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专业的论文、出书、专利服务平台

品质、专业的

论文指导服务

以三苏祠为例剖析高级园林工程师职称评职论文

时间:2013-05-10分类:园艺

  摘要:笔者实地考察西蜀园林三苏祠,发现在06年修缮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原真性丧失,针对这一点,就如何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原真性和如何发展传统园林以适应当代需求做出回答,提出修缮改建应以风格为导向,制式可以新裁,但应讲求意境相承的观点。

  关键字:三苏祠,原真性,传统园林,传承,发展

  蜀中传统园林多以寺庙、祠堂为主。典型的寺庙园林如:乐山乌尤寺、峨眉清音阁;祠堂园林如: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祠等。近年西南经济发展较速,旅游业尤其繁荣,致使部分传统园林开始了修缮改建。笔者以眉山三苏祠为例,主要分析修缮改建中的原真性丢失问题,以此对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做一点探索。

  1 传统园林原真性探讨

  原真性(Authenticity)本义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复制的,忠实的、而非虚伪的,神圣的、而非亵渎的含义。1994年,日本奈良通过《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原真性理解取决于有关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有效,即最大限度保留历史的本来面貌。由于世界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将文化遗产价值和原真性的评价,置于固定的标准之中是不可能的。”——强调了原真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古典园林来说尤其如此。原因在于:

  一是传统园林是在不断地增建和改造中发展的,正如《园冶》有“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之说。例如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第一位主人为史正志,最初园名为“渔隐”。清代乾隆年间,易主为宋宗元,园名改为“网师园”。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又有增建,俗称“瞿园”。到了同治年间,园主李鸿裔增建撷秀楼。又如拙政园,园子本为明嘉靖年间中御史王献臣筑,后归于徐氏。清初为海宁陈相国所得。太平天国时期,拙政园西部和中部为忠王李秀成府邸后花园,东部则荒废不用。因几易其主,东、中、西三部分兴废改建其实从未停止。可见“历史的本来面貌”本不能确定,同时动态的发展过程也不能定格于一个片段来作为“真实的”样本。

  二是古人对于园林修建的态度是随性潇洒的。清人李渔曾说自己是“好为矫异,不喜雷同”,兴之所至,欣然与之。建园不仅没有条框,而且重在园子的格调意境,而这意境二字只能意会。

  鉴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原真性要点在于意境二字。

  2 三苏祠

  2.1历史沿革

  三苏祠为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宅,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纱觳行内,占地面积约6.5公顷,建筑面积1.15公顷。

  宋真宗大宗祥符二年(1009年),苏洵出生,后苏洵之子苏轼、苏辙也生于此。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以前,三苏故居改建为祠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三苏祠。清康熙四年(1665年),眉州知州赵惠芽摹拟重建三苏祠主体建筑——飨殿、启贤堂、木假山堂、瑞莲亭。 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州赵来震对三苏祠进行大修,三苏祠“池之两岸,叠石成壁”,建来凤轩(原济美堂)等。 同治九年(1870年),增修三苏祠大门(现为前厅)、耳房。光绪元年(1875年),四川督学使张之洞来眉倡导修建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抱月亭、绿洲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眉山人将披风榭重建于三苏祠。此楼始建于南宋,因陆游登临此楼拜苏东坡遗像并赋诗赞誉眉山:“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民国十七年(1928年),眉山地方官绅集议拓建三苏祠,相继增修了南大门、百坡亭、式苏轩、半潭秋水一房山、船坞、彩画舫等,并修甬道、小桥,将三苏祠改名为“三苏公园”,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为“三苏公园”题匾。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总体布局分析

  三苏祠今日之布局(图1)是由宋至今由东到西逐渐扩建而成的。整个园区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东园古祠堂文物区,这包括原三苏父子故居改建的祠堂建筑群和明清时期扩建的环绕古祠堂四周的水域景区;西部园林观赏区,其间除了式苏轩和船坞外,主要是慈竹林和观赏植物专类园。

  3东园修缮和改造

  3.1 南大门

  民国时期的南大门明显带有中西混合的风格,这与当时中国西学东渐之风有关。60年代后三苏祠正式被更名为人民公园,大门风格也随之一变。90年代初新修的大门变为了仿宋风格,三檐歇山筒瓦顶,正脊舐吻,垂脊和戗脊饰龙头卷草。颜色以红棕色为基调,柱漆为墨色,与朴素的白色檐下空间对比,更显淡雅。06年以后新建的南大门延续90年代风格制式,主要有两处不同:一是多了对联和匾额。姜书撰联:“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又有门柱联曰:“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二是通体崭新艳丽新漆,原来的方形窗改为了八边形花棂窗,但此窗并非唐宋常用园林制式,明代《园冶》中也未见记载。明人计成尚且崇尚宜疏广减,不用卐字回文,所以笔者认为90年代初的窗户制式较06年更为素雅尚古。

  3.2来凤轩

  来凤轩原为苏轼兄弟的寝室和书房,苏洵为激励儿子学习,名之来风轩,苏轼和苏辙中举之后,梅尧臣以诗赞二苏“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后人便将来风轩改为来凤轩。

  蜀中园林本具唐宋遗风,意境疏朗明快,三苏祠作为为祠堂,自然也少煊赫富丽之气,而多乡野素朴之风。现存园中之山,皆以土间石,体量小巧。湖堤驳岸多用卵石砌护,皆为就地取材,且与竹林、树木、灌丛配合,以小径蜿蜒其中,颇具乡村风趣,亦多西蜀特色。因此建筑应与环境呼应,也宜从简,比较06年以前制式(图6)与改造后制式(图7),笔者认为改造之前的来凤轩制式更契合园林整体意境。

  3.3 抱月亭

  东轴中心是方形的瑞莲东池,又名灵沼遗香,南岸向北架桥筑堤,为川西园林擅长的形式。堤末端构一草亭,名绿洲亭,又名水竹轩,与北岸东北角的抱月亭相对。抱月亭与云屿楼隔山林相对,取苏轼《前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之意。目前抱月亭平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青瓦飞翼,立于水中(图8)。此亭因起翘颇高,在水面之上活泼有余而庄重不足。笔者认为,抱月亭作为东园东轴的主要景点,应秉持祠堂庄严肃穆的序列,如06年前的制式(图9),用色淡雅,制式简远,自有天然意趣。

  3.4 祠外大街

  《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划定保护范围,并在其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或者构筑物。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以上法规对于建设控制地带的具体尺度并未作规定。但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它的整个景观视野范围都应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中国古典园林自来讲究巧于因借,但是这一点在被高楼包围的当代园林中却常常难以实现。06年时,政府有关部分将三苏祠南大门前面原有的一片草地围了起来,重金打造“东坡金城”步行街,这无疑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建设,然而却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市民的需要和三苏祠本身的文化意蕴。步行街建起来后,市民失去了休闲空间,正南门变成了大面积的高档花岗石广场。由于拥挤的商业店铺紧邻三苏祠南面围墙,而且在宽度仅五米的步行街上允许通车,于是若走在祠内南墙下洗砚池一带,往往不用抬头就可见鳞栉次比的店铺商楼。遥想计成之“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早已无处可寻。

  4 结论

  三苏祠历经数百年而要在意境上保持和谐统一,修缮和建造就应该依承三苏文脉,尤其是具有代表性建筑和场所:南大门、来凤轩、抱月亭、祠外大街。尊重原真性的修缮改建,应该更多的以美学为基础,以风格为原则,制式可以新裁,但应讲求意境相承。

  参考文献

  [1]孟兆祯.中国风景园林师的天职——继往开来与时俱进[J].中国园林,2008,12:27-32.

  [2]蔡晴,姚赯.佛罗伦萨宪章与历史园林的保护[J].建筑师,2005,06.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刘庭风. 巴蜀园林欣赏五-三苏祠[J].园林,2008,05:30-33.

  [7]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获取免费资料

最新文章