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城市规划评职范文科学发展新型城镇化

时间:2013-07-09分类:经济管理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内需推动、城乡一体,运用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化”农村、“化”农民。加快聊城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主要应靠市场经济的力量,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最为关键的是,解决所需资金、建设用地、农民进城就业三大问题。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科学,思想,管理,管理论文发表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新型城镇化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处在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态势之下,为全面加快聊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聊城市委、市政府最近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任务。本文从实现完成目标任务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谨谈些粗浅之见,以便抛砖引玉。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因为镇也属城市的范畴——是个动态概念。名词“城镇”十“化”后缀,就像英语里的动名词,既有动词性质,也有名词特征;不仅体现着现代社会运作成果的客观标准,而且反映出有关指标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现代社会,很大程度上就是城镇化演进的结果,城镇化不仅造就现代社会文明,而且创造了现代经济繁荣。城镇化,就是运用现代城市的先进元素,转变农村和农民的性质或状态;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就是农民向市民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化的过程;就是“化”农村、“化”农民。

  城镇化是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世界性现象。在如何“化”农民、“化”农村问题上,发展类型有新旧之分。

  近三百年来,随着英国为代表和先导的工业革命浪潮,城镇化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欧和北美等国家及地区率先发展,随后在全球陆续展开。1850年时,英国城市人口已超过60%,英国便成了初步实现城镇化的国家。到20世纪末期,西欧、北美等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率,大都在75%以上;英、德、法、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都在90%以上,进入“后城镇化时期”。然而这些国家及地区的城镇化,所走过的旧式发展道路,伴随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贫民窟长期存在等“城市病”。仅就环境而言,他们付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沉重代价。近一时期,一些欧洲和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注重了智能、绿色、低碳,努力探索现代城市发展新方向。

  旧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走了相当长的弯路。由于社会制度等原因,这条旧路目前有些国家还在走,产生着诸多弊端,仅就居住条件而言,形成的贫富差距触目惊心。世界主流媒体报道,目前在巴西城市贫民窟大量存在,沿海大城市里约热内卢,就有500多座贫民窟,最大的一座住着近6万人;在印度,城市中的贫民窟也很普遍,沿海最大城市孟买的贫民窟达拉维,就有100多万人,成为外国游客的一道负面景观。

  针对旧式城镇化的经验教训,我国提出“积极稳妥地发展城镇化”的战略方针,确定了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是什么呢?目前,其基本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然而归结多数有关专家意见,新型城镇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人本、生态、统筹、集约、和谐、持续”的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它的主要特点,包括四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现代化成果。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实现人的城镇化。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城镇,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居和充分就业、实现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和城镇文明。

  (二)节约集约,环境生态化。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构建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人居环境的体系,构建紧凑型城市结构与开放生态空间相结合的城乡形态;构建城市园林与乡村农田、林网相连通的生态网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专家测算,市民消费需求,高于农民三倍以上。我国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1000多万人口转入城镇,这对衣食住行、对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会形成巨大需求。2011年,我国城镇化达到 51.27%,按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左右的一般规律,达到中等经济发达国家的75%以上水平,还需相当长时间,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相当时期内最大的内需源泉,是最大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最大的改革“红利”,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

  (四)综合统筹,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需要统筹安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需要城市布局科学合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需要按照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需要对农村、农民进行城市文明的彻底打造,最大限度地将农民转化为市民;没有转化为市民的,也能享受与市民基本相同、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城镇化)的特点,集中起来说,就是要把我国城乡面貌和个人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按现代化和为人民谋幸福的要求重新打理一遍;就是千百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经济社会生活、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就是科学发展不断缩小乃至最终消灭城乡差别的鸿猷大业。

  二、聊城城镇化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分析

  (一)纵向对比成绩很喜人

  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党委政府,按照“积极稳妥地发展城镇化”的指导方针精心运筹,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奋发努力,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显著成绩,城乡面貌特别是县级以上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本地特色,适时提出了,打造“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城建靓市”等一系列战略口号和指导方针,并全面实施。拉大城镇框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等水域和古城区的保护性改造或综合性开发,精心打造县(市)城区和重点镇,正确引导、积极推进城市房地产业和农村危房改造健康发展,不断加大城乡容貌的管理力度等等。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国家级园林城、卫生城、优秀旅游城等“五城同创”目标圆满实现;多数县(市)也获得省级卫生城、园林城的桂冠。聊城的城镇化率,由1998年撤地设市前的不足18%,上升到2011年的38.2%。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提升了聊城的竞争力、知名度、美誉度,让聊城人增加了自信心,增强了自豪感。

  (二)横向对比差距很惊人

  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我们有了长足进步;发展速度在全省名列前茅。横向比较,差距很大。首先,城镇化率还不高。根据国家和省统计公报,2011年,中国大陆城镇化率,达到51.27%;山东省50.95%;全省内,上游的青岛、济南、淄博、东营,分别为66.52%%、65.05%、64.01%、60.97%;下游的滨州、德州、聊城,分别是47.98%、44.16%、38.2%。

  其次,城市规模也较小。仅与长期同处山东“第三世界”的德州、滨州、菏泽相比。根据《山东省城市建设统计年报》,2011年,其行政区内的城市建成区,德州为382.08平方公里(以下省略平方公里),滨州279.63,菏泽274.24,聊城212.34;这几个地级市的中心城市建成区,滨州为111.4,菏泽79.1,德州71,聊城68.14。

  再来看县城,德州所属县城8个,30平方公里(以下省略平方公里)以上的有5个,其中齐河43;滨州所属县城6个,30以上的有2个,其中邹平54.90;菏泽所属县城8个,30以上的有2个,其中单县37.76;而聊城的县城,高唐28.20,茌平27,阳谷18.50,东阿18,莘县16.6,冠县12.5,没有一个达到30。

  另外,全省31个县级市的城市建成区,属于上游的泰安的新泰为65平方公里(以下省略平方公里),青岛的胶南56.1,潍坊的青州48.3,属于下游在25以下的,除了临清23.4外,只有烟台成立较晚的栖霞为15.91。

  (三)战略分析

  形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从主观上讲,我们有些同志,对中央“积极稳妥的发展城镇化”、对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理解不够全面,注重了稳妥,对积极发展,认识不到位;勇于改革的精神不强,加快发展的气魄不大,对市场手段,特别是对资本的力量,还不善于很好的运用。

  从客观上看,一是,地方财力有限,很难进行大的投入。《山东省建设统计年报》显示,2011年,市(县)财政对城市建设的专项拨款,德州为247478万元(以下省略万元),滨州56875,菏泽19957,聊城9340。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聊城地方财政收入96.6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3455.7亿元的2.79%;而聊城户籍人口604.22万,占全省户籍人口9537.31万的6.3%;我市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对城建财政投入,就显得力不从心。

  二是,工业规模和固定资产投入规模较小。根据山东省和聊城市统计年鉴,2011年,聊城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98.98亿元,占全省24700亿元的5.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1.11亿元,占全省26770.7亿元的3.9%。这样的规模,对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够大,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不够宽畅。根据《聊城统计年鉴》,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58.10亿元,与年初增加额同比,少增33.3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44.14亿元,多增8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47.11亿元,少增18.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20.60亿元,多增13.10亿元;中长期贷款309.29亿元,少增41.78亿元。从这些存、贷款分项的此消彼长来看,相当多的闲置资金,未被城镇化发展所运用。吸引外资、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也不大。

  以上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差距就是压力,压力可以变为动力。聊城的城镇化发展,目前处于暂时相对落后状态。然而在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之下,我们奋力拼搏,变压力为动力,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步超越,那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进就会变为先进。此类范例,并不鲜见。

  其二、生态和文化的特色优势,是快速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资本。聊城有相当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尤其是最近几年,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全国瞩目。聊城没有省内有些市因煤铁等矿产资源开发后、需大规模治理的沉重包袱。在以生态文明为重要标志的城镇化推进中,被国家新闻媒体赞誉的生态文明“聊城现象”,更有利于我们弯道超越,直取高端目标。文化底蕴丰厚,近几年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特色更加突出。所有这些,是很多城市难以比拟、不可复制的重要有利条件。

  其三、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将对城镇化发展产生强大推动作用。根据《聊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仅工业的固定资产投入累计就达40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0000亿元以上。并且,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会出现大的跃升。所有这些,将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新的巨大动力。

  三、全面加快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要加快聊城市城镇发展的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打圈子,需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好文章。

  (一)从根本上真正解放思想,努力在推进城镇化中提高资本运营的能力

  全面综合创新,自觉大胆改革,是加快步伐的强大动力。取得这个动力的前提,需从根本上解放思想,为此,将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现行法规制度诸多方面,综合深入思考,对市场经济尤其是对资本运营加深理解,才能从源头上彻底明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资本有两个含义,一是比喻谋取利益的凭借;二是用来生产或经营以求牟利的生产资料和货币,就是经济成分中那些用来盈利发展的部分。这里只用第二个含义。即便如此,它也是个中性词,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就已出现——至少在我国北宋后期的王安石变法中就提到过“私人资本”。资本发挥着社会经济最重要的进步职能。并且,随着所处社会制度、特别是其所有者变更和各国经济发展不同,资本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首先,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论述的正确理解看。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中,详细分析了资本、资本市场的弊端和作用,分别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然而,“只有资本才能使无产阶级找到工作,而资本也只有在使用劳动时才能增值。所以无产阶级的增长是和资本的增长完全一致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对资本市场和股份制,马克思说“交易所是豺狼”。然而他又说,没有这个市场,“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筑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办成了。”股份资本是“导向共产主义”的“最适当的形式”。 “工人作为联合体是他们自己的资本家”,“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值”。综合革命导师以上论断可知,他们对资本的两面性进行了全面剖析,既指出资本扩张贪婪、造成剥削的一面,又阐明了资本创造财富、快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面。从此看出,以前我们有的同志对革命导师这些论述,了解或理解的不够,甚至了解和理解都不够,过分看重消极方面,轻视忽略了积极方面。在实践中不能有效运营资本,尤其不能充分利用私有资本。

  其次,从我党对资本认识和对策的经验教训看。毛泽东同志早在1939年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私有资本经济在中国会有一个相当程度的发展,是可以想象的,也是不足为怪的,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资本形式,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包括外资独资企业、中外合资和国内私有资本的企业。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还很低下,需要允许私有资本即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所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家正在和必将继续通过法律,承认私人资本存在的合法性,承认其一定程度上剥削的合法性,并在法律上保护其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又通过法律,保障这些企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如规定最低工资标准),通过税法(包括所得税、遗产税等)限制私有资本的剥削。

  另一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包括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公有资本、社会上大量存在的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股份公司。这种股份经济中,大量存在广大劳动者持有的股份,其资金来源是劳动所得积累。今后,国家将“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当对资本认识理解更为全面的时候,我们的心胸和眼界就会更加宽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对于通过改革获得推进城镇化发展强大动力的自觉性就会更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特征,就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推进城镇化,作为政府及部门,控制着土地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两大国有资本,可以将这些资本的正能量发挥的淋漓尽致,既可以用于产业布局,又可以引导就业并满足居民的居住与消费需求,还可以在必要时发挥调控经济的作用。以城市资本运营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手段,推动城镇化建设,最为关键的是,合理合法地运作出城镇化所需的土地和资金。

  (二)以县级以上城市为经营重点,合理合法地运作建设用地和资金

  资本运营,就是资本的市场化运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遵循资本运营规律,将群众利益和城镇化发展紧密结合一起,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城乡建设具体目标更为紧密地联系一起,调整并发展好利益预期,精心筹划、辛勤运作,为参与各方都带来相应“红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和资金问题。

  一是,加快城中村、城边村的综合开发,重点在县级以上城市中,运作出所需的大部分土地和资金。目前,聊城县级以上的城市,建成区内有380多个城中村,加上城边村,数目更为可观。这些村庄占压的土地,是城市巨大资产的沉淀和凝固。城市发展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来的利益,政府多年来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带来的利益,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在这里沉淀下来。对这些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所涉及的各方,才能实现新的利益;这块巨大的资产,才能转化为城镇化需要的巨大资本。快速推进城镇化,必须先把城中村、城边村彻底消化。对此谁认识深刻,行动快,谁就会走在前面。临沂市从2003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2个百分点,仅临沂市北城新区,就有20848户民房被拆除,为工程建设腾出土地3万亩,除去道路、河流、绿地的占地和用于还建的社区用地,可供开发用地1.7万亩,当时能实现土地价款收益154亿元。再如青岛市,2011年实现土地出让申请收入达5318694万元,占全省总数8427305万元的63.1%,那就成了今后城乡建设政府控制的很大资本,可以办成很多大事。

  加快城中村、城边村的综合开发步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份十分繁重的工作。然而实践证明 ,只要坚持两项原则,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第一,完全在法规框架下活动,讲究诚信,兑现承诺。第二,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所涉及对象的正当利益,实现共赢。临沂市那样大规模的民房拆迁,却没有发生群体上访和恶意上访事件,就是坚持了这两项原则。他们不仅为被拆迁户进行法规规定的补偿或安置,而且给推进产业转移的农民预留新建区20%的土地,每人预留10平方米的商业用地,并从土地净收益、捆绑项目收益、安置房建设溢价收益中,按50%的比例返还。在临沂市北城区开发建设中,市政府为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群众,一次性购买养老保险,每月每人可拿到养老金215元。临沂经验,可适当借鉴。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县级以上城市的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完毕。

  在加快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中,应充分调动发挥街道办事处的积极性。在简政放权、开发利益分成等方面,给办事处更多的优惠,只要不违反政策法规和城市规划,保证建设质量,就放手让他们去干。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采用项目融资。项目融资,不属违反建设法规的带资承包,是使建设项目的承包商,向投资商转变,通过建设项目资本化运营,实现政府和投资企业的共赢。这可以帮助政府拓宽资金来源,引进外资和本区域内的民间资本,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债务负担,加快发展公共基础设施;降低项目由于周期长、投资大、风险大,带给政府的风险。对企业而言,除可利用项目经济状况的弹性,减少资本支出,实现“小投入做大项目”或“借鸡生蛋”外,还可拓宽项目资金来源,通过项目融资模式发起新项目,创造更多商机。

  目前,BT、BOT、TOT、PPP四种方式,是建设融资模式的常见类型。其中,第一种BT( Build—Transfer)建设—申请;地方政府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社会投资者,由社会投资主体运用自己的资金,组织设计、建设等,建成后由政府分年度购买。第二种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运营—申请;以前由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现在由非政府部门的承包商负责融资建设;在合同规定时限内,享有该项目的专营权和专营收益,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期满后由政府无偿收回。第三种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申请—运营——申请;政府将已建成的项目,有偿申请给非政府单位,政府再将收回的资金,投入到新项目中;接受申请的,在合同规定期内,享有专营权和专营收益,经营期满,项目设施无偿申请给政府。第四种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建立政府和私人的公私股份合作机制,投资建设项目。在选择这些模式的过程中,因基础设施特征不同,融资方式也不同。对于非盈利性项目,如城市道路、公共排水、园林绿化,采用BT方式融资;对于赢利性的,如供水,可用BOT、TOT;对于有一定赢利性,但不能完全满足投资回报的,如垃圾、污水处理,可用PPP。

  三是,按新方式成立投资公司,搭建市场机制的融资平台。城建项目投资公司,实质上就是从事城市建设所需的资本运营。临沂市成立的四个此类公司,直接就叫资本运营公司。在我国现行法规和管理体制的框架内,地方政府不能直接融资,又要强化调控投资主体作用,城投公司便是必然选择。

  聊城的县级以上城市成立城投公司,采用“后发优势”,一开始就按市场化规范操作。正确界定城投公司的职能,划清城投公司与有关部门的权限。除必要启动资金外,政府应尽可能地注入经营性资源和项目,加强引导监管。城投公司,既有公共服务属性,又具有市场属性,既扶持城投公司搞好社会服务,又促使其按市场规律运作,促进财政投入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政府在交给城投公司建设任务时,按照项目管理方式,为每个项目制作清晰的利益模式,使其都能实现自身平衡。城投公司设置的数量,在聊城市城区,应为3—5个;在县(市)城内,应为2—3个,形成市场经济的适度竞争格局。

  作为城投公司,具有政府给予的、其他有些企业不可比拟的优惠条件和责任,应当自觉履行公共服务义务。追求最佳经济效益,实现城市资产的盘活、城建资金的吸纳汇集、城市资本的迅速扩张。循序滚动发展,充分利用政府注入的资金和给予的优惠条件,率先做好为城市资本运营打基础的工作,为政府赢得实际掌控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巨大资本,借以吸引外资、社会资金等各方面的投入。并且,投资公司还可以在条件成熟、法规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参与股票、证券、债券等虚拟资本的运作,逐步地真正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充分运用社会资金。

  还应采取其他的一些方式方法。只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善于借鉴,就会创造出更多。

  (三)遵循城乡一体化原则,高水平规划建设管理

  一是,运用现代规划技术手段,统一运筹市域城乡空间。(1)聘名家请高手,加快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聊城市的城镇体系应当体现如下特点:将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三者紧密结合,使之更有利于凸显、发展固有的生态和历史文化优势;实施战略规划向功能规划的转换升级,在城镇体系规划的层面,使聊城市妥善地融入“济南都市圈”、“中原经济区”,在打造新兴城市隆起带和多层次城镇空间布局上,尽可能多地呈现亮点。(2)大幅度提高乡镇驻地、农村社区规划速度,力争在2013年底前,把这些规划全部搞完。提高此类规划质量,严防“萝卜快了不洗泥”。(3)率先做好有关专业规划。对水系、道路交通和各项基础设施等专业规划,从城乡一体化的高度,统筹谋划,及早动手。率先出台可预留各项所需管沟的到乡镇、中心村的道路和绿化的规划。(4)详细规划更加贴近民意、方便群众。城镇详细规划,在相应程度上像娶好媳妇那样,要“入得厅堂”光彩体面,还应“下得厨房”体己贴心。更加注重城镇基础功能和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

  二是,按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快乡镇驻地和农村社区改造建设步伐。发财致富、渴望城镇生活的意识,已在农民心中扎根;有些农民已有相当经济实力;城镇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正在全面实施。这是在县级城市以下,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资本,敢于实践,精心运作,即可大有作为。成功案例较多,仅举最先一个。浙江温州昌南县龙港镇,1983年10月建镇初,只有6000多人,全部建镇资金只有8000元。第一任镇委书记陈定模,受山东潍坊《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新闻启示,运用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允许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政策,承担着巨大政治风险,提出了土地有偿使用,卖地建镇。并且,在镇外进行农田围垦开荒,使之多于镇上卖出的土地。这也是城镇土地“增减挂钩”的最早范本。这些措施,吸引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到1990年,龙港镇区人口已增至4.8万人;1994年该镇生产总值9.2亿元,财政收入8301万元。现已成几十万人口的小城市规模。

  现在看来,他就是推行三大改革:首先,是户籍改革,解决了农民进镇落户问题;其次,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通过卖宅基地收配套费,解决了建城资金;再者,是实行民营经济改革,允许私有资本大量投入,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该经验,在相应程度上值得借鉴。现在所处环境宽松的多,作为乡镇一级,不仅依靠“顶层设计”,还应勇于“基层创新”。

  据抽样调查,我市农民进城,主要走向是聊城市城区、县(市)城和乡镇驻地。这也符合现行政策和城镇化体系要求。为此,应将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前面拉、后面推的市场激励机制。这个机制,是乡镇以下推进城镇化的焦点、难点,也是优点;因为它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城镇化发展改革的突破口。按规划在乡镇驻地滚动综合开发,量力而行,先搞一二条街,让乡镇驻地和附近的农民,以宅基地或加上少量投入换新房;吸引其他农民到此购房居住、投资兴业;发挥各自优势,建设成商贸、工业、旅游、交通等带动型的特色小城镇;在村庄,实行“企业带动”、“强村兼并”等,引导鼓励农民在相关企业参与股份,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具体政策措施制定,借鉴成都、重庆两地的全国试点且已成熟的经验,可以采取:(1)乡镇规划区范围内,规划为建设用地但现状为农用地的集体土地,可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建新用地,将乡镇范围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集中到该建新地块使用。建新地块,可以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使用,也可以依法征为国有土地使用。(2)对农民变为市民的,保留原来土地承包权,确权后,可以抵押贷款、上市流通交易,消除农民进城顾虑,也可加快土地承包向种田大户集中。对仍在农村社区居住的,积极引导向“中心村”集中。除了“中心村”、受保护的名村,尽早制定出规划以外,其他待迁出的村不可再搞规划,而应在短时期内,严格控制再建。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扶持模式,市、县(市)财政,不仅对示范镇倾斜,对为数不多的财政特别困难的乡,在规划编制等方面,也给适当照顾,以便如期使其转变为镇的行政管理型式。经照顾仍然不能如期转变为镇、城镇化发展步伐仍然相当缓慢的,可将这些乡镇驻地转变为农村社区。

  三是,优化设计,打牢基础,提高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聊城。(1)优化设计,突出特色。从宏观和连续性角度,设计也属于建设的范畴。它是保障建设水准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建筑尤其是街道,属于强制性的公共审美,低头不见抬头见,想不看见也困难。它们体现着特色,反映着文化,不仅应做到好用、耐用,而且还应好看、耐看,有令人愉悦的美感。统观全市,这里还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有的城区,就单体建筑而言,不少相应功能不全、体量矮小、样式陈旧,缺乏现代气派和应有特色;尤其是有些初步富裕起来农户的住房,土不土,洋不洋,其风格就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在花白头发中插上鲜花。就整体形象而说,我们不少城镇,载体功能相对较弱,视觉形象比较散乱,缺乏美感。相差无几的低层建筑夹道排开,缺乏现代城市的错落有致,缺乏必要的间隔疏朗,走进就像一个大胡同。应邀请专家或组织专业人员,将整个城市各种建筑物、构筑物的放置,色彩总体搭配,雕塑、广告设置,地方文化元素凸显等,进行总体优化设计。仅就凸显地方文化和广告、招牌的设置而言,应把两者结合起来,政府引导加市场运作,将我市著名书法家、绘画家的艺术才华在大街上展示挥洒。既可提高文化品位,又可活跃经济市场。协调有关单位单独或联合,多建高层建筑,节约土地,形成繁华且疏朗的空间,提高城市的吸纳力、辐射力。尤其是重点镇,更应如此,尽快从农村集镇的背影中走出来。农村社区,在总体设计上,应在保障居民享有城镇生活品质的同时,突出新式“田园牧歌”般美丽乡村的生态特点。单体建筑,专业人员责任大。作为设计师和建造师,需更多深入农村,了解用户需要,按照“四节一环保”的业内要求,设计出“花费不多水平高、面积不大功能全”、宜居宜业、深受农民欢迎的建筑物、构筑物。

  (2)打牢基础,健康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首先,“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原则,长期认真坚持,谁违反了坚决追究责任。尽可能地提高设计建设标准,铸造城市地下“坚网”,“重面子更应重里子”,确保城市安全。对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率先建设。道路先按预留管沟等附属设施的简易形式修过去,拉开框架,带动发展;尽快在乡镇驻地、中心村和县级以上城市的城边村,确定或建立收集点,及早形成“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格局。污水处理,虽然时序可以排在道路建设和垃圾处理设施后,也应加快建设。数量规模,不一定按行政区而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确定。为保证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快速建设和正常运转,参照外地成功经验,除了县(市)加大投资以外,还应将水费和污水处理收费、电费和垃圾处理费,四合为二收取。对绿化,应因地制宜、从简到繁地快速推进。乡镇驻地和中心村,在新建路边按高标准栽好树,并确定人员维护。县级以上城市,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国家和省级的园林城为总抓手,全面推进。

  (3)加快建设,保证质量。城镇化快速推进,对我市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好机遇。作为建筑企业,应深化改革实施组织方式,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优化资本运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建设速度,精益求精地营造高质量;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努力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向人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宜的住宅等建筑产品。各级监管部门,依法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随着监督管理分工的细化,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能,分布在若干部门,应建立联合监督机制,确保城镇化推进中建筑的高质量。

  (四)大力发展相关产业,积极创造农民进城就业条件。

  城镇化快速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全面承接,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强力支撑,离不开“人的城镇化”。

  一是,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产业布局和升级改造。聊城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投入数千亿元。实施规划的本身,就是推动城镇化。在国家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的总体要求下,积极向上争取、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加快规划项目的落实;同时努力促使现有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在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中,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妥善解决农民变市民的就业问题。(1)充分利用本地现有农产品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在工业园区、乡镇驻地兴办加工企业,吸纳农民在非农岗位就业,形成聚集效应,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金,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通过股份制与现有农产品深加工的重点企业联合兴办分支机构,或直接融入其间扩大规模。尤其是,积极推动加工企业与农户进入“期货市场”,在生猪家禽等收购加工方面,减少风险,避免大的波动,实现双赢。(2)从低端和高端两处着手,大力发展服务业。在低端服务业发展方面,加快商贸流通及现代物流基地的建设和完善,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商贸物流企业的发展,引导个体工商户实施资本扩张,吸引有服务业专长的农民,率先到镇以上城市安家落户,推动社区服务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间接促使进城农民就业。聊城县级以上的、尤其是中心城市,应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加快发展步伐。随着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的不断拓宽,股票、证券、期货交易等虚拟资本市场,必然扩大,聊城在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和虚拟资本市场建设方面,也应尽快迈出较大步伐,对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意义重大。(3)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业和房地产业。这对安排进城农民就业,既能立竿见影、又能长期有效。我市在这类产业中,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加强进城农民的培训。首先,统筹规划,完善组织体系。将该项服务培训,置于全市整个职业培训工作的大盘子之内,统筹规划,建立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其次,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将全市培训资源优化整合,促使教育培训机构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落实等方面,适应进城农民就业需要。制定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进城农民培训的相关政策,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条件。再者,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健全培训质量的检查验收机制,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肃查处非法培训、乱收费等行为。

  (五)重点领域率先发展,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突破重点,率先发展。一是,打造新兴城市隆起带。统筹规划建设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开发区、东阿、茌平为外延,打造150万城镇人口城市隆起带,可以更快融入济南城市圈,带动全市城镇化快速发展。这个三角地带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政策支撑和发展潜力,是我市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应及早统筹谋划,加快发展。聊城地势西南较高,东北略低;存在着从兰考、经聊城、到茌平的地质断裂带,还有东阿断裂带。鉴于这些地质、地貌特点,在规划建设中,突出大水城的特色,多造湖泊水渠,抬高布局地基,增加生态绿化景观;从规划设计层面,最大限度地预防水灾、震灾及次生灾害的发生。采取组团式,组织楔形绿地插入城中,单体高层建筑可以多建,整个区域的建筑密度不宜高于30%,最大限度地留出疏朗空间。二是,高水平规划建设聊城中心城市的南部新区。按照“以徒骇河为轴,夹岸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使之像临沂市中心城市的沂河两岸那样,形成气势恢宏的整体城市新区景观,成为繁华宜业之地、生态宜居家园。三是,大幅度提升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城市建设水平。各个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不仅在工业经济中,而且应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带头作用。充分运用国家、省市给予的优惠政策,努力做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大文章。在所属区域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改造中,按照现代化要求,高起点、高水平地健康快速推进,尤其在加强城市管理、安排就业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创造新鲜经验。四是,大力发展小城镇。目前,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含金量较高。其中,省财政近三年每年投资10亿元,扶持100个基础好、潜力大的镇,作为示范镇率先发展。加上市按1:1、县(市)按1:0.5配套,被扶持的,每年将得到资金2500万元。市、县扶持资金应适时落实到位。五个被确定扶持的省级示范镇和其他示范镇、重点镇,应充分利用扶持政策,大踏步地走在前面,靠实绩争取更大支持。

  组织领导,最为重要。没有总指挥,交响乐团不会演奏出统一和谐的优美乐章。为加快聊城的城镇化发展,力争实现每年增长两个百分点的主要目标,各级党政领导,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制定计划、深入宣传,抢抓机遇,及时决策、加强检查指导、培训干部等等;“打铁还得自身硬”,尤为重要的是,“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意识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