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快速发展对金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各高校在金融高等教育上的定位雷同现象普遍, 教育特色无法显现出来, 教育内容和手段也比较落后, 从而出现低层次金融人才大量过剩与高级金融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局面。金融理论的微观化趋向、金融业务的产业交叉及多样化趋势等都要求各高校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上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实行分工合作, 在业务层次、学历层次、人才类型、培养内容等方面实现差异化的定位。
关键词: 金融期刊论文发表,金融学,高等教育,定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其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依赖于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 金融学已经成为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社会科学。金融理论的迅速发展,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 以及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工程化的发展, 金融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 这就要求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内容应反映最新的金融理论, 紧跟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趋势, 为经济社会培养出杰出的高级金融人才。
一、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金融学高等教育定位雷同、单一, 不适应最新的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专业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明确教学目标、界定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具有指导性作用。专业定位不清晰, 必然会对专业设置、课程和教材建设、教改实践等各个环节造成负面影响, 从而拖累了学科整体的建设与发展, 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的高校, 无论是在专科生、本科生的培养, 还是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上, 定位过于宽泛而且大同小异, 通常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 研究生则通常多加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这条内容。这种雷同单一的专业定位没有体现出不同层次人才的区别, 特别是在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教育定位上没有明显差异, 而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向, 从而出现了当前金融学毕业生供过于求与金融高级人才严重短缺的矛盾局面。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学科特色不突出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懈的教育教学改革, 国内高校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优化。一是强化了专业主干课程及其配套课程, 本科层次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 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投资学等10门。二是在核心课程基础上鼓励各高校依据各自优势、特色和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设置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如传统财经类院校可以突出其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 综合类大学则更多体现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特色, 理工类大学可特别强化在数理金融和方法论方面的发展等, 以有利于形成一个!特色明显, 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 推动国内金融学科建设整体前进。三是扩大了选修课菜单, 并增加了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
但总体上看, 除了少数重点大学外, 大部分高校具体实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 学科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比如, 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考虑, 课程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 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不足, 新开课程往往基础薄弱, 教学内容有名无实;引进国外金融理论或实务课程时, 缺少与中国实践的结合, 使学生接受专业教育时有脱节感, 从而得出专业课没有用的结论。此外, 受到公共课学分比重高的影响, 开设一些反映自身特色的金融专业课程时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和前提。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 探讨式、宽松式、开放型的教学方式不同, 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中长期以! 灌输式、被动式、封闭型∀的教学方式为主, 在上课时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里, 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照着讲义不停地讲解,同时将重要的概念和理论逐句逐条地写在黑板上或列在幻灯片上, 学生坐在下面一边认真听老师讲解,一边做笔记, 老师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较少, 学生只顾接受老师讲解的观点, 不必进行过多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少教师的授课也只是教材的简单重复, 较少采取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实验模拟、课外实践等方法, 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式教学和素质教育, 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老师讲解的技巧和板书水平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便成了衡量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由此导致的后果是知识和理论得不到发展和创新, 学生的创造力低下, 即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创造性的分析能力低下。
(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关键。近年来, 我国金融学科师资队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才流失的问题也逐步得到控制, 新增师资的学历层次也大大提高, 相当部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尚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传统理论功底, 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具备了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但就金融学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 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面向21世纪的我国金融业对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 存在着与其他学科师资队伍相同或相似的问题, 如梯队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尚不尽合理, 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普遍比较繁重, 加上职称评定的科研压力, 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激励外出进修与参加社会实践, 其知识更新和科学研究明显赶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尚不具备培养新时期金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 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有待提高, 不少教师因经费问题难以参加国际性甚至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难以与国外教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 从而对金融学科的先进教学经验与学术动态、前沿发展等很难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不能适应国际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差异化定位
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主要部门, 各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教育无疑要紧密跟踪国内外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从金融业务的发展来看, 国际金融市场的风起云涌, 人们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愈来愈强烈, 金融开始突破传统金融观念与管制的束缚, 推出新的金融品种和金融工具组合, 有关资产定价、投资组合管理的资本市场理论逐渐定型, 从而使得金融学科在微观领域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发展, 金融开始突破国界限制, 实现金融资本的跨国扩张, 国际游资对一国经济的冲击力越来越大,金融的影响也开始突破国界, 在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传递, 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与合作也因此越来越重要;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的发展, 使得金融突破传统的手工操作, 实现电子化、网络化运作, 极大地提高了货币信用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速度和效能, 给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带来了许多影响; 特别是混业经营的逐步开展, 金融突破传统的产业壁垒, 走向业务交叉与功能多样化, 突破单纯为工商产业服务, 开始提供全过程的家庭理财。这些变化都不断地扩大金融学科的内涵, 要求金融人才掌握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种专业知识和运作技术, 能胜任为客户提供多途径、多方位理财咨询和策划, 跨行业进行运作。
从金融学的内涵来看, 英文的金融学--Finance∀在使用中经常有三种基本内涵: 一是指财务方面, 即微观金融, 包括企业和家庭的理财行为, 大部分可以归入到与公司财务相关的研究范围之中;二是指财政(学) , 研究国家政府的资金筹集与使用, 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三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 其内涵处于微观( ! 财务)与宏观( 财政 )之间。我国早期的多数金融研究大部分是基于第三层面开展的, 并偏重宏观层次, 与西方学界偏重微观的理解大相径庭。金融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紧密相关, 金融实践的发展使得如今的金融理论越来越技术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 综合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金融学内涵的理解已经形成了共识, 即金融学应包括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交叉学科三个学科支系: ( 1)微观金融学主要包括公司金融、投资学以及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子体系。( 2)宏观金融则分为两类: 一是国内学者以前理解的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体的金融学内容, 二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 如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国际证券投资等。( 3) 交叉学科主要包括金融和数学、工程学等交叉形成的金融工程学, 金融和行为理论结合形成的行为金融学以及金融与法学交叉形成的法学与金融学等。
由于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部门和企业等各行业、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社会分工不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发展不平衡性, 导致其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继续呈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 既需要复合型的通才, 又需要单一型的专才; 不仅要有领导决策层和经营管理层人才, 而且要有业务操作层的人才; 而且, 由于各高校之间客观存在的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层次的差异性, 使得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 不可能培养出相同素质、相同内涵、相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因此,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以金融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发展过程中既不取决于行政力量, 又不应一成不变, 各金融专业院系应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实行分工, 对自身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定位, 创出各自的特色, 为社会培养出多层次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合型金融高级人才。实际上, 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定位应包括业务层次、学历层次、人才类型及具体培养内容的定位。
( 1)在业务层次的定位方面, 高等院校应将重点放在经营管理层和领导决策层两个层次的复合型、通用型人才的培养上, 而那些只需运用金融一般基础知识从事基本金融工作、具备特定金融业务技能的专才操作层人才培养则主要由以高职教育方向为主的专科院校和具有!再教育∀性质的各金融机构的培训中心来实施。其中, 经营管理层人才培养要立足于金融知识的社会需要和金融对社会的全面渗透, 以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 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 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参与意识, 一定的经营与信息管理、对外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而领导决策层人才培养则重在培养其领导、决策、管理能力与创新精神。
( 2)在学历层次的定位方面, 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应有所分工: 金融本科层次主要培养通用型金融人才, 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系统性的教育教学, 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 硕士层次主要培养金融管理和技术型的专业人才以及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型人才; 博士层次主要培养高层次的从事金融研究和金融教学的专门人才。在金融本科生的培养上, 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通用人才为目标, 一方面要强调学生掌握比较宽的知识面和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潜质,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素质; 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应变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环境与要求, 使所学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岗位中去。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 在继续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的同时要突出专业特征, 以培养对金融学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有深入研究、能胜任金融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及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同时还要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 除了要求掌握坚实广阔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道德素养, 使他们能够对较复杂的金融经济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 成为能够把握金融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国际性专门人才。
( 3)在金融人才类型的定位方面, 国内的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合理的定位。一般来说, 目前金融人才的需求包括通用型、专通结合型和专用型。具备特定金融业务技能的专才主要由以高职教育方向为主的专科院校和具有! 再教育∀性质的各金融机构的培训中心来实施, 不是本科院校的重点。综合性大学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定位于通用型, 因为它们学科门类齐全, 基础类课程都有专业性学科作支撑, 这样有助于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为学生今后在学业或工作上继续深造和发展奠定扎实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领域内的发展、变革和创新层出不穷, 通用型人才并不一定都能从容应对金融领域内的所有一切变革与创新。作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普通高校, 不仅要培养通用型金融人才, 还应顺应金融领域日益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 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并设置有关专业课程, 以引导学生作进一步学习, 培养出一批专业适用性较强的专通结合型金融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此类人才的培养比较适合财经类院校。对于偏经管类的多科性院校如商学院等, 由于其学科设置不齐全但经济管理类学科特色较明显, 其经管类本科专业设置的年限较长, 且一般都有经济学或管理学类的若干个硕士点作支撑, 专业基础厚实, 专业性师资力量雄厚, 专业实验室建设较完善。因此, 这一类多科性院校应象财经类院校那样, 尽量发挥专业优势, 走专通结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之路。而偏理工类多科性院校如工程学院、交通大学等, 由于其学科门类设置侧重于理工类而非财经类, 数学、计算机等偏理工方向的基础类课程都有专业性学科作支撑, 且教学历史悠久, 基础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 但财经类学科的设置年限一般较短, 短期内要开设出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会有一定的难度, 即使能勉强开设出系列专业特色课, 其教学力度与教学深度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偏理工类多科性院校应象综合性大学那样定位于通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 4)在具体培养内容的定位方面, 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一是以微观金融为主, 即国外著名大学的商学院模式∀; 二是以宏观金融为主, 即国外著名大学的!经济学院模式∀; 三是仍坚持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长期实行的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统一的定位模式。一些纯财经院校可以采取! 经济学院模式∀,因为这类高校以传统的货币、信用、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商业银行等研究和教学见长; 而一些理工院校的管理学院则以微观金融, 如资本市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见长, 它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采取商学院模式或混合模式。
三、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转变金融学高等教育理念
传统的金融学教育理念是为金融领域提供专门人才。但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 尤其是加入WTO 以后, 中国的金融业需要具有更多方面知识的跨文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因此金融学高等教育理念必须要有一个根本转变。更新金融学高等教育理念, 妥善处理好六个关系: ( 1)在传授金融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关系上, 克服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思想, 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 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 ( 2)在金融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上, 克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 改变专业面过窄的状况, 树立在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拓宽金融专业教育的思想; ( 3)在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 克服忽视实践的思想, 树立以理论教学为主, 支持理论联系实际, 扩大与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 ( 4)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克服忽视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思想,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树立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独立性与创造性的思想; ( 5)在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 克服忽视个性发展的思想, 加强因材施教, 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 ( 6)在中国加入WTO 后, 在本土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的关系上, 在保持原有教育优势的基础上, 强化教育国际化的观念, 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 掌握必要的国际通用规则。
(二)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
各高校金融高等教育差异化定位的最终落实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 而且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素质的形成。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定位, 加快特色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且由于金融理论和实务的不断变化与更新, 这种改革和建设应该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1)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保证专业课程之间连续性和整体性, 但应尽量避免专业课之间的交叉重复, 造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一方面需要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统筹兼顾, 另一方面为了保持课程的完整性确实有必要重复的内容, 应该通过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 在课时安排、授课内容的深浅程度上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还要做好本科、研究生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增强本科、硕士、博士之间专业课程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2)在适当压缩宏观金融理论课程内容的同时, 增加资本市场理论和微观金融理论方面的课程, 如压缩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的一些内容, 增加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财务、数量金融、金融计量、金融衍生工具定价理论等课程内容。研究生还应增设证券投资分析、有效市场理论及行为金融理论的内容。由于资本市场理论和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和统计知识运用, 而这一方面正是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比较欠缺的, 因此还必须加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数理金融学、计量金融学方面的内容。( 3)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应根据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作及时的调整与更新, 加强研究生在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及研究方法的更新, 重视新理论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如实验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及博弈论方法的应用等。
(三)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首先, 应改变当前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 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推行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还需要进一步当前的考试制度, 可适当增加课堂考察的次数及其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 避免一些学生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 不求平常努力、只求考试过关的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方式, 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 同时, 应在推进考试内容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时, 适当增加能够反映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及对专业问题的深入理解, 改变学生只凭简单记忆掌握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式,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金融人才, 培养金融人才, 离不开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金融学科师资队伍, 所以在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中还必须加强金融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升其整体素质与水平。
( 1)要结合金融的发展方向、学校的金融学教育定位及师资队伍的现状, 制定相应的规划, 构建学术梯队。因为只有了解金融学的最新理论前沿,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在金融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中, 可以以金融科研为基点, 构建自己的科研骨干队伍, 再结合引进与外聘,以达到培养金融学术带头人的目的。在选拔教师时要文理兼顾以适应金融学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从事金融交叉学科教学的教师, 不仅需要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 还要有较强的定量分析等能力。( 2)大胆启用中青年教师, 资助、鼓励他们在国内、国外进修和攻读学位, 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建设水平及学术动态, 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 多渠道进行师资队伍的培养。( 3)加强师资选拔、考核、评聘和日常管理。在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按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和选拔, 拉开教师的收入差距, 避免! 大锅饭∀造成的奖金福利化, 导致激励不足。在教师的职称评定及聘用方面也应采取灵活的政策, 不应设置工作年限等限制, 而应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来确定, 且评定标准不能简单化地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 还应该进一步看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否则就会造成教师在研究上短、平、快现象, 使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难以得到提升。此外, 还要尽量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