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国家级非遗名录《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保护初探

时间:2015-10-08分类:艺术理论

  树人论文发表网代理发表《大众文艺》文学艺术类期刊论文“国家级非遗名录《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保护初探”,主要讲述有巴人古乐活化石之称的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产生并流传于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宣汉县百里峡等地,是土家人在田地间进行薅草劳动时边打锣鼓边演唱的民间音乐,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它的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国家级非遗名录《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保护初探,文学艺术类期刊论文发表

  《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2008年6月已正式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随着各种保护措施的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是保护传承人。只有人才能够完成项目的活态传承。龙泉乡老场村歌郎黄长兴已103岁高龄,身体多病;83岁歌郎梅述发去年已病故;现在正活跃的几个歌郎也在五至七十岁之间,五十岁以下会打唱薅草锣鼓人很少。其次是全面保护《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文字、曲谱、乐谱、录音、录像、图片和相关器具等实物。《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文字资料本身就缺乏,歌词主要是靠记忆,有一点也是手抄本为主。再其次是全面保护《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生存环境及民俗。百里峡地区的巴人(今土家族)先民遗迹众多,如悬棺、古栈道、船蓬岩(在垂直的岩壁上凿一个侧放的凹字形的槽,人从中通过,属于栈道之一部份)、溜索,古炮台等都是流传上千年的巴人先民遗迹,对考古研究民俗研究都有很高的价值。民俗方面更多,首先是衣、食、住、行。衣:他们喜欢穿蓝色和黑色斜襟长衫、头包青丝帕、夏天包白帕,脚穿草鞋,女人的挎围裙扎有各种吉祥图案,男人腰间则吊有真牛皮做的烟包,或长方抽屉形,或心形(经摔打、防潮),至今还有人抽烟靠石头和铁片敲击取火,他们把这种石头叫火镰石。吃主要是包谷、土豆,如包谷糊、包谷粑、肉食主要是老腊肉。婚丧嫁娶则要办起八大碗,连摆三天大席,喝他们用包谷、高梁酿的大碗酒。土家人喜欢在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应该完全保护和保持。行的主要是古老的交通遗迹,古栈道和溜索,还有各种生产生活习俗,和伴随人的一生的生老病死的习俗,如哭嫁、哭丧等,就拿哭丧、哭嫁内容就十分丰富,宣汉县已将其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正在进行挖掘、整理。

  从开展非遗保护以来,宣汉县非常重视保护传承工作。把薅草锣鼓的古老艺术当文化遗产,再不是过时的“四旧”,特别是改变观念,而要当成文化遗产。要求每一个传承人都要带徒弟。让他们每次参加演出活动都能得到实惠,有收获,绝不准那种把传承人当免费唐僧肉,谁都可以啃一口。并且所有参加活动的徒弟也有相应的收入,到目前为止,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的传承问题已得到根本改变。如通常参加打唱的传承人都有了自己的徒弟。

  在人口居住较集中的所在地的传承人那里开设了培训班,县非遗中心并为之挂牌,现在主要是住鸡唱街道的吴正菊和彭千学,开设培训班。

国家级非遗名录《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保护初探,文学艺术类期刊论文发表

  吴正菊主办的培训班,现有定期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学员开始只有8人,不定期参加培训的学员几人,每周末参加培训,并且有自己的培训资料。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4年已经达到37人。参加一期以上培训的学员,几乎都可以到实地进行打唱薅草锣鼓,其中廖传术、廖传学远到宣汉、城口等地参加表演并获奖,其10多名学员已参加两届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赛歌会,并获得好评。

  通过近年来的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传承人已经出现了老、中、青、少各梯次均衡分布,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

  赛歌会是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保护传承的一个检阅和验收,从2011年开展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四届,参加的乡镇由1个增加到6个,参与人数也急剧增加,已经成为宣汉县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品牌活动,四川日报、四川卫视的媒体前往观摩、采访报道。

  期刊推荐:

  《大众文艺》文学艺术类期刊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大众文艺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大众文艺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大众文艺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想在此期刊或是其他同类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们可以联系我们的在线编辑人员,为您介绍推荐!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