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教学策略

时间:2014-09-13分类:教育教学

  著名美学家、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事物的“完形”,非常强调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阅读活动中,我们应遵循格式塔理论的整体性法则。根据整体性法则,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从感知文章的整体入手,再通过局部细读,从而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在此运用的是“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方法。

  1.整体关照,直观感知

  初步整体感知往往是理解文章的主要依据。阅读文章放过了最初的鲜明感受,抓不住要领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为了使学生准确捕捉“初感”。初读前,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不提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捕捉最初生动的感受,自由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与文章内容相统一。

  2.设计多种形式,局部欣赏理解

  具体化理解是学生在初感的基础上,披文入情、沿波溯源,深入到文章的深层分析。这种阅读不是分自然段的机械阅读,是以问题的形式把全文分成在内容上相对独立的阅读部分,教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慧言妙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产生喜、怒、哀、乐的全面心里体验,让学生在语言交流、思维碰撞中感到读书的智慧与快乐。

  3.综合探究,理智化深悟

  综合探究,理智化深悟是让学生把已理解到的知识,放在整体观念中去理解把握,让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局部描写和整体框架合成一体再阅读、再理解,学生头脑中组建起更适合自己理解课文的阅读形式。

  一 文本内化运用,做好内外衔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外阅读在扩大阅读的训练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把课内引向课外,做到“内引外联”、“内外衔接”。

  1.求同巩固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指导学生阅读在形式上、内容上和所学课文相近或相似的文章。

  一是凭借“例子”的作用尝试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二是通过阅读类似的文章,达到“举一反三”的巩固性效果。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学生头脑中就产生了一个结构模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种以参观的先后顺序为主线的方式,就成了阅读“参观游记”这类文章的方法。课文阅读中要指导学生阅读与这类形式相近的文章,求同更求异,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与深度。

  2.比较加深

  假如东西可以移植,学到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记忆,如果想把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在比较鉴别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淀成自己的记忆。所以在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应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和课文类型基本一致的文章。然后再找一些内容同、形式异的两篇以上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外阅读,也会在比较阅读中,组建创造出更适合自己的阅读形式。如学习《火烧云》之后,可以引导学习严文井的《云》,再延伸开去,组织阅读名家的状物写景佳作——鲁迅的《雪》、郭沫若的《石榴》、秦牧的《仙人掌》……再仔细琢磨,消化吸收,日后状物写景,则可运用自如了。

  3.延伸发散

  从一篇文章扩散开去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存。课文《一夜的工作》学完后,可以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大地的儿子》、《周总理的故事》等与原文相联系的课外读物。甚至可以让学生寻找其他革命家的故事以构建新的阅读层面,扩大信息量。

  二 拓宽书源渠道,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为了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语文教学学以致用的根本目的,就必须彻底走向课外,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从“花蜜”中汲取力量,获得丰厚的知识储备。

  1.从“涉猎”到积累

  在引导广泛阅读时,还需要求学生做好摘录,勤于记笔记,把阅读所得储存起来。

  2.从指导到“反刍”

  要指导学生定期对阅读所得进行整理,并通过剪报、手抄报、个人“小资料库”等形式,对所学内容加以梳理、归类、编排,在当“小编辑”、“小馆员”的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反刍”、回味、吸收。

  3.锻炼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

  课外阅读实践关键在于坚持,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锻炼学生的课外阅读意志。同时,定期举行阶段性促读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爱护书籍劳动技能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和个人才能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意志和读书才能。

  “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引导学生书海畅游,扩大语文资源的广泛性,在拓展语文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构建者的深度变化。这一变化,必将对培养具有语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