工业经济阶段),信息文明(信息经济阶段),还可以从科技在生产力中作用凸显的角度(实际也是生产力的角度)划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为节点的不同阶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归根揭底都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不同阶段的经济表现为不同的特征,从阶段内部的量变到各阶段节点发生的质变正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各阶段相当于一个平台期,一旦发生质变,就进入了另一个平台期。

  c.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两次向对立面转化的结果,它在外表上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实质上是不同的更高级的阶段。)向我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经济作为一个过程同样具有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从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出发得出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表现出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所类似的特征。当然,这个分析依然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得出的。如果从生产力(包括科技)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过程同样表现出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态势,如果借助于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那么可将经济过程视为非化石能源经济——化石能源经济——更高层次的非化石能源经济(可再生能源经济)发展阶段。

  5.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相一致,我们只要对于生产力的结构稍加分析便可得出这个结论。生产力各要素中人(即劳动者)的因素是唯一能动的因素,是一切其他要素發生效能的必要条件,也是价值的来源。既然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历史创造者,只要人能够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便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服务,便可驾驭经济满足人的欲望。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对于经济的理解一些结论:经济是包含以生产为核心要素的各要素组成的系统;经济是不断满足人的欲望的过程;经济是资源不断消耗的过程;经济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经济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内生动力是人及凝结在人身上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是生产关系及作为表现形式的各种体制机制。

  (二)对片面理解“三驾马车”之说和消费主义的反思

  人们通常对于目前流行的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理论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其所适用的条件和阶段却很少关注和反思。不能否认,“三驾马车”理论特别是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确实给东亚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证明了其理论的合理性。但是,我们姑且不论为了保证GDP而由“三驾马车”所驱动的经济的负外部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三驾马车”显然已经拉不动经济这个体量越来越大的东西,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到来时,当产能过剩时,“三驾马车”好像不如从前那般好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能够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理解经济的话,就能更加清晰地看清楚深层次的原因。

  1.我们不妨再来分析一下:经济作为系统,其内生力量归根结底在于生产力质的提升,即生产力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在现代化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单独部类,不仅与生产结合而发展,而且也通过专门的科研活动发展并和系统的教育结合在一起(科技也要靠人来承载,人的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经济作为过程,是一个质量互变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表现为不同的阶段。如果把每个阶段比作是一个平台期的话(生产力水平不同),在每个平台期开始的时候,经济处于不饱和状态(如我们在农业文明时对粮食和织物的需要,在工业文明时对钢铁和汽车的需要),我们可以大力驱动“三驾马车”,迅速实现量的增长。

  但是在平台期的后期就要慎用“三驾马车”,因为这个时期就是量的夸张到质的突破时期,是阵痛时期,往往也是经济危机最容易发生的时期。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挥鞭策马”,很可能带来形势的进一步恶化,本来落后而需淘汰的产能可能进一步复活和扩张。这个时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型期,而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的转型期。理解了这个过程也就理解了政府现在为什么强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强调创新驱动。那么,转型期要依靠什么转?创新源自于哪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源自哪里?归根结底还是科技、人才和管理。如果我们在面临转型期甚至非常迫切的状态下,我们的科技、人才、创新跟不上,那么转型的阵痛期将会比较长,甚至不可避免地走向危机。

  2.为了理解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抽象过程,不妨做另外一种比喻:把经济社会发展比作向上向前的无穷的阶梯,每一层阶梯的尽头都是悬崖(危机),为了保证能够前进,必须有两个力,一个向前,一个向上。传统的三驾马车之说就是向前的力,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需求之下向前,如果没有一个向上的力来拉动,那么这三驾马车必然有一天要悬崖勒马,因为产能过剩、结构失调等问题出现,经济危机一步步靠近。如果在向前的同时有向上的力同时起作用,那么不用等到悬崖勒马就会顺利到达第二阶梯,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继续下一次发展。

  那么那个向上的力是什么?个人认为应该是科技、教育、管理(包括制度设计),也可以称为一个三驾马车,只有这三驾马车能够同时发力,并与传统的三驾马车协调用力,那么经济增长将可能步入良性循环,经济才能真正进入创新驱动的格局,顺利度过转型期,打破经济危机的周期律。因此,不能片面的理解三驾马车,应该再加强三驾马车,用“六驾马车”的拉力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论GDP增长与就业的辩证关系及对未来社会的疑问

  1.我们通常认为GDP增长的增长会带来就业的增长,因此必须要保证一定GDP增长速度来保证就业率,看似两者之间就是正相关的关系。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一面的话我们就陷入了形而上学,而没有辩证的看这个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此我们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通过前面关于经济的分析可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生产力的水平提高,科技、人才和管理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机器取代人力,GDP增长了,但可能造成就业的减少。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也谈到:“我们观念上需要转变,搞投资未必带来高就业,这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过去讲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经济增长率高,新出现的岗位就多。

  这个观念过去是符合情况的,因为中国经济还在比较低的层次上运行。现在情况变了,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经济增长,来实现高科技的发展。所以对于当下来说,就业问题不是靠大量投资就可以解决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即当经济处于靠要素驱动的发展阶段时,GDP的增长大体上和就业是正相关关系,当经济走向效率驱动进而走向创新驱动的阶段时,GDP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就业的增加。(田国强、陈旭东所著的《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中提到中国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进而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

  2.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必然会从劳动中一步步解放出来,先是体力劳动,然后是脑力劳动。机器的出现代替了部分体力劳动,电子计算机智能设备的出现代替了部分脑力劳动。今天我们可见见到为了保证就业而使得本来机器可以完成的工作也还由人来“完成”。比如,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同样的公交车,有的只需要司机一人就可以完成,而有的还是配了售票员。

  再如,以当前的机械化水平,中国完全有可能实现欧美那种一两个农民可以种植大规模农地的模式,但是为了保证就业,我们众多地区依然还处于小农经济的发展阶段。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看似矛盾的两种趋向,一种就是失业,一种就是前面讲的人的解放。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我们还处于解决经济与就业思维框架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看似由前一种趋向到后一种趋向的过度。

  预测大师杰里夫?里夫金在其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描述了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大量的就业机会,让我们对未来看到了一线曙光,但是这样的过程能持续多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告诉我们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也许到那时,当劳动成为第一需要是,劳动就不再是今天劳动,而成為娱乐或者人类的精神需求了。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准备,使得失业的趋向逐渐转向人的解放的趋向?未来社会的结构该如何构造?从这点来看未来的空间很大,历史终结论者们真是荒唐可笑!

  三、结论

  (1)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从西方经济学的斯密自由主义——凯恩斯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的逻辑来看,经济有周期性,西方经济学的应用也有周期性,在用西方经济学有关概念观察中国经济的同时,必须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从根本上理解经济。(2)要想远离危机,顺利度过转型期,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生产力质的突破,而不是继续推动量的增长。(3)在保持经济基本稳定的同时,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用创新驱动走出困境。(4)创新驱动归根结底来源于生产力和制度设计,来自于科技、管理和人的素质的提高。(5)人的素质的提高来源于人的积极性的提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6)人的素质和积极性的提高、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力量的增强需要新的制度设计,需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参考文献:

  [1]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吴敬琏,马国川.重启改革议程: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7]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振兴中华变革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郎咸平,马行空.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9]张维迎.改革新启蒙:思想市场驱动中国变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推荐期刊:高级经济师相关论文有什么刊物可供选择

  现在评中级和高级经济师都是需要发表论文的,一般中级是要求发表1-2篇论文在期刊上,高级需要2-3篇的学术论文,有的地区或单位还会要求被哪个网收录,比如知网或者万方、龙源、维普等。而最令作者发愁的就是寻找期刊了,不知道高级经济师相关论文可以选择哪些期刊?小编介绍可以找专业的论文发表机构,向他们讲清楚要求,他们会给你推荐适合的期刊,见刊也比较快,下面是评高级经济师常用的期刊。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