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园林工程师职称论文打造“生态石门”的思考

时间:2013-07-05分类:园艺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城市病相继出现,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质量。在这种大背景下,石门县响亮提出了打造“生态石门”的战略构想,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打造“生态石门”做进一步的务实思考,供讨论。

  一、打造“生态石门”的理性分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使打造“生态石门”的工作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前进,有必要对其做一点理性分析。

  (一)“生态石门”疏义

  首先,让我们对“生态石门”的内涵做一个初步了解。2011年6月23日,中共石门县委书记熊大顺,在石门县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生态石门,就是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以尊重崇尚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以绿化美化净化为核心的生态城镇繁荣兴旺,使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75%,生态县创建指标基本完成。这是对“生态石门”理念的最初表述。其主要内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生态结构合理、生态功能高效为内在要求,以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协调和管理城市为基本特征,以积极应对并逐步治理业已发生的生态危机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石门县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生态文明程度。

  其次,让我们对“生态石门”的特征做一个具体描述。“生态石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石门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完善。从社会层面来看,“生态石门”追求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不仅要以自然绿色来点缀人居环境,更要满足居民的自身发展需求,营造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活力的人文生态氛围。从区域层面看,“生态石门”追求一体性。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有可能形成平衡协调的生态石门。从经济层面看,“生态石门”追求整体性。不仅要追求环境优美,而且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在全面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从机制层面看,“生态石门”追求高效性。即要提高所有资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展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质、能量得到多次分级利用,废弃物质得以循环再生。从综合层面看,“生态石门”追求持续性。它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能够根据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永续利用,以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发展对环境的需要。

  (二)打造“生态石门”的价值认同

  首先,它是构建“和谐石门”的重要内容。打造“生态石门”,不仅只是营造由绿色装点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符合石门城乡人民自身发展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活力的社会环境,更需要有共生关系协调的人文环境。只有打造“生态石门”,才能实现石门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石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它是构建“活力石门”的战略选择。打造“生态石门”,才能有效缓解石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实现经济跨跃式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石门的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高效提升产业结构,增强石门的综合实力;才能推进石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才能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与行政效率,从整体上提升石门的核心竞争力,助推县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再次,它是构建“幸福石门”的科学路径。打造“生态石门”, 就是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崇尚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发展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标志的生态经济,打造以绿化美化净化为内涵的生态县域。从而,进一步加快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步伐,使石门真正成为“居住者自豪、旅游者羡慕、投资者向往”的宝地,实现“人人幸福”的宏伟目标。

  二、打造“生态石门”的主要瓶颈

  自石门县提出打造“生态石门”的口号以来,开展了城乡联动创建“生态石门”的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生态理念严重滞后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宽容、和谐、互利的文化理念,本应受到社会追捧。然而,在石门却因一部分人的功利意识过于严重,导致了生态理念的严重滞后,他们不承认自然界自身内在的价值,否认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有的甚至把自然界视为资源库和垃圾场,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与掠夺,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又使动员民众力量进行环境保护、监督、举报、监察等活动很难有效展开。特别是小农意识导致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缺失,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很低,尤其是当环保活动给自身带来一些不便,或者需要放弃一些既得利益、进行一些必要投入时,很多村民往往不与配合,无疑给打造“生态石门”增添了难度。

  (二)建设规划缺少特色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培育出一批社会影响大、带动力强的生态文化品牌,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但当前石门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却缺少特色,往往以浅层面的理念宣传、非系统活动为主,缺少全面深入的文化行为实践,缺少强有力的社会支撑体系,缺少可让人们全面参与的切入点,形成不了知名生态文化品牌;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活动也不够丰富,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公众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也就是说,生态文化还没有真正在人们心中扎根,走进广大民众的生活。

  (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目前,石门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一是县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尚未配套,污水处理厂的实际处理能力未能充分体现,没有做到应收尽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二是县域大多数乡镇的集镇都缺少垃圾与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置不达标,环保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由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太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石门地质结构复杂,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生态建设难度系数很大,预算投资难以满足项目建设的实际需要,也造成了一定的资金缺口。加上目前石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县财政的投入能力有限,对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依赖很大。显然,凭借自身的财力,很难满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四)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作保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石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尚未形成,一些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如废弃物品处理、城乡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净化、专业回收系统等都还无法可依。同时,有法不依的现象也随处可见。环保工作体制还不健全,先进生态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监测监控手段较落后,尤其是基层环保力量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很低,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与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环保产品定价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尚未形成。一些部门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职责不清,在税收、信贷、工商登记方面,缺乏相关的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很难激励企业节约自然资源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五)“热岛效应”明显加剧

  近年来,石门城区“热岛效应”明显加剧。究其原因,一是旧城的改造和新城的扩建以及无序的楼盘崛起,导致了绿化面积减少,增加了城区的受热面;二是城区规划中对气候因素考虑较少,未注重城区“热岛效应”的产生;三是城区范围小,人口密度大,楼房林立,密不透风。另外,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空调进入千家万户,制冷热量全部排放到空气中,加上能源消耗型企业和城区交通的迅猛发展,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大量排放废气、热量,更加剧了大气环境的污染,使热岛强度不断提高。

  三、打造“生态石门”的推进方略

  打造“生态石门”,就要把生态文化建设提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广泛深入地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制订打造“生态石门”的推进方略,出台加快生态文化发展的政策举措。

  前提:树立生态理念。树立生态理念是打造“生态石门”的前提。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要通过宣传环境污染现状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增强忧患意识以充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都能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要把生态理念的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和提高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文化自觉;要广泛开展生态保护的岗位和技术培训,使相关从业人员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和技术教育,使他们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主力军;要充分利用公益广告、影视剧、各类演出活动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来感染、激励和引导人,使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律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果,充分发挥保护生态环境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对环境破坏行为的监督作用。只有这样使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石门”建设的新局面才有可能真正打开。

  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打造“生态石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础。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反复证明,对生态环境先破坏,后恢复是错误的。有些破坏严重的地域,永远恢复不了。只有绿色发展,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好”字当头,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考量。从石门的情况来看,只要采取人工增加设施、自然增加植被的方式,就可以对生态脆弱地区实施抢救性保护。与此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对资源受到破坏的地域实施强制性保护,并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进行监管,就可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二是强化生态立县意识,拓宽发展思路。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发展是资本的积累。要积累资本,就要发展工业,要发展工业就要敢于牺牲环境。其实,环境也是生产力。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保护、开发和利用完全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我们不排斥发展工业,相反,还要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但必须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从发展内容到领域、从方法到手段,都要有新的转变,要由过去的主要开发“物”转变到既开发“物”又开发“人”;由过去的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变到现在的既开发自然资源又开发教育、技术、信息等人文社会资源;由过去的以计划手段和行政行为为主转变到现在的以市场导向和企业行为为主。

  三是建立联动合作机制,加强环境管理。当前,石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建章立制、机制创新工作还不是很完善,职能交叉、管理多头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应建立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上下结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关键:培育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化是打造“生态石门”的关键。

  一要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培育机制。首先是健全生态文化培育管理体系,做好从上到下的生态文化宣传普及工作。其次是设立生态文化培育领导小组,做好研究部署、组织协调、检查督促与考核评议工作。再次是建立生态文化建设考核标准,规范生态文化的培育与管理行为,促进县域生态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二要加大生态文化资金投入。设立生态文化培育专项基金,使之与硬件投入相匹配,培育和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以及农家乐等旅游产业,把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生态文化的培育提供物质保障。

  三要整合各种宣传资源,创新宣传类型,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利用县域现有宣传设施,如广播电视台、墙体文化、公共场所宣传牌等,通过整合宣传资源,制定宣传计划,开展主题活动,并不断创新宣传类型,开辟宣传渠道,在传统的红白喜事中加入环保知识宣传,在娱乐团体中编排环保节目……

  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是打造“生态石门”的重点。

  首先,要立足石门自然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积极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环保蔬菜等优势生态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其次,要依据石门产业特色,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强化政策导向作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消耗、少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GDP的健康增长。

  再次,要立足石门山水资源,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夹山寺、壶瓶山、仙阳湖、蒙泉湖等大景区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石门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石门建设成为湘西北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目标: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构建绿色生态体系是打造“生态石门”的目标。

  目前,石门林地面积已由封禁前的403万亩增至425万亩,增长了5.5%;森林植被覆盖率由56.8%增至66.8%,提高了10个百分点。但是,作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整体绿化效果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石门要按照立足新起点、迈向新目标的要求,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在提高整体水平、提高建设品位、提高生态功能三个方面下功夫。通过健全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制度管理,实现城乡一体化,把生态景观与生态功能的作用统一起来,使管绿、护绿、爱绿成为每一个人的普遍追求和自觉行为,使石门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以达成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熊大顺《在中国共产党石门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孙碧艳《试析如何加强宜居特色生态城市建设》

  [3]范家霖 胡默言 杨晓薇 吕晓华 刘伟 尚丙兰《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第6期)

  [4]《生态立市,民生为要》(常德市)

  [5]《吕河镇:发展生态经济,建设新型集镇》

  [6]《“四城”引领伊通走向生态文明富裕》(吉林日报)

  [7]《石门三岔溪·仙人洞生态观光旅游景区招商公告》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