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文章对19世纪末一场著名的旧中国知识份子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展开研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知识分子对戊戌变法的产生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是在怎样的精神文化背景下开启的戊戌变法呢?这其中融入了怎样的精神文化状态,下面文章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戊戌变法,知识分子,精神文化背景
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知识分子,通过光绪皇帝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对此强烈反对,并发动了政变,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以戊戌变法中维新知识分子为视角,探析其精神文化背景。
1.中国传统教育结构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清代书院达2000余所。首先,中国古代书院,尽管都是以封建思想为指导,但是很多书院中实行自由讲学和“讲会”制度,教学多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方式,促进了封建社会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书院有效地传播了民族科学文化,也造就了一些致力于民族科学文化研究的有用之才。
然而由于受清政府的严密控制,书院的官学化十分严重,不少书院纷纷沦为科举附庸,以科举之文为教学目的。因此这些知识无可避免的呈现保守倾向。他们仍然对原先的统治者抱有希望,反对激烈的革命,只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2.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对历代知识分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儒家的思想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云:“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儒家的大同思想在康有为等人看来,应反对君主专制,倡导人人平等,重视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打破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实现资产阶级的人权、自由、平等、独立和个性解放,肯定人的价值。在《大同书》中,康氏把儒家的“仁”与西方的“人”糅合为一体,指出“人之所以为人者,仁也。”
谭嗣同把“仁”视为“天地万物之源”,将“仁”解释为“通”:“中外通”,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上下通”,实行君主立宪;“男女上下通”,实行男女平等;“人我通”,实现资产阶级人权、平等。这种对大同世界、仁义思想的全新的理解,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希望取儒家之精华,以实现自己强烈的政治愿望。
然而在正统儒家思想的大背景中长大的他们受旧封建官僚统治体制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约束和影响,在心理上呈现向传统回归的倾向,以致在中后期采取了相对保守、妥协、迂回的方式来进行变革。这不仅让人反感,甚至引起了不少自己人的疑惑,最终使变法缺乏一个强大、有力的理论依据的依托,在变法受挫时缺乏理性的思考、稳妥的方案和相应的策略便在所难免。
2.宗教思想
此时期的这些知识分子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也很大,尤其是佛家思想。梁启超认为想变法图强救中国,就以佛法作为激励人们的精神支柱。他认为外在的客观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识所现,号召人们明三界唯心之真理,除心中之奴隶。
谭嗣同是一个虔诚佛教居士,也是戊戌变法中的激进分子。他考察了佛学思想在日本维新运动中的作用,认为日本变法的成功在于佛教的帮助。他告诉人们,佛学的思想威力无穷,运用它可以御外侮救中国,增强人们的勇气和斗志,以至他在变法最终失败,在被捕杀害前神色不变。
佛学在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变法与资产阶级革命志士的思想里占了很大比重,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一种人生慰藉,更重要是一种改革的力量与勇气。
但是佛家的思想也使他们在客观现实面前无法冷静去认识改革所面临的症结和困难,无法以求实的眼光来制定一系列理性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措施,反而走上了一条激进求变、盲目乐观的道路。他们认为中国地广人多,通过变法图强易如反掌。这表明这些知识分子当前形势作出了片面的估计,盲目而不成熟的乐观,变法失败也是自然的事。
3.西方外来思想
此外,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和传播是这些知识分子的又一思想源泉。继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一批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倡导“经世致用”的基础上,资产阶级维新知识分子继承了地主阶级改革派为改变社会现状,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摒弃了只重视学习器物、忽视学习思想的观念,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腐朽,并且认为,要“求富”、“自强”,必须进行政治上的改革。郑观应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议院始矣。”
由于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还很幼嫩,早期维新思想家并未全面深刻地理解西方议会制度。他们提出的政治上“君民共主”和经济上“以商为本”等思想,虽然表达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系统全面的维新变法理论作为支撑,当受到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夹击时,失败便在所难免。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中的维新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面临西方列强的欺凌和西方文明冲击的危机下,在书院教育机构、儒家思想、宗教思想尤其是佛家思想和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限制和影响。最终,在一个精神文化不完善甚至缺失的时代背景下,戊戌变法不得不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1]王晓琳.戊戌变法中一个被忽视的内因.2002(07)
[2]苏新华、张晓辉.戊戌变法时期知识分子心态浅析.A.2010(24)
[3]石小蛟.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再探析.2005(23)
[4]安运银.浅析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意义.2010
[5]张文凤.维新思潮的渊源述论.2003
革命派文学参与并拓展文学改良的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而且有比改良派更为丰富更为持久的文学实践,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历史老师职称论文:探究近代革命派文学革新意义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